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帝國遲暮的見證者 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

帝國遲暮的見證者 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

原標題:帝國遲暮的見證者 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



(溫馨提示:本文約5600字,配圖17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20世紀最初的40年對於大英帝國及其引以為豪的皇家海軍而言,是由盛而衰的痛苦時期。在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鼎盛後,日不落帝國在一戰中元氣大傷,昔日執行兩強標準的皇家海軍也只能藉助談判和條約維持均勢。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皇家海軍始終在軍費匱乏的困境中努力保持實力。當二戰爆發時,英國海軍艦隊從規模上依然位居世界前列,但背後支撐它的帝國已經不再強盛,而它面對的敵人更為狡詐強橫。在二戰最初三年里,皇家海軍遭受了自納爾遜時代以來最嚴重的挫敗,在各個戰場上損兵折將,局勢危殆,以至於淪落到用基地換舊驅逐艦,依靠前殖民地的援助維持局面的地步。帶領英國海軍度過那段艱難歲月的人就是時任第一海務大臣的達德利·龐德海軍元帥。


■ 在1939年至1943年間擔任第一海務大臣的達德利·龐德海軍元帥。


龐德其人


在皇家海軍悠久的歷史上誕生了諸多璀璨將星,但龐德在其中顯得星光黯淡,這與他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中掌舵皇家海軍的地位並不相符,但是從其軍旅生涯看,他絕不是庸碌無為之輩。


1877年8月29日,龐德出生在靠近南英格蘭海岸的懷特島,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德·龐德是伊頓公學的高材生和知名大律師,他的母親伊麗莎白·皮克曼出身於美國波士頓的富豪之家,龐德的名字達德利就來自母親家族的先祖,一位成功的馬薩諸塞商人。不過,龐德的母親性格古怪、為人苛刻,龐德終其一生都與母親關係緊張,童年的陰影多少對他的性格產生了消極影響。



■ 懷特島的海岸風光,龐德於1877年出生在這座風景迷人的島嶼上。


龐德出生的年代正值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黃金時代,大英帝國國勢鼎盛,皇家海軍傲視全球,很多上層社會的年輕人都以從軍為榮,龐德也不例外。像很多英國海軍名將一樣,龐德在1891年以訓練艦「不列顛尼亞」號士官生的身份開始了海軍生涯,年僅14歲。在隨後20年時間裡,龐德的仕途一帆風順,在從驅逐艦到戰列艦的各類戰艦上服役,還曾遠赴亞洲和地中海,也有在海軍部和軍校歷練的經歷。當1914年8月一戰爆發時,龐德已經是本土艦隊「聖文森特」號戰列艦的一名中校軍官。


1914年12月,龐德晉陞海軍上校,擔任第一海務大臣費希爾的助理,1915年5月被任命為「巨像」號戰列艦艦長,並在次年參加了著名的日德蘭海戰,指揮鎮定自若,操艦嫻熟有方,協同友艦擊沉德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並在夜戰中成功規避魚雷攻擊。這是龐德作為前線指揮官最耀眼的時刻。



■ 1916年停泊在斯卡帕灣的「巨像」號戰列艦,龐德指揮該艦參加了日德蘭大海戰。

一戰結束後,已經擁有豐富履歷的龐德開始進入海軍高層任職,先後擔任海軍部計劃司和作戰司的主任、地中海艦隊參謀長、英王海軍侍從官、戰列巡洋艦中隊司令等要職,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卓越才幹他是不會被委以重任並獲得提拔的。龐德於1930年晉陞海軍中將,於1932年擔任第二海務大臣,1933年晉陞海軍上將,1936年出任地中海艦隊司令,在此期間龐德曾被指責辦事拖沓、官僚習氣重,但這些負面聲音並未阻止他在1939年7月31日被首相張伯倫任命為第一海務大臣並晉陞海軍元帥。一個月後,二戰爆發。



■ 二戰時期的英國陸海空軍三首長,自左向右分別為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第一海務大臣龐德和空軍參謀長波特爾。


第一海務大臣


第一海軍大臣是英國皇家海軍中由職業軍人擔任的最高職務,同時也是海軍參謀長,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的海軍司令員,或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海務大臣與海軍大臣是兩個不同的職位,後者由文官擔任,兩者的關係類似於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與海軍部長,而當時與龐德搭檔的就是後來擔任首相的丘吉爾。



■ 1940年,英王喬治六世(左二)造訪海軍部,與新任海軍大臣亞歷山大(左三)和第一海務大臣龐德(左一)合影,亞歷山大是丘吉爾的繼任者。


當英國再度投入一場全球戰爭時,龐德統率的艦隊依然是令人生畏的,擁有12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8艘航空母艦、18艘重巡洋艦、38艘輕巡洋艦、約200艘驅逐艦和50餘艘潛艇,而英國海軍最大的財富是幾個世紀積累的悠久傳統和厚重底蘊。昔日那個來自懷特島的小士官生如今已經站在軍旅生涯的巔峰,然而在新的戰爭中,龐德卻未能獲得與德雷克、納爾遜、費希爾等歷代名將相提並論的輝煌業績,這固然與其才幹不足有關,也與英國海軍的衰落密不可分。



■ 1939年英國報紙上刊登的有關皇家海軍龐大陣容的繪畫,就規模而言英國海軍依然令人生畏。

在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代,不列顛人正是通過工業貿易和海軍兩大支柱支撐起全球霸權。然而,一戰後英國陷入長期的經濟滑坡,公眾要求削減軍費的呼聲日益高漲,使英國海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高失業率、貿易不振的經濟狀況下,想要維持一戰時期的艦隊規模無異於痴人說夢。儘管如此,英國海軍還是利用《華盛頓條約》保持了在艦隊噸位、艦艇數量上的優勢地位,同時也在技術方面力圖推進創新。但是,導致英國海軍實力衰退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海軍高層保守思維越發嚴重,包括龐德在內的許多老派海軍將領們對於新興技術及其引發的軍事變革認識不足,尤其在海軍航空兵的建設上產生了嚴重失誤,並與獨立成軍的皇家空軍陷入內耗,以至於海軍航空兵一度被空軍吞併。在國防撥款上空軍也壓倒了海軍,在1939年空軍軍費為1.057億英鎊,而海軍僅為9790萬英鎊。與蓬勃發展的美日海軍相比,英國海軍在航空兵方面已顯落後,在作戰理念和戰術上的差距更為明顯。



■ 1939年英國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及其艦載機群,該艦是英國海軍在戰前設計的最現代化的航母,但是僅建造了1艘,而且其艦載機依然以雙翼機為主。


作為親身經曆日德蘭海戰的海軍將領,龐德對於大艦巨炮時代的榮光無疑充滿眷戀,因此也無力從根本上扭轉海軍內部的慣性思維,但還是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龐德和托維、坎寧安、弗雷澤等麾下將領一道試圖給予下級更多的自主性,努力改變海軍部保守人士對於戰列線戰術的沉迷。由於性格原因,龐德與本土艦隊司令福布斯、托維等人的關係並不融洽。在與性情狂放強勢、思維天馬行空的丘吉爾相處時,龐德倒是處置得宜,從未與首相大人發生過正面衝突,因此在海軍內部被譏諷為「丘吉爾的錨」、「狡猾的老獾」。不過,深諳官場之道的龐德也善於敷衍搪塞丘吉爾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1939年丘吉爾異想天開地要求將艦隊開進波羅的海支持芬蘭,就被龐德給拖延下來,不了了之。



■ 龐德與首相丘吉爾在一起,在兩人共事期間相處融洽,沒有發生嚴重的矛盾。


雖然龐德可能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但沒人否認他有資格擔任第一海務大臣,唯一令人擔憂的是他的健康,一位海軍醫生曾私下對其提出警告,但其他勝任此職務的海軍將領身體比龐德還要差。不過,在隨後的工作中,龐德還是表現出疲態,經常在會議期間打盹。出身一線部隊的龐德並非懶政之人,工作非常投入,每晚都工作到疲憊難耐才入睡,然而隱含在腦部的疾病已經讓他身體不適,精力不濟了。


戰局日艱


在二戰初期,戰局發展並未讓龐德太過費心,其主要對手德國海軍完全沒有昔日公海艦隊的威勢,僅有的幾艘大型艦艇要麼龜縮在波羅的海,要麼偷偷摸摸地潛入北大西洋打家劫舍,皇家海軍依然掌握著決定性的優勢:本土艦隊主力雲集斯卡帕灣,嚴密監控北海和進出大西洋的航道;在全球各地的海洋上,英國巡邏艦隊搜索著為數不多的德國襲擊艦,並且取得了顯著的勝利。1939年12月對「斯佩伯爵」號裝甲艦的成功圍殲讓人追憶起1914年全殲斯佩艦隊的福克蘭海戰,似乎新的戰爭依舊會以相同的節奏繼續下去。那段時間最讓龐德不快的事情是德軍U-47潛艇偷襲斯卡帕灣,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


■ 這幅畫作描繪了1939年12月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軍「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與德軍「斯佩伯爵」號裝甲艦交火的場面。


然而,戰局在1940年春季急轉直下。首先,德軍以全新的海陸空立體攻勢侵佔丹麥、挪威。掌握制海權的英國艦隊儘管在納爾維克重創德軍,並掩護陸軍發起反擊,但在德國空軍的制空權優勢面前屢遭挫折,某些損失正是由龐德本人的命令造成的:他曾在明知可能遭遇轟炸的情況下強令一支驅逐艦中隊掩護運輸船隊前往特隆霍姆,結果艦船在空襲中損傷頗大。更大的災難隨後降臨法國,德軍以新穎的「閃電戰」席捲西歐大陸,30萬英國遠征軍被困敦刻爾克,皇家海軍在民船和空軍的支援下,利用敵人的錯誤才奇蹟般地將他們救回本土。當法國戰役偃旗息鼓時,英國人愕然地發現,帝國正面臨著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最嚴峻的困局,從挪威北角到比斯開灣的漫長海岸線均為德軍佔據,唯一能阻擋德軍鐵蹄的僅有英吉利海峽而已。這一切僅僅發生在三個月中,在歷史上從未有一個陸地強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改變了一個海軍強國的地緣形勢。



■ 1940年6月,英國海軍啟動「發電機」行動,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國遠征軍撤回英國本土。


在地中海方向同樣局勢險惡,義大利的參戰和法國的投降使得英國地中海艦隊在與義大利艦隊的實力對比上處於劣勢,直布羅陀、馬爾他和亞歷山大被相互隔斷,隆美爾的狂飆突進已經威脅到埃及的安危,英國在地中海的戰略布局正搖搖欲墜。儘管在不利條件下英國艦隊在一系列海上交鋒中屢敗義大利艦隊,但無助於改善整體態勢。在1941年5月的克里特之戰中,英國的制海權優勢再度被德軍的空中優勢所摧毀,損失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並有2艘戰列艦、1艘航母、6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遭到重創,自從日德蘭海戰後,英國海軍還從未在一場戰役中損傷如此多的艦船。在這一年的戰鬥中,龐德及很多老派軍人深切感受到戰前對海軍航空的輕視帶來的惡果,龐德和他的幕僚們處在極度的焦慮和憂愁之中。



■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1年5月間,在克里特島外海英軍「阿賈克斯」號輕巡洋艦遭遇德軍空襲的場面。


從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英國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幾乎獨力對抗德國及其盟友,這種壓力直到德國進攻蘇聯後才有所緩解。在這段時間裡,龐德意識到德國海軍雖然沒有一戰時期的規模,但作戰更為積極靈活,為數不多的重型戰艦想方設法潛入大洋,配合偽裝襲擊艦展開行蹤不定的遊獵。儘管它們造成的實際損失比較有限,但牽制了英國海軍的大量兵力。本土艦隊集結重兵監視丹麥海峽等關鍵水道,還是讓德國人屢屢得手。這種被動局面直到1941年5月英軍全力圍殲「俾斯麥」號之後才有所改觀,這是少數能讓龐德感到寬慰的勝利,可是這背後是「胡德」號被秒殺的悲痛,為了對付這艘德國新銳戰艦,龐德幾乎調動了大西洋上所有可用的主力戰艦,而且還頗有運氣成分。然而,「俾斯麥」號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正在波羅的海里躍躍欲試,依然是英國海軍的心腹大患。在一年後,正是這艘戰艦的存在讓龐德犯下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錯誤。



■ 1941年5月27日,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在英軍的圍攻下進行最後的戰鬥。

摧毀「俾斯麥」號的喜悅並未持續多久,半年後更大的噩耗從遠東傳來,將丘吉爾和龐德再度推向風口浪尖。為了震懾咄咄逼人的日本,在首相的堅持下龐德派出由「威爾士親王」和「反擊」號組成的Z艦隊遠赴新加坡。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三天後Z艦隊就在馬來外海被日本海軍第22航空戰隊的攻擊機送下海底,艦隊司令湯姆·菲利普斯殞命,他是龐德的摯友,同時也是皇家海軍中對飛機最不屑的代表人物之一。血的事實證明,即便是最強大的戰艦也難以抵擋現代空中力量的攻擊。



■ 1941年12月10日,日軍攻擊機在馬來外海向英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發起攻擊。Z艦隊的覆滅是英國海軍在「胡德」號沉沒後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失敗。


在戰爭最艱難的階段,皇家海軍實際上一直受到德日航空兵的壓制,它們被迫遠離對手航空兵的打擊範圍,這種情況在以往的戰爭中從未出現過。同時,海上戰爭的形式也與過去大相徑庭,艦隊之間的水面交戰屈指可數,更多的是在廣闊的海洋上曠日持久的反潛、反破交的護航戰鬥,這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海軍的決策者們始料不及的。在這種全新的作戰形勢中,航母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證明,無論是塔蘭托奇襲,還是圍殲「俾斯麥」,英軍航母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感到諷刺的是,英國海軍是發展航母的先行者,然而由於保守思維和海空軍的內鬥,英國航母及海航的發展落後於美日。到1942年時,海軍部終於意識到航母的重要性,計劃建造超過50艘航母,可是處於戰時狀態的英國造船業已經沒有餘力大量建造新航母了,正如40年前費希爾的警告:「你不能依靠補充預算匆忙地建造戰艦。」


潛艇絞索


在1940年至1942年間,最讓龐德憂心的是大西洋上德軍潛艇愈發嚴重的威脅,其危險程度已經上升至戰略高度。在上次大戰中德國潛艇的進攻曾讓第一海務大臣傑利科做出國之將亡的悲觀預言,眼下同樣的夢魘正困擾著龐德。在二戰前,英國商船隊的總登記噸位約2100萬噸,約佔全球商船噸位的31.8%,海上交通線總里程超過8萬海里,每年海運貨物達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英國商船多達2500艘。連接著英國本土與世界各地的海運線就是維持帝國生存的血脈,而北大西洋航線更是其中的大動脈。從1940年夏季開始,德軍潛艇的攻擊讓這條生命線越來越脆弱。



■ 聚集在港灣內的英國商船隊,龐大的商船隊和繁忙的海運線是支撐大英帝國的根基。


截止1940年6月,德軍潛艇的威脅尚不明顯,總共擊沉了242艘商船,約合85萬噸,這種損失還在英國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同期新建商船足以彌補損失。英國海軍的反潛作戰也有一定成效,擊沉了24艘德軍潛艇,考慮到開戰時德國人只有57艘潛艇,這個成績也是相當不錯的。然而,隨著法國淪陷,德軍潛艇以法國港口為基地實施作戰,出擊距離大為縮短,整補維修更為便利,作戰效率大幅提高,相比之下皇家海軍缺乏兵力封鎖從挪威到法國的漫長海岸線,護航兵力更是捉襟見肘,大西洋之戰的形勢隨之發生重大轉變。


在1940年夏秋時節,德軍潛艇戰迎來了「歡樂時光」,從6月到10月累計擊沉商船272艘,約合139.5萬噸。日趨嚴峻的航運形勢讓向來意志堅定的丘吉爾都為之膽寒,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一刻都不能忘記,不論在陸地、在海洋、在天空或其他任何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最終與大西洋戰役的結果息息相關。那個可怕的、從不間斷的苦難歷程——我們經常處於極度的困境和挫折中,而且總是面臨著無形的危險。」


■ 這幅畫作展現了德軍潛艇在北大西洋上攻擊盟國商船的場面。


面度潛艇的威脅,龐德及其幕僚最早採取的對策就是源於一戰的護航船隊體制,其原理基於數學概率論:商船與潛艇相遇是隨機的,一定數量的船隻分成批次越多,遭遇機率就越大;由於潛艇數量有限,攜帶彈藥數量受限,只能攻擊少數目標,船隊規模越大,每艘船被擊沉的機率就越小。護航體制在一戰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德國人也改進了進攻方式,這就是前潛艇艇長、現任德軍潛艇司令鄧尼茨潛心研究的集群攻擊戰術,也就是人們熟知的「狼群戰術」,即以6~8艘甚至更多的潛艇組成攻擊集群,在護航船隊可能經過的海域展開一道綿延上百海里的巡邏幕,其中任何一艘潛艇發現船隊就向潛艇司令部通報,由基地通過無線電組織其他潛艇向船隊方向集結,實施連續的集中攻擊。


隨著潛艇數量的增多,鄧尼茨將作戰範圍擴大到整個北大西洋,並通過成功運用「狼群戰術」對英國海運線實施更為有效的絞殺。到1941年時,德國海軍的噸位戰顯露出能夠置英國於死地的恐怖威力,僅在當年第一季度,英國損失的船隻噸位就高達170餘萬噸,全年損失商船數量高達432艘,而新建船隻噸位僅能彌補損失的45%!海運線的失血程度已經超出了英國人的承受力。



■ 1941年6月,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在法國聖納澤爾港迎接遠航歸來的U-94潛艇。

幸運的是,美國在1941年12月參戰,大洋彼岸的強大造船能力為岌岌可危的英國航運輸入了新鮮血液,而美國海軍的參戰也將改善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反潛戰的困境。不過,直到1942年夏季,美國海軍才逐漸建立起有效的反潛護航機制,而大西洋之戰的真正轉機還有賴於反潛機、雷達、無線電測向儀、火箭深彈等新型反潛技術的發展,以及以護航航母為核心的機動反潛作戰的成熟。在1941年至1942年間,龐德依然要為大西洋上的拉鋸戰而心急如焚,海軍部針對潛艇的活動範圍調整航線,縮短航行距離,節約航行時間,降低船隊遭到潛艇攻擊的危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俄媒稱印度10艘潛艇超期服役25年是真的嗎
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下)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