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愛蓮代表提出加強軍民融合法治保障 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陳愛蓮代表提出加強軍民融合法治保障 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圖為陳愛蓮代表。

「當前,軍民融合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萬豐奧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近日在駐地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這一重要論述,順應了世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革命發展大勢,充分體現了統籌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內在要求,深刻反映了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客觀規律,為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開創強國興軍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可分三個時期

陳愛蓮分析認為,從軍民結合的角度,可以將新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歷程按三個時期來劃分:

一是1949年到1977年,是以國防建設為重點的時期,即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可以稱之為「計劃經濟體制下軍民分離的高度集中管理時期」。這一時期雖然我國政府和理論界都沒有「國家創新體系」的提法,但是可以將這一時期理解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初建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突出特徵是:以國防建設為重點,國家創新體系在極其薄弱的基礎上發展到一定規模,在實現國家目標方面取得非凡的績效;政府實施高度的計劃調節和集中管理;創新體系的部分要素缺位,真正意義上的中介組織基本上不存在;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處於被動和相對封閉的狀態,而且價值取向單一,行為規律單純;國防創新系統與民用創新系統基本處於分離狀態。

二是1978年到1991年,是積極推進「軍轉民」時期,即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到全面實施科技興國、科技強軍戰略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直到這一階段的後期,國家創新體系理論才開始引入中國,政府開始將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目標。這一時期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突出特徵是:國家創新體系在經歷「文化大革命」重創的基礎上開始恢復;政府開始放鬆對科研機構的集中管制,政策供應集中在撥款制度、技術市場、組織機構和人事管理等改革方面,但計劃調控力度仍然很大;創新體系的基本要素趨於完整,中介組織開始出現;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處於調整改革之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仍在探索之中。

三是1992年以來,全面推進軍民融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時期。這一時期,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階段。科教興國成為基本國策,國家創新體系理論開始引入中國,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大加速。政府更加靈活地綜合運用宏觀調控和市場手段,通過加強研究型大學建設、促進科研機構轉制、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來提升整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開始將「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家創新體系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目標。這一時期,我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有所調整,更加強調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並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持續加強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意義重大

「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就是要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之中,形成軍民兩大創新體系相互兼容同步協調發展的格局。」陳愛蓮認為,這對於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陳愛蓮認為,首先,這是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根本要求。當今世界,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在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上加大戰略投入,力求在激烈的戰略競爭和軍事競爭中搶佔制高點。面對複雜的安全形勢和艱巨的復興偉業,我們只有加速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有效組織動員強大的科技資源,將快速增長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高效轉化為先進強大的國家整體實力,才能牢牢把握國家發展和安全的主導權。

其次,這是實現新時期強軍目標的有效途徑。提升軍事競爭力,必須突破制約科技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瓶頸問題。近年來,一些民營高技術企業在不少具有重大軍事潛力的技術領域走在了前面。只有深入推進軍民協同創新,將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有序納入國防科研生產體系,最大限度實現民為軍用,才能提高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布局的合理性、投入產出的經濟性、能力建設的有效性,不斷提升武器裝備供給保障能力,築牢強軍之基。

第三,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必然之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做好「民參軍」「軍轉民」這篇大文章,積極促進軍工技術、人才、設施等向國民經濟領域開放、溢出、轉化,不斷壯大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規模,輻射帶動新興產業興起和傳統產業升級,對於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大力推動軍民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必須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推動工作,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舉措,力爭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陳愛蓮強調。

陳愛蓮建議,要推動軍民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試驗設施等向社會開放服務。加強新建實驗室和重大試驗設施的軍民統籌,促進科技資源高效利用。健全國防知識產權歸屬與利益分配機制,完善國防科技成果降密解密制度,鼓勵軍工企業推進軍工高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梳理民口優勢領域和能力,跟蹤具有潛在軍用前景的民用技術發展動態,鼓勵軍工採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技術。打造軍民兩用技術眾創空間,遴選實施典型成果轉移轉化示範應用。促進軍地合作,把國防特色高等院校、軍工科研院所建設成軍地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要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陳愛蓮建議,制定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積極穩妥推進軍工科研院所改革,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培育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快推進軍品能力結構調整,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形成核心能力國家主導、重點支持,重要能力有限競爭、擇優保障,一般能力市場放開、充分競爭的格局。深化軍工企業改革,鼓勵做強做優做大。

陳愛蓮提出,要加大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治保障力度,對阻礙軍民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規範文件進行集中限期清理。優化軍工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以及應急救援、安保警戒等「大安全、大防務」產業。加強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規劃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銜接,統籌軍品科研生產和工業轉型升級,鼓勵軍工與地方加強戰略合作,落地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發展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記者 陳麗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制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新年走進高牆 親情幫教助改造
俞正聲: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TAG: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