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直被誤會的米格29,生不逢時的支點

一直被誤會的米格29,生不逢時的支點

米格-29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生產的雙發空中優勢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三代戰鬥機的型號。

米格29從設計上來講,應該說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戰鬥機。可能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吧?

其實,我們對米格29的認知還是基於當年的老米格29。用現在的標準衡量四十年前的東西。看不上眼是很正常。

米格29從設計之初就非常明確,它是一架前線支援戰鬥機。可以說是米格15,17,19,21設計思想的延續。蘇聯空軍前線戰鬥機裝備思想就是:簡單、輕便、成本低、易生產以保持裝備數量優勢。米格29的定位也就決定了它的特質。它有點像二戰時期的T34坦克,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維護。能快速的大批量裝備。說的不好聽點,屬於低值易耗品。

作為野戰前線戰鬥機,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行中近短程空優作戰任務,兼顧對地支援。這對米格29來說,完全可以勝任。米格-29甚至還為此裝備了前起落架擋泥板。可見設計作戰使用條件多惡劣。

米格29的機動性能非常好,特別是起降性能,能夠在200米的跑道上實現戰時的起飛,而且米格29的飛行速度能達到2.25馬赫,使用兩台RD33發動機,提供強勁動力的同時,還能保證安全性。

一直到上個世紀末,米格29一直是一款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義大利和美國聯合對德國空軍繼承的前東德米格-29進行了全面評估。米格-29在機動性、爬升率、加速性能、雷達探測距離和簡便的地面維護方面都讓西方同行感到驚訝。原東德空軍所屬米格29的故障率是每1000飛行小時300次故障,而屬於西德的「狂風」戰鬥機則達到380次。這在戰爭中絕對是最致命的。F14雄貓戰鬥機被性能遠遜色於自己的F18大黃蜂取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出勤率低。

米格29從服役到蘇聯解體一共生產了1400多架。這個數字在三代機中恐怕只有F16可以媲美。但是,F16到十年後的2001年才生產2200多架。

據說當初曾經考慮過給米格29上電傳飛控。但是因為前線機場不具備維修能力最後否決了。

米格29最為詬病的就是「腿短」,這其中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它不需要太遠的航程,米格29內油3.5噸,航程1500公里,作戰半徑600公里左右,這對前線支援戰鬥機來說已經足夠了。為了追求三代機的作戰高推比,減油減重是設計師為達目的的選項。

蘇27的內部油箱非常大,航程超遠。但是,滿油狀態下的蘇27根本沒有機動性可言,只有挨打的份兒。帶個副油箱開打的時候還能拋掉。內油你咋整?

米格29當初考慮野戰機場的起飛條件,避免發動機吸入異物,特別設計了一個輔助進口,這個進氣口擠佔了內部空間。有人說這是個腦殘設計。但是,有了這個輔助進氣口,米格29可以在前線野戰機場起降,而不用擔心吸入異物。F16行嗎?蘇27行嗎?

在後期的米格29將該進氣口取消。因為作戰環境變了。不需要前線野戰機場起降了。

米格29推重比超過1,性能非常均衡,沒有明顯的短板,基本上是三代機的水平。而像幻影2000和F18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

蘇聯沒有F-16使用的F100發動機那樣的大推力發動機,AL31也是參照了RD33的設計才造成的。所以使用兩台中推,這很正常。F/A18大黃蜂也是兩台中推。另外,兩台發動機總比一台保險。

前面說了,沒有電傳飛控是為了維修方便。但是這不代表米格29落後。當時只有美國的F16是電傳飛控。連F15都是後期改裝的。F15落後嗎?

蘇27使用了電傳飛控,但是要知道蘇27比米格29晚了好幾年。米格29在1983年服役。而第一架批生產型蘇-27UB ( T-10U-4 )於1986年才首飛成功。事實上,蘇27的氣動外形還是參照了米格29。

所以現在一般人很難分辨米格29和蘇27。

在我們看來,米格29冒黑煙是個大問題。(RD33發動機的後續型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梟龍和殲31也受連累了。)這和RD33特有的短環形燃燒室、離心式噴嘴設計有關。使用離心式噴嘴部件的發動機,結構簡單,易於製造,便於維護。最關鍵是在惡劣的條件下,可以更有力的保證發動機工作正常。此在設計、製造、維護能力有限的年代,這一設計更為現實、可靠。所以這個缺點,在蘇聯當時的技術水平、作戰環境、作戰指導思想下,它就算不上是問題。

RD33系列發動機冒黑煙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不是隨時隨地的。所以情況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

米格29的雷達探測距離八十公里,現在的雷達探測距離都是上百公里。人的眼睛視距最大不超過10公里,冒不冒黑煙很重要嗎?這也是為什麼RD33系列發動機冒黑煙,可是中國的梟龍和殲31還是選擇按裝的原因。

至於航電落後,那就不是米格的問題了,那是蘇聯的技術問題。米格有的問題,蘇27也有。例如雷達的研製是儀器製造研究院(NIIP)與無線電工程研究院(NIIR)。由NIIP負責蘇-27的SUV-27火控系統以及RLPK-27雷達,NIIR負責米格-29的SUV-29火控系統與RLPK-29雷達。1978年確定了共同的第四代雷達研製方案,由NIIR與NIIP共同研製通用部件。部件相通性達到70%。

其實蘇聯的航電並不是一無是處。米格29服役時,憑藉R-73近距空空導彈和頭盔瞄準具以及R-27空空導彈,

在近距和超視距空戰中都力壓F-16。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沒有能力投入武器裝備的升級了。這個時候,蘇27的救星來了。

中國在米格29和蘇27之間選擇了蘇27。

(說句題外話。中國選擇蘇27的原因並沒有太多太複雜的因素。就是中國殲六、殲七、殲八和正在研製中的殲十都是輕型飛機。中國當時連發展重型戰鬥機的計劃都沒有。可以說,想都不敢想。而蘇27是中國唯一能夠獲得的重型戰鬥機。)

米格29沒有得到中國的青睞,雖然零星的獲得了一些訂單,但是二十年的訂單累積只有不到200架。所以,米格根本沒有能力對米格29進行升級。

米高揚曾經在米格-29基礎上經全面現代化改進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殲擊機,也就是米格33。但是蘇聯解體了。俄羅斯沒錢。最後不了了之了。而蘇霍伊由於得到了中國訂單,資金有了保證,蘇30才得以發展。以及衍生出後來龐大的蘇系列家族。

一直到1997年,米格啟動了米格29SMT研製計劃,米格才第一次獲得重大改型的機會。

米格29SMT已然改掉了老款米格29的所有毛病。

米格-29SMT依靠內油將轉場航程提升到了2400公里,帶副油箱後可達到3500公里。雖然「駝背」很醜陋。但是,對比一下美國為阿聯酋訂做的F-16E。

只能說沒有最丑,只有更丑。

米格29SMT雖然性能超過老米格29「八倍」(——俄羅斯官員語)並沒有獲得良好的聲譽。俄羅斯不買,賣給阿爾及利亞的被退貨。(理由是因為俄羅斯用的是蘇聯時代老米格29的機身。)

2017年,米格-29的最新改型米格35閃亮登場。

2019年進入量產。俄羅斯空天軍的首批訂單預計數量為37架。在五代機滿天飛的今天,米格35能從蘇霍伊家族的蘇57、蘇35嘴裡奪掉一塊肉。說明米格35確實足夠優秀。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米格35的優秀也恰恰是因為米格29的底子太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子說 的精彩文章:

美國將組建天軍?別鬧,美國太空部隊一直存在的
特朗普「任性」的取消訪英計劃報復英國

TAG:漁歌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