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世珍品 隨緣出手 只為珍品互相學習!

傳世珍品 隨緣出手 只為珍品互相學習!

全球收藏私下交易會快來出手您的藏品

解決你藏品出手問題 為萬千藏友帶來方便

專門做私下交易的一個交易平台

(詳情請看底部活動通知)

藏品私交者: 雲南 趙先生

私 下 交 易 會 專 場 展 示

大明永樂年制 四面觀音佛像 請佛入室 財源廣進 價格隨緣 合適出手同意出手

明 永樂款 四面觀音

佛之形像。廣義含菩薩、羅漢、明王、等像。其像雖有雕塑像、畫像(繪像)二種,然僅雕塑像稱佛像,畫像則稱圖像。

印度古代認為雕畫佛像乃是冒瀆神聖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僅止於以佛法、菩提樹、佛足跡等標記象徵佛。其後,隨大乘佛教之興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諸大乘經典中有甚多關於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

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迄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期佛像主要是漢傳佛教造像,如北齊、北魏、隋唐、宋遼等時期,都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詔、吐蕃、大理等地所鑄的佛像更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獻記載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創始者是東晉的戴逵,他與其子戴勃、戴都善長雕鑄佛像,所鑄作品極其逼真傳神,因而被譽為「戴家樣」。北魏時期佛教大盛,銅佛的鑄造風靡一時,甚至皇后的選取也與是否能夠鑄成佛像有關:嬪妃生子後,必令手鑄佛像,成者為後,敗者賜死。

至隋唐,佛像的製作風格改變了北魏以來的「秀骨清像」型,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向「雍容華貴」的方向發展,並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薩似宮娃」一說。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於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

特別是明清兩代,出於民間供奉和安撫、籠絡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金銅佛像製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兩朝。這些漢地製作的藏式佛像,特別是明清宮廷造像,外表大都採用鎏金製作,工藝精湛,氣勢輝煌,姿態普遍富於動感,頗具震撼力,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凸顯尊崇之美。

大明宣德年制 銅胎 琺琅彩 龍蓋香薰爐 價格隨緣口徑:9CM 高:15CM同意出手

大明宣德款 琺琅彩香薰爐

掐絲琺琅工藝早在元代就已傳入我國,但直至明朝才得以發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間達到頂峰,後來人以此時之製品為標準,稱之為景泰藍。

掐絲琺琅工藝有幾道主要工序,即先做金屬胎,一般採用銅胎,再將金屬絲做成花飾圖案燒焊或膠粘於胎上,形成框格樣的凹陷,然後將琺琅釉藥填充其間。經燒制後使琺琅熔化至完全透明並略帶藍色或綠色。如果在熔融時再加入用於著色的各種金屬氧化物,就可製成各色琺琅。經過多次燒制和填充琺琅料,再經過打磨等處理,就成為景泰藍工藝品。

明朝時製造的景泰藍品種擴大,既實用又美觀。明代掐絲琺琅器專門由御用監承擔管理燒造,以滿足皇家的廣泛需用。現存品種有爐、盞、瓶、盒、軸頭、蠟台、尊等。

琺琅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明宣字款 三足雙耳銅爐 高:10CM 口徑:12CM 價格隨緣同意出手

宣字款 三足雙耳香爐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宣德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准開鑄。

藏品私交者: 湖南 劉先生

私 下 交 易 會 專 場 展 示

霽藍釉 鳳紋梅瓶 瓷器器形梅瓶為尊 高:25CM 口徑:4CM 低徑:8CM同意出手

霽藍釉梅瓶

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廣至腹部內斂,圈足。通體施高溫霽藍釉。

霽藍釉

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

梅瓶是傳統名瓷,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大明洪武年制 青花釉里紅 玉壺春瓶 高:34CM 口徑:9CM 低徑:11.5CM 價格隨緣同意出手

洪武款 青花釉里紅玉壺春瓶

青花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里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繪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釉里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製的彩料,在坯體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繪紋樣,再蓋一層青白釉,然後裝匣入窯,經1250C~1280C的強還原焰氣氛,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嬌妍而沉著的紅色花紋。

釉里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里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里紅」。 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故其產品極為名貴。釉里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而稱為「青花釉里紅」。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因此,青花釉里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品種之一。

玉壺春瓶是瓶式之一。撇口、細頸,圓腹,圈足。定窯、汝窯、耀州窯、磁州窯普遍燒制,是宋瓷中具有時代特點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窯多有燒造。前期器型多承襲宋制,晚期頸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河北保定出土的景德鎮窯青花雙獅戲球紋八方玉壺春瓶十分精美,明,清的瓶式大致相同,口侈、頸較宋短,腹大足肥,有各種色釉和彩繪裝飾。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

藏品真心為藏家出手 價格隨緣 可看細圖

關於開展「私交會 」活動的通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揚州八怪展覽價值逾10億 這並非江湖傳說
民間國寶為何在不同身份人手中,價值懸殊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