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是否在「殺熟」?即使排除優惠券因素,用戶價格仍不同

滴滴是否在「殺熟」?即使排除優惠券因素,用戶價格仍不同

近日,《消費電子》、消費保關注到網路上有關於大數據「殺熟」的熱點新聞後,經調查發現「殺熟經濟」已潛入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打車出行、旅遊度假、電影訂票、酒店入住等無一倖免。

3月13日,在《消費電子》、消費保網站及微信公眾號等平台就各大網路平台大數據「殺熟」事件,同步推出了一篇關於3.15「消費者權益日」的報道。原題目為:「新用戶14.9元,老用戶17.9元!你也被「殺熟經濟」套路了嗎?」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關注。對此,用戶們紛紛感覺不可思議,部分網友也相繼曝出自己被「殺熟經濟」套路的截圖等證據。

3月14日,滴滴出行就此文章於官方帳號發表聲明。

滴滴出行在聲明之中還原兩個案例並聲稱:造成價格差異的是由於用戶有打車劵,而不是作者所說的滴滴「殺熟」。見下圖:

為此,《消費電子》、消費保檢查了日前發布的文章,在「截圖」中發現當時採用的圖片確實存在滴滴出行所說的優惠券抵扣的情況。但是我們同時也測試到了排除優惠券的因素,依舊存在價格差異的情況。

就用戶優惠券的情況,《消費電子》、消費保質疑為何有的用戶有優惠券,有的用戶沒有優惠券呢?是否存在針對不同用戶選擇性發放優惠券的問題?

滴滴還就本次報道向消費保發送律師函,認為報道內容不實,已影響滴滴聲譽。《消費電子》、消費保為確保報道事件的真實性及嚴謹性,3月19日下午,《消費電子》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在附近公交站再次進行測試:

Part 1

同一時間、同一App、同一始發點及終點、不同用戶,價格仍存差異

測試中,《消費電子》記者隨機挑選了3部手機,同時輸入了始發站—「松坪村公交站」及終點站—「康佳科研大廈」,結果顯示,即使算上優惠券的優惠價,3部手機顯示的預估價也均不同,拼車價分別為:11.4元,11.4元,10.8元(已排除優惠券因素)。

Part 2

同一時間、不同平台、同一始發點及終點、不同用戶,價格存在差異

出行的始發站及終點站皆分別為:松坪村公交站與田心酒店。但是三個不同平台的費用也大不相同,拼車價分別為:56.7元,58.2元,57.8元,從截圖可以看出,拼車價格存在差異。

致電客服:「價格波動是正常的」

經過多次的測試及驗證,可以發現,即使排除優惠券的因素,滴滴出行還是存在不同用戶、不同平台的消費價格不同等情況。針對此番測試,《消費電子》記者致電滴滴出行客服詢問事由。在多次撥打客服電話後,客服人員給出以下說明:「預估價的差異在1元—3元間的波動是正常的,我們有時下班的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同時推薦關注滴滴出行的計價規則。

鑒於此,《消費電子》記者特意查看了滴滴出行的官方公布的計價規則。

在公開的規則裡面可以看到,不管是按里程還是按時段收費,價格都是有固定標準的,也就是說所有用戶都應該是同樣的計價方式。叫車時雖然顯示的是預估價,並且預估價可能會因為路況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不同,但是不同用戶在同時間同地點的相同訂單,所有會影響價格的因素也都應該是相同的,可是實際測試時卻是不同用戶不同平台出現了價格差異。

對於客服所提到的用戶信譽會影響價格,記者發現,只有在使用順風車時會顯示用戶信任值,在使用快車服務時,並沒有任何與信任值有關的提示。如果如客服所說,信任值會影響價格,卻既不向用戶明示,也不在公開的計價規則中顯示,只在消費者質疑價格差異時才進行說明,是否存在損害消費者知情權的嫌疑呢?

那麼這種情況的出現,究竟是對用戶進行了區分對待還是本身的演算法就有問題?據滴滴工作人員回應稱,信任值以及堵車都將影響預估價和實時價格。那為何滴滴出行的計價規則中又明確說明:拼車全程一口價,堵車不加價呢?

在《消費電子》記者進行的數十次測試中,出現價格差異的幾率至少在30%,而每單的價差在幾毛到一塊多不等,如果滴滴真的存在價格差異,我們取每單最低貴0.3元來做個簡單估算,根據滴滴公開的數據,2017年全年訂單量74.3億單,74.3億單×30%×0.3元/單=6.69億元。

面對上述的價格差異,消費者有權知道為什麼自己打車比別人貴,同時我們期待滴滴可以給廣大用戶一個說法!

來源:消費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由保險師 的精彩文章:

TAG:自由保險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