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集合極客智慧,解決前沿問題,極客組織「DoraHacks」要舉辦「去中心化」的全球hackathon

集合極客智慧,解決前沿問題,極客組織「DoraHacks」要舉辦「去中心化」的全球hackathon

Hackathon,又名黑客節,是指召集全球極客團隊,在限定時間內,用編程解決行業技術問題的賽事活動。我近期接觸的DoraHacks,作為國內活躍人數較多的極客社區,已舉辦了百餘場活動。

先介紹下參加過DoraHacks活動的團隊都做過哪些有趣的事:

最早舉辦的青少年場中,學生們用編程應對太空垃圾、北京霧霾等問題。

北京場的參賽團隊結合共享經濟和智能合約,做出了「去中心化」的智能門鎖,讓付費房客可以越過平台直接入住,挑戰airbnb的「中心化」地位;另一團隊「發明」了不可篡改、支持親人間流傳的虛擬鑽戒,據說深得女孩子們的歡心。

在清華場,有團隊用AI語音識別「王者榮耀」中的英雄,給出遊戲建議;有團隊幫助加拿大的醫學院判斷病人是否患癲癇病。

在深圳場,有團隊設計了一款類似「集水滸卡」的虛擬卡牌遊戲;有的團隊利用神經網路,提高對複雜化學結構式的識別精度,解決行業實際問題;還有團隊爬取花唄額度和支付寶訂單,描繪用戶消費畫像,2分鐘內預測下月消費和還款趨勢。

在西安場,有團隊製作出結合當日天氣和心情配色的日記APP,UI精美,獲得投資機構的關注。

美國場的一隻團隊將區塊鏈、金融科技和生活場景融合,建立了一套關於牛油果收成的保險模型……

品牌及公關負責人宋婷向我介紹了DoraHacks舉辦hackathon的初衷和未來規劃。

2014年底,DoraHacks從清華大學「貓頭鷹實驗室」起步;2015年的定位是極客媒體,聯手牛津大學共同傳播科學知識;2016-2017年,DoraHacks舉辦了近百場活動,包括國內五大城市的hackathon,成為中國最早的純公益hackathon組織者;2018年1月,DoraHacks整合品牌,正式開啟全球hackathon,春季將登陸美國的伯克利、MIT、矽谷、舊金山,韓國首爾;夏季將在新加坡和美國舉辦區塊鏈大賽;下半年回歸北京啟動千人以上規模的hackathon,並對觀眾開放。全年計劃登陸十餘個國家,連接全世界更多極客。

在高頻度的活動舉辦過程中,DoraHacks積累下了標準化的品牌運作、活動執行方案,總部與「分舵」間分工明確,在完善細節的同時,也關心參賽者的體驗和成長。

宋婷表示,來參加hackathon的極客,平時專註在各自的領域內,可能在線上不善社交。但到了線下,沒有強商業目的,氣氛友好,可以結交新朋友,相互點燃靈感、拓寬視野,「是種精神上的享受」。有的選手是現場組隊,24小時專註在一個命題上,不受「支線任務」的干擾,和團隊充分交流,同吃同住,加深了團隊凝聚力。

收穫還不止於此。有些臨時組隊的選手後來聯手創業,或得到資本青睞,或成果被贊助方購買,走向商業化、專利化。DoraHacks也會友情對接資方,並向優質區塊鏈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DoraHacks提供晚餐(通常是pizza)、夜宵、早餐、睡袋,安排音樂表演,緩解緊張情緒,鼓勵團隊間交流,並報銷差旅食宿。此外,入駐DoraHacks的百家科學企業(如閃銀紙貴等)向參賽者開放資料庫和工具,並發起命題。解決行業中的實際問題是對頭腦最好的煉金石,有助提升極客們的創造力。

活動開始前,團隊主動領題,或自帶選題。24小時內,團隊根據各自專長分工,排班熬夜,寫出demo。Hackathon比路演更「hardcore」,不注重ppt,直接「跑代碼、看結果」。評獎規則是「去中心化」的,每隊3張票,要投給至少兩個其他隊伍,以防「歸票」。最終勝者獲得獎金。

雖然考慮到選手勞累,DoraHacks不建議連續參加,但也有團隊報名「上癮」。現已有近2萬名極客參加過DoraHacks的活動,其中45%來自互聯網和科技公司,37%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還有「天才少年」已在矽谷創辦區塊鏈投資基金。

DoraHacks以外,國內外也有不少組織和企業舉辦hackathon。資源以外,Dorahacks的壁壘在於起步早,場次多,與參與者的感情深厚,和標準化的運作模式。隨著其「千校入駐計劃」的推進,DoraHacks希望hackathon的主辦也可以「去中心化」,只要能傳達極客精神,歡迎各地參與舉辦。

宋婷表示,DoraHacks會堅持社會企業的定位和公益性質,成本由贊助方覆蓋,不會單為某一家企業舉辦hackathon。據了解,團隊自身正在開發一個用token激勵開源社區的眾包DAPP,類似於線上hackathon。

DoraHacks團隊約20人,主要來自清華大學、牛津大學,現分布在北京、矽谷(負責北美事務)。上海、杭州、西安、武漢等地的活動執行團隊,負責招募志願者。根據以往的經驗,志願者的人效和素質較高,不少大型科技公司的員工和高校教師承擔志願工作,收穫新靈感。

決策層的5人,主要負責品牌建設,包括運營社交媒體,以及圍繞獨立IP「腦洞貓」創作,吸引泛科技圈。張劍南,原歐洲核子物理研究組織(CERN)研究員,曾任美國公民科學平台SciStarter合伙人。宋婷,原清華大學「創+孵化器」合伙人,清華大學學生網路電視台台長,擔任中韓科技創新論壇演講人,曾受邀在UNESCO演講。王培英,在地產、精準醫療、安防大數據等領域有深入諮詢經驗。郎賽靈,曾就職於德勤倫敦辦公室及太平洋聯盟投資基金,長安俱樂部成員。岳漢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海外副主席,曾任首屆中美破產法圓桌會議特邀主持。

【本文圖片均由DoraHacks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投資智能溫控器公司Ecobee,和谷歌智能家居戰火再升級
36氪研究院年度報告盤點-不一樣的深度,一樣的未來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