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安萬年之七十:雍城雖好,絕非秦人願意久居之地!

長安萬年之七十:雍城雖好,絕非秦人願意久居之地!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雍城作為都城,無疑是個不錯的地方!但秦人不會「安樂死」,秦人有秦人的夢想,秦人有秦人的抱負。秦人當下的夢想是「子孫後世飲馬於河」,最現實的抱負是定都於更加具有戰略意義且富庶豐饒的長安地區。

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時,秦國的勢力達到了黃河沿線,函谷關以西任由秦人馳騁,秦人嘗到了開疆拓土的甜頭。後世秦公想要照樣學樣,但秦穆公之後,秦晉之好不在,晉國不斷發動對秦戰爭,很多土地得而復失,空間上的距離感,顯示出雍城在經略黃河沿線領土上的嚴重不足。定都雍城讓秦人有點鞭長莫及,力不從心的感覺了!

秦人要繼續向東擴張,秦人堅絕不會止步於雍城一隅。秦人在雍城停頓250年後,終於,公元前424年,秦國第25位國君秦靈公決定在涇陽建設新都城,並於公元前419年遷都涇陽,即今天陝西涇陽縣西北,將秦國都城又向東推進了將近200公里,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定,也是秦人向東邁出的一大步。

秦靈公遷都涇陽之時,周王朝剛進入戰國時期,這個時候的周王室更加衰微,而「戰國七雄」正在形成,周王朝的「九鼎之重器」任群雄爭搶,就象在華夏大地上任諸侯追逐的麋鹿。在此關鍵時刻,秦靈公決定遷都涇陽,是有很深用意和戰略考量的。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對內,意欲擺脫秦國舊貴族勢力的羈絆。經過兩個半世紀的沉澱,秦國在實力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和行動都安於現狀和貪圖享受的舊勢力,這些人逐漸成為秦國向前向上的阻力。如果不擺脫這股舊勢力的牽制,秦國就沒有希望;但如果要在原地擺脫這些人的束縛,必然會產生嚴重的內部鬥爭,甚至導致秦人分裂。秦靈公用積極的遷都策略,應對消極的守舊貴族,通過遷都,帶出了一支全新的秦人精銳力量。

二是對外,切實助力秦國東進中原的對外擴張政策。涇陽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處在秦晉交界黃河沿線與雍城的中間地帶,進可窺視中原,退可安守雍城。晉國與秦國為爭奪「河西之地」(黃河以西的渭北旱塬)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為了指揮對晉國(包括東方)的戰爭,秦靈公便在涇陽建立城邑,加大了對晉國的進攻力度。在與中原諸侯國的較量中,秦人從原來的守勢迅速逆轉為現在的攻勢,加速了秦國的向東擴張。

「安土重遷」是華夏農耕文化的傳統,在中原各諸侯國幾百年來都於一地、四平八穩的發展過程中,秦人將「國都」這一國之重器不斷向東遷移,本身就透露著秦人的勃勃野心。為了心中的那個夢想,秦人永遠走在前進的路上!

當然,秦靈公遷都涇陽,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遷都。事實上,涇陽城的規模比較小,建築形式也比較簡單,完全不能與經營了200多年的雍城相比。秦國的根據地仍在雍城,涇陽更多的是政治和軍事都城,是秦人東進的前線指揮所。秦靈公這樣做,一方面容易讓秦國舊貴族接受;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萬一東進不利,秦人退有可守」。

涇陽南距長安只有40公里,這裡已經是長安地區了,秦人開始小心謹慎的觸碰長安這個周王朝的敏感神經。長安核心地區有周王朝的豐鎬兩京舊址,作為諸侯國的秦國,對據舊址為都城心生畏居,至少到秦靈公時期,秦人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據長安為秦國都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長安萬年之三十四:金縢藏策,周公真正的偉大之處在於心地無私天地寬
長安萬年之三十九:宗周為本,成周為用,周朝出現最早的「中國」一詞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