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東為什麼盛產大城市?

廣東為什麼盛產大城市?

文|孫不熟

大城市是怎麼來的?廣東的經驗值得看看。

廣東省近日公布的「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年)」顯示,全省城鎮規模等級結構共分為5級,其中超大城市兩個,分別是廣州與深圳,特大城市兩個,分別是佛山與東莞,大城市則達到11個,中等城市7個,小城市56個。

城市規模如何評級,不是廣東自說自話,而根據的是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其評價標準是「城區常住人口數量」,注意統計口徑是「城區」,而不是全市。

《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按照國家標準,廣東省無疑是中國最盛產大城市的省份。要知道,《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公布的超大城市只有6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而廣東一個省就佔了兩個,而且其他幾個均為直轄市。

另外,2016年10月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則把武漢列為超大城市,目前已確認的超大城市只有7個。

次一級的「特大城市」也十分稀缺,很多人口與經濟大省,最多也就一個特大城市。比如,根據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的「城市規模等級」表述,江蘇省只有南京位列特大城市,而浙江省則空缺,最大的兩個城市杭州與寧波分別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

而廣東省在「特大城市」這一項居然也有兩個,分別是佛山與東莞兩個地級市。也就是說,佛山、東莞在城市規模等級上高於大部分省會城市,包括杭州。

熟悉珠三角地區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佛山與東莞兩個超級地級市的常住人口妥妥的超過500萬,實際管理服務人口更是超過千萬,將二者列為「特大城市」,也是對既定事實的一種順應。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四個公認的一線城市中,廣東獨佔兩個?如果算上咫尺之遙的香港,這個狹小之地居然冒出三個一線城市。

七個超大城市中,廣東獨佔兩個。

就連地級市也發展出兩個特大城市。

無論是看人口規模還是看GDP規模,廣東與其他幾個體量相當的兄弟省份相比,老實說,領先優勢都不算太大,但在大城市的產出量上,為什麼又有如此大的差別?

這幾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現在越來越傾向於認為是——密度。

香港高密度建築(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沒錯,就是密度。我不認為廣東在發展大城市方面有過什麼高深莫測的方略,大道至簡,秘訣就是把密度做到了極致

比如,廣深佛莞四個城市,都夠大吧,但它們的面積加起來才多少呢?大約15770平方公里,還不到一個北京市或者杭州市的面積。但四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相加大約是4263萬,接近兩個北京或者5個杭州,而實際管理服務的人口很可能超過6000萬。

四個城市的GDP相加大約是6萬億,相當於2.2個北京、4.8個杭州。另外,四個城市的胡潤榜富豪數量共計152位、世界五百強企業11家、上市公司至少412個,都彰顯了廣深佛莞地區超高的經濟密度。

2015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變化中的東亞城市區:十年空間增長測量》,認為廣深佛莞四個城市組成的都市圈,已經超過東京都市圈,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會區。這說明在世界銀行眼裡,廣深佛莞其實可以視為一個城市了。

那麼,如果再把咫尺之遙的1100平方公里、700萬人口、20000萬億GDP的香港統計進來,那麼廣深佛莞港城市帶的人口與經濟密度就顯得更大了。

所以,這些城市之「大」,不體現為面積,而體現為密度。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珠三角城市呈現出如此巨大的人口與經濟密度呢?解釋當然有很多種,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是以香港為師的歷史因素。眾所周知,香港的城市密度堪稱登峰造極,這個只有1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彈丸之地,卻聚集了700多萬人口、2萬多億GDP,而且其土地開發強度只有20%,另外80%的土地都是待開發地塊。珠三角城市毗鄰香港,在城市規劃與建設方面肯定有香港集約式發展的影子。

二是土地資源匱乏。與一馬平川的北方省份相比,南方省份常常崇山峻岭、河網密布,適合城建的平地普遍較少,廣東更是如此,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珠三角平原非常小,大約只有一萬多平方公里,大約只佔全省面積的5%。即便是香港與深圳兩個國際大都會,地貌也呈現為低丘陵地帶,適合蓋樓的平地極少。平地如此稀缺,當然沒有條件像北方城市那樣低密度開發了。

圖片來自「廣東地理」

三是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珠三角的市場化程度高,包括城市建設,也往往灌輸著濃濃的市場意識,受權力意志的干預少。既然是市場意識佔主導,那當然是希望每一寸地的價值都最大化地利用,儘可能地蓋高樓,儘可能地做大容積率。

香港的集約式發展、高密度開發,讓城市顯得逼仄、擁擠,曾飽受批評,但在客觀上,這種模式又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效率與活力。例如,在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逛街,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是,南方城市的沿街商鋪非常繁榮,公共交通更為便利,商業氛圍與社區活力也好很多,這些便利本質上都是」高密度「提供的。

城市的本質是密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廣東經濟今天的創新與活力,要歸功於集約式發展與高密度開發的城建模式,正是因為多年來堅持這個模式,才會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堆出這麼多精彩各異的大城市。而大城市,是吸引人才的最大籌碼。

當前,像四川湖北山東河南陝西等省份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大城市,我認為這方面可以參考一下廣東的經驗,走集約式發展的模式。

在此意義上,這些城市僅僅把人口規模做大還不夠,還得提高密度,讓城市建築更高一點、更密一點、更擠一點,密度比總量還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戰爭 的精彩文章:

和這位東京房主聊聊日本房產

TAG:城市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