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看的《百家講壇》百分百正確?

你看的《百家講壇》百分百正確?

全文共5109字 | 閱讀需要13分鐘

百家講壇開播已經十餘年,大半我都認真學習了,收益不淺,然而,愛挑刺的毛病也讓我產生了不少感想。

閻崇年

據說閻崇年簽名售書時被人打了耳光,是因為不滿他過於美化了滿清統治者。

馬戛爾尼尚且知道中國:「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在變成半野蠻人。」仔細研究過清史不難發現,清朝統治骨子裡正如鄉下人進了城,費盡心思模仿城裡人,但其文化總是無法不露出些粗鄙來。

于丹

還有于丹也被噓了,據說是不滿她花拳繡腿的淺薄。這當然有些極端化了,也不雅觀。

其實有點問題不算什麼,一代宗師歐陽修,當時不也是被不甚知名的吳縝寫《糾謬》一書,指摘其瑕疵多多。

做學問可貴的就是在發現錯誤中不斷聽取不同的聲音,從而糾正偏頗而達到完善。聽人發表見解也要有一點校讎意識,以便解惑釋疑,使自己有所進步。和當翻譯一樣免不了有誤會說者、誤導聽者的時候,解構一些錯誤,同時留下一些新的錯誤也是很正常的。

1

「焚書坑儒」坑的不是儒生?

發現或者存疑,本身就是自己深入學習的契機,比如聽到王立群講「焚書坑儒」坑的不是儒,而是術士。去查一查歷史,秦國自秦孝公啟用商鞅就開始「燔《詩》、《書》以明法令」了。秦始皇繼承這個傳統,「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而且派人查問京城咸陽「妖言惑眾」的讀書人。經過這些讀書人的相互舉報,坑殺了其中的四百六十餘人。

王立群卻說「焚書坑儒」,坑殺的諸生並非是儒生,而是術士。

因為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里是說:「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班固《漢書·儒林傳》也說:「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問題是司馬遷又在《秦始皇本紀》中說,坑殺了在咸陽的諸生四百六十餘人後,始皇長子扶蘇勸諫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明確說了坑殺的是「誦法孔子」之人;班固在《地理志》也說他:「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還有東漢王充《論衡·語增篇》說:「燔《詩》《書》,起淳于越之諫,坑儒士,起於諸生為妖言,見坑者四百六十七人。

《說文解字》解釋說:「儒,柔也,術士之稱。」甲骨文中就有「儒人」、「儒師」等字,孔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就包括了很多術的內容,所以儒士可以稱術士,方士也還沒有從儒中徹底分離出來。

「焚書坑儒」事件的觸發者是方術之士,而受害者卻是儒生。光殺在咸陽者是不夠的,所以又在驪山山谷中殺了七百多個。找借口對秦始皇說「臣等求芝奇葯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的盧生,以及與盧生相與謀劃說秦始皇:「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的侯生等方術之士的逃去,又一次使秦始皇大怒。

但劉向的《說苑》說,侯生被抓了回來,居然還很有底氣地站在道的層面上對秦始皇慷慨陳詞說:「陛下之意,方乘青雲飄揺於文章之觀,自賢自健,上侮五帝,下凌三王....」曆數了秦王之暴必然導致亡國之後,秦始皇聽後居然喟然而嘆,並且放了這個得罪自己在先,抓回來又批評了自己的侯生!

2

在龍城的到底是李廣還是衛青?

聽到馬駿又說:「如果和龍城挨上邊的,還真不是李廣,是衛青。」於是會發現《史記》說匈奴:「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到了《漢書》中變成了蘢、龍互用。問題是《漢書》說:「而單于庭直代、雲中。」位置相對於代郡、雲中郡。漢武帝時第一次出擊匈奴是:「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

所謂「漢時關」,漢朝在關塞處設關市。衛青殺敵的龍城,也在上谷附近的關市下。匈奴人居無定所,但也有單于庭(較長期駐紮之所);清人胡林翼說衛青所至之龍城:「在今察哈爾左翼旗界,非慕容氏之龍城也。

慕容氏之龍城是前燕慕容魷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所築之城,匈奴人的龍城是不用築城的。《漢書》把司馬遷的蘢城寫成了籠城,《後漢書》乾脆寫成了龍城。

李廣曾任邊塞處多個郡的太守,他也許沒有直接打到過匈奴的龍城,但說他與曾經的龍城挨不上邊,就說不過去了。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說:「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按照北魏崔浩的說法是:「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班固的《封燕然山銘》說:「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後世便將龍城、龍庭、龍祠混為一談。

匈奴祭祀先人,大概在龍城附近的墓地舉行。漢昭帝時,徒居上谷至遼東塞外的烏桓,「發匈奴單于家墓,以報冒頓之怨。」那裡是匈奴冒頓單于「盡取蒙恬所奪匈奴地,而王庭列置於幕南」的地方。各部落有王庭,單于的庭則為龍城,龍庭自然在龍城內,也是可以想像的,但匈奴人自己未必稱單于庭為龍庭。

匈奴單于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77)接受了趙信「益北絕幕」、「無近塞」的建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始元二年(公元前85)左賢王、右谷益王「不復肯會龍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右賢王「會龍城而去」,這時龍城遷到了漠北。後漢竇憲、耿夔等人「躡北追奔三千餘里,遂破龍祠,焚罽幕,坑十角,梏閼氏,銘功封石,倡呼而還。」

3

伏波將軍馬援真的「老不知止」?

姜鵬又說伏波將軍馬援有「老不知止」的缺點,還拿孔子說的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來說事。於是乾脆去了一次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的新息侯祠。見到聳立在沅江壺頭山前清浪灘北岸之崖上,至今仍然不失其壯觀。近前,則見有一副對聯寫道:「幾根窮骨頭撐持宇宙,一副鐵肝膽照耀今古。」不禁令人肅然。

酈道元的《水經注》說與海中仙山方壺山相似的壺頭山:「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馬)援就壺頭,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終沒於此。忠公獲謗,信可悲矣!

馬援

當年武威軍劉尚來此平亂,結果卻是全軍覆沒,一點武威都沒有。這才有62歲的馬援主動請纓,光武帝劉秀選中他重新領軍前來,也有他的考量,因為此時已經是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新一代軍事人才還需要歷練。《後漢書》說馬援:「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勉於讒陷,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結論是:「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

這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馬援曾告誡侄子要學龍伯高的「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不要學杜季良的「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雖然兩人都是自己敬重之人,但不夠穩重的年輕人學龍伯高,則「刻鵠不成尚類鶩」;學杜季良則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狗」。

杜季良豪俠好義,必然要得罪人,於是他的的仇人就上書告杜季良行為浮薄,特意用馬援私信中的這段內容作為依據,說:「伏波將軍萬里還書,以誡兄子」,還說:「梁松、竇固與之交結,將善其輕偽,敗亂諸夏。」

結果光武帝劉秀懲罰了杜季良的同時,訓斥了梁松、竇固,這也使馬援又一次受到了梁松等人的忌恨。

君子受到小人陷害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因此就像那些專門教人圓滑處世的「心靈雞湯」那樣說他不智,豈不是讓人連私下裡都不能議論!那樣人活著還有多少意義?功名一世,因是皇親國戚而不入雲台二十八功臣之列的馬援,仍然要不計個人得失,盡自己的責任,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地干實事的奉獻精神,不正是他的偉大之處嗎?

馬援不負眾望,軍隊到臨鄉就迎頭擊敗了亂軍。而消滅逃入深山的殘敵,面臨兩條路,要麼走勞民傷財的遠道,要麼走近而險的壺頭山路線。不用說,馬援選擇了後者。

結果在清浪灘前因為瘟疫而受阻,於是原來主張走遠道的將軍耿舒,寫信讓哥哥耿弇,向光武帝劉秀說馬援之前「類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從而貽誤戰機。

於是劉秀派女婿梁松去問罪,梁松又趁機陷害馬援,剝奪了馬援新息侯的爵位。問題是走壺頭山的進軍路線,最後是報告後由劉秀決定的,而且要不是遇到瘟疫,馬援也未必不能在水險船不得上的情況下拿下對岸的亂軍。耿舒主張的走遠路,也未必在瘟疫面前不得不停止進軍。可惜最後馬援病重不治,死在了軍中,實現了「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藏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的豪言壯語。

馬援一生慷慨有大志,都做到了實幹家「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奮不顧身。面對財產,他的態度是:「凡殖財產,貴在能賑施也,否則守財虜耳。」他散盡家財,得到軍功賞賜,也要與手下將士分享。面對功名利祿,他曾對梁松、竇固說:「凡人富貴,當可使復賤也」,哪能向你們那樣「欲不可復賤,居高堅自持」?哪怕梁松是皇帝的女婿,「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憚之」,他也要保持作為長輩的矜持。更可貴的是他年過六旬,還不顧因皇親國戚而沒入東漢開國雲台二十八功臣之列的安富尊。就像屈原不會離開楚國一樣,他要對國家奉獻自己所有的愛心。

馬援被陷害後,其他功臣馬武、候昱等人也落井下石。弄得馬援妻子不知道丈夫犯了什麼大罪,但當她知道是一車薏苡種子被說成是明珠文犀而作怪後,上書訴冤,以致「前後六七上,辭甚哀切」,才僅僅得到一個「然後得葬」的結果。

而廉能之士,往往讓一些人難堪,「尊者」們也要想盡辦法為遠去的尊者諱,所以凡是都不能人云亦云。王陽明詩曰:「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干戈定四夷。」廊廟不喜歡太能幹,太一心為國者,但並妨礙「我心光明」。

壺頭山前的清浪灘,歷來是沅江上最長最大的險灘,往時頭頂上還有鴉陣盤旋,行船到此,船家都要向空中拋食,以求保佑,也寄託了對馬援遭遇不平的同情。現在四十里雪浪的激流險灘已被疏浚為通途,「壺頭夜月」也成「沅陵八景」之一。

而岸邊馬援士卒開鑿的避暑瘴的石室還在,想像當年馬援在此病重,常常在「賊每升險鼓噪」的時候「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位置流涕」的情景。令遊人至此,仍然忍不住要唏噓不已。人們吟詠馬援在臨終之際留下的《武溪深》的絕唱:「滔滔武溪深復深,鳥飛不能度,獸游不能臨,嗟哉!武溪多毒淫!」但即便如此,馬援的內心仍然是無怨無悔的。就像明知道自己家裡有許多不如人意處,但他仍然要為這個家奉獻一切一樣。

4

「鑄就而今相思錯」的錯到底是什麼意思?

文字上的小紕漏,如趙曉嵐講辛棄疾詞:「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以「錯」為措置的。我覺得應該是銼刀的意思。

南北朝時宋人劉敬叔著的《異苑》中提及一個故事:「晉中朝有人蓄銅洗澡盤,晨夕恆鳴如人叩。乃問張華。華曰:『此盤與洛鍾宮商相應,宮中朝暮撞鐘,故聲相應耳。可錯令輕,則韻乖,鳴自止也。』如其言,後不復鳴。」

《唐語林》也記載有類似的事:「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曹紹夔素與僧善,適來問疾,僧具以告。俄傾,輕擊齋鍾,磬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盛設饌,余當為除之。』僧雖不信其言,冀其或效,乃力置饌以待。紹夔食訖,出懷中錯,鑢磬數處而去,其聲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曰:『此磬與鐘律合,故擊彼應此。』僧大喜,其疾便愈。」

這兩個故事中的「錯」,一個當動詞用;一個當名詞用,都是銼的意思。

而「鐵錯」之意,則應該是引用了唐朝羅紹威的典故,《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三年》記載:魏博的羅紹威聯合朱全忠擊敗田承嗣後,朱全忠留魏半歲,在此期間羅紹威「殺牛羊豕近七十萬,資糧稱是,所賄遺又近百萬,比去,蓄積為之一空。紹威雖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胡三省的注是:「錯,鑢也,鑄為之;又釋為誤」;《廣雅》的解釋是:「錯,磨也」。《席上腐談》也說:「張衡《四愁詩》云:『美人贈我金錯刀』。古之錯即今之磋也。磋,北人讀錯,作去聲,南人讀錯,作入聲,其實一也。」所以意謂像用六州四十三縣的鐵,鑄就的一把大銼刀一樣,銷磨盡了自己的積蓄,這就是所謂「鑄成大錯」。以後文天祥的《鐵錯》詩:「武夫傷鐵錯,達士笑金昏。」也是用了這個典故。

辛棄疾

辛棄疾的詞用對佳人的思念,來比喻自己和陳亮的友誼,「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在天寒水深冰合的惡劣天氣里,離別的友人已經追不上了,自己已無法渡江。道路險阻,車輪就像長了角似的轉動不了,這本來是陸龜蒙《古意》「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的詩句,辛棄疾在這裡是反其意而用之。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指出:「這是寫別後的景況,又是對眼前局勢的影射。」「銷骨」,用的是孟郊《答韓愈李觀因獻張徐州》「富別愁在顏,貧別愁銷骨」詩意,極言離愁的銷魂蝕骨。而這個「相思錯」,比羅紹威的「銷金錯」還要大得多,而它粗暴地銼削著的不僅是對朋友思念的那一份深廣而徹骨的傷痛處,更重要的是面對國家的危亡形勢,自己和陳亮一類「到死心如鐵」的人物,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中,感受到的那一份難以實現報國之志的傷痛。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拉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灼見|對話、包容、理解——世界歷史教學要義舉凡與案例拾貝(下)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層級演變示意圖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