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中國女人顛覆了西方,甚至改寫了世界歷史!今天,全世界都要向她致敬!我們中國人更沒有理由不知道她!

這個中國女人顛覆了西方,甚至改寫了世界歷史!今天,全世界都要向她致敬!我們中國人更沒有理由不知道她!





2018年的3月,霍金離世的消息,


一定是刷爆了你我的朋友圈,

而同樣在2018年的3月,


有這樣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


她打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


為中國奪得一個超級世界大獎,


你知道她是誰嗎?


我想幾近90%的中國人,


都不知道這件事?!




她,就是

張彌曼







1936年4月她出生於南京,


戰爭年代,她的童年註定不安穩,


「七七事變」的陰霾還未消散,


日軍在上海又製造了,


慘絕人寰的「八一三」事件,


她隨父母輾轉逃難到江西,

一路顛沛流離,飽經苦難。


由於戰亂不斷,


她的讀書生涯時輟時續,


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


她才受到較穩定的教育。




小時候,父親在醫學院工作,


她常常跑去到父親的辦公室玩耍,


她還跟著父親去實驗室,


看別人解剖屍體,她一點也不害怕,

還認識了不少,


和藹、敬業、有教養的醫生,


耳濡目染之下,


她從小就樹立了當醫生的理想。




後來她考上了同濟附中,


老師的生物課引起她很大的興趣,

在上實驗課時,


解剖很細的小蚯蚓也不會碰破血管,


這讓想報考醫學院的她更加信心十足。




然而就在這時候,


一句話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那個年代,中國正朝著工業化邁進,


劉少奇提出:地質是工業的尖兵,


國家非常需要地質學人才。


就這一句話,她改變了自己的志向:


從醫者,只能救死扶傷;


從工者,可興中華天下!




她太瘦弱了

,父母

十分擔憂,


還是希望她能報外語或醫學專業。


可她卻有些執迷不悔。


1953年,她順利考入,


北京地質學院古生物系。


在校園裡她學習刻苦,


對化石也著了迷一般,


她說:「每塊化石都見證著一段歷史。」


她要去揭開化石背後的謎團,


從此再苦再累她也沒有放棄。




作為地質系的學生,


每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


要去全國各地尋找礦產資源和化石,


她常常是一個人一根扁擔,

挑著被子、鎚子、化石紙、膠水,


沒有任何交通工具,


身上的行囊達到30公斤是常有的事,


就靠一雙腿在荒山野嶺間跋涉,


有時還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


才能到下一個目的地。


長年累月下來,


她的腳底滿是厚厚的繭子,


小腿上也有數不清的傷口......









有次在浙江橫店,


只能睡在農家的閣樓上,


墊的是稻草,蓋的是發霉的爛棉絮,


40多天都無法洗澡,


回家時身上都已經長了虱子。


她說:當時我回家後的第一件事,


就是把衣服和棉被都扔到大鍋中煮沸。


荒山野外時常有上頓沒下頓,


而她鍛鍊出了一身「本事」:


就著幾塊霉豆腐,


一頓飯她就能吃下一公斤。




在這艱苦環境中走的每一步,


都是她對中國地質學研究,


不可磨滅的奉獻!


而她非但是中國地質學業的開拓者,


更是中國的經濟命脈,

石油的發掘者!







當時由於中國勘探技術的落後,


中國的石油大部分依靠進口,


還被西方扣上一頂「貧油國」的帽子。


後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


石油更是成為稀缺資源,


中國要開採自己的石油,是迫在眉睫,


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開始了。




1959年,


剛參加工作的她積極響應號召,


千里迢迢奔赴黑龍江。


專家們齊聚一堂,


發表自己對地下石油分布的看法,


當時有人提出:


含油層在距今1.5億年的早白堊紀,


石油勘探也應該集中在這相應的地層。


大家紛紛贊同稱是,


可她偏偏她不這麼認為,


多年對化石研究的經驗,


讓她根據地層中的魚類化石樣本,


從沉睡上億年的「小魚」身上,


得出這樣的結論:


含油最豐富的地層應該在,


距今1億年左右的晚白堊紀時代。


大家看著這個才23歲,


就「大言不慚」的小姑娘,


一時鄙夷者甚眾,贊同者寥寥無幾。







然而,


隨著第一股石油從地下汩汩而出,


石油的成油地質時代最終得到證明,


沒錯,就是她說的晚白堊紀時代!


而在她這一觀點下,


開採出來的

就是世界級特大砂岩油田:


大慶油田!


她的這一觀點被證明,


引起了當時不小的轟動。







後來國家開發勝利油田時,


經過考察她又發現,


海洋曾經覆蓋那一區域兩次,


因而成油地質時代,


也會與普通油田有所不同,


這一觀點,又一次,


為勝利油田的順利開發提供了條件。







1965年,表現優異的她被外派,


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


在海外化石的研究中,


她採用雖耗費大量時間,


但能提供豐富信息的連續磨片,


蠟制模型的方法,


對中國特有的產自雲南省,


早泥盆世的肉鰭魚類楊氏魚,


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


成為目前曾用這種方法工作的少數人之一。


通過連續磨片對楊氏魚腦顱、腦腔及

血管


神經通道的復原,而得到的詳細結果,


不僅用傳統的觀察方法很難獲得,


甚至採用最新的用CT照影的方法,


也無法得到這樣準確的信息。


她踏實肯干、認真謹慎的態度,


獲得了國外同學和教授們的一致尊重,


大家都說:這個中國人,


從不誇張的作風,


使她的數據資料更可信,


所有的結論都有證據支撐,


因此,當她說什麼的時候,


你都會相信。







當時有一位瑞典古生物學家,


雅爾維克認為,


陸地上四足動物的祖先,


是水中的脊椎動物:總鰭魚類,


這一觀點被世界權威承認。




可她又一次敢去持懷疑態度,


並從中國採集了總鰭魚類化石去仔細研究,


對雅爾維克所作的切片又重新做了觀察,


兩次研究中,她發現總鰭魚沒有內鼻孔,


沒有內鼻孔就不可能離開水呼吸空氣,


這也就意味著,


陸地上的四足動物並不是總鰭魚類進化而來。







可當時她雖有重大發現,


卻因為1967年被應招回國,


之後便是那場文化大革命,


使她的這一研究結論,


推遲了足足十多年,


直到1980年,


她才終於發表了該項成果。


當時消息一對外公布,


整個生物學界都沸騰了,


國外專家都一致評價說:


「這是本世紀以來,


對這一傳統四足動物起源說的

一次真正挑戰!」




美國著名的魚類學家羅森驚呼:


「這一發現動搖了世界生物傳統理論的根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


她的理論甚至改寫了世界歷史!







上世紀80年代,她轟動了全世界,


海外的橄欖枝紛紛拋來,


而她卻選擇留在祖國,


甘願做一名教師去培養人才,


同時繼續為中國古生物研究出力獻策。







作為導師,


她特別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


  曾有一個研究生周忠和,


起初他是研究魚化石的,


後來發現了鳥類化石,


於是提出想要改變研究方向,


可這是犯忌的,但她從學生的潛質考慮,


便破例批准了。


而這個看似很不起眼的研究轉向,


卻為中國古生物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周忠和說:1992年,


張老師幫他聯繫參加了一個,


有全額資助的國際會議,


她提出如果他想出國留學,


她可以寫推薦信。


這在當時對我確實是個不小的鼓勵。



而之後

1999年,我在美國即將博士畢業,


想回國工作,


可當時並不符合『百人計劃』的條件,


又是張老師幫助

和有關部門解釋、


溝通,最終將我破格入選『百人計劃』。」




之後,周忠和對鳥化石的研究,


在國外引起高度重視,


引得各國頂尖古生物學家,


都紛紛跑到中國來了!


現在的周忠和是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而她愛惜人才,還會「不拘一格降人才」。


她的大弟子於小波,


在「文革」中沒有機會上大學,


她就「破格」將他收在門下,


最終使他有機會取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  




「男兒有淚不輕彈」,


而20年前,她的一封信,


使正在美國學習的苗德歲流下了眼淚。


上世紀80年代,


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的苗德歲給她寫信,


希望延長留學時間,在芝加哥繼續做博士後。  

 


而當時國內一片「人才外流「的憂慮,


有人認為,苗德歲的請求不會被批准,


而她的回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苗德歲說:「真正讓我感動的,


不是張老師的批准,而是信里的話。」  

 


張彌曼在信中寫道:


我們期待著你將來學成回所工作。


如果由於家庭和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因素,


最終你決定不回來,


我也希望你能記住我們這個研究所,


就像我們會永遠記住你一樣。  

 



苗德歲說:「當時我驚呆了,


第一次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也是因為這幾句話,


20年來,我一直把自己當做,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員。




十幾年過去,


她全身心撲在古生物的研究和教研上,


那一塊塊普通人眼中顯得生硬的石頭,


對她來說卻彷彿蘊藏著巨大的吸引力。


她常常一擺弄就是一上午,


自己動手採集化石、修理化石、


給化石拍照、研究化石......







常人看來,


研究化石是多麼枯燥無味的學科,


而她卻樂此不疲,


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


不遺餘力的奉獻著。


而所有的付出終會得來認可,


默默耕耘終會收穫累累碩果!




她成為了蜚聲世界的古脊椎動物學家,


她一次又一次的站在世界的中央,


為中國捧回越來越多的榮耀!




2005年秋天,


來自世界各國的生物學界權威,


聚集在美國一個講演大廳,


這裡舉辦的是古脊椎動物學會第65屆年會,


會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表彰一位科學家對該學科所作的傑出貢獻,


而這位科學家,


就是中國人張彌曼!


迄今為止,在這類國際學術會議上,


獲此殊榮的人可能都沒有超過十個。




2011年,


她又被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此項外籍殊榮。


而她卻低調的不能再低調,


甚至還將功勞拱手相讓。


每當有人提及她的成就時,


她的臉上就掠過了一絲「惶恐」, 


她總是簡單一句話:


「這項榮譽並不屬於我個人,


很多同行、學生都比我優秀。」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


她為人低調、不喜歡被採訪。


幾年前,儘管她接受了,


英國《Nature》雜誌的採訪,


但記者戴爾頓說:


採訪進行得頗為「艱難」,


在採訪過程中,當問及她的成就時,


她總是避而不談。」  

 




為此,她的同行甚至總要去安慰她說:


「你就當自己是代表中國古生物學界,


接受這個榮譽。」  




儘管不願意談自己,但談起工作來,


她總是滿懷激情!


10多年前,她將自己,


做了很長時間的

泥盆紀魚類

研究,


交到了9

0年代回國的

年輕人

朱敏

手上,


自己則轉向了

新生代魚類

的研究。  


從她手中接過泥盆紀魚類研究的朱敏,


2009年在《Nature》雜誌上,


發表了他的成果:夢幻鬼魚。




夢幻鬼魚,一個很別緻的名字,


當年朱敏曾解釋過這個名字的由來,


這是一條在進化中處於過渡環節的魚,


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尋找多年,


很久以來,它存在於古魚類專家的腦海中,


他們在想像中反覆勾勒它的形象。


終於,這條魚被朱敏的團隊,


在更久遠的志留紀地層中找到了。  

 





而這條魚也解釋了為什麼,


張彌曼對泥盆紀的魚類難以割捨。  


顯然,這是一個更令人期待的領域,


有很多「熱點」科學問題,


在國際上有很高的顯示度,


也更有機會在《Nature》、《Science》,


這樣的國際頂級雜誌上發表文章。  

 


而她的「割愛」之舉,在時下的學界並不常見。   


2006年,在她70歲生日之際,


朱敏將一項魚類起源方面的重要發現,


獻給了自己的老師,


這就是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


---

晨曉彌曼魚

。 




而之後,已70多歲高齡的她,


還親自去參與

青海

外考察和挖掘。 


她和同行發現了一種,


長著超常粗大骨骼的魚:伍氏獻文魚。


它來自青藏高原北部,


在柴達木盆地的乾旱化進程中,


它很可能是當地「苦苦支撐到最後的魚」。


它的出現,見證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


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來已久的乾旱化進程。  

 


「畫鬼易,畫人難」,她曾以一個形象的比喻,


解釋她在新生代魚類研究中,


「如履薄冰」的心情。  


她說:「由於新生代年代比較近,


大家都覺得不稀奇,因此寫出的文章,


很難在影響較大的雜誌上發表。


也由於年代近,


與現生魚類會有更多相似之處,


因此得出的結論,


也更容易受現生魚類專家的質疑,


必須格外謹慎、小心地對待研究過程與結論。




如此敬業守業,在

古脊椎動物學領域,


她已默默奉獻了60多年。


2016年,


世界古脊椎動物學會在美國鹽湖城,


授予她最高榮譽獎項:


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當她登上領獎台時,


全場起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而就在剛剛,2018年3月8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8年度,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



已經82歲的

她,又

成功代表中國,


拿下了一個超級世界大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名聲明中稱:


「她創舉性的研究工作,


為水生脊椎動物,


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她,


探索科學的腳步仍沒有停歇,


她的古生物研究聽起來很冷僻,


但她用自己的奉獻,


開拓了中國新時代的科學之路!


她用自己的鑽研,


讓中國在世界古生物學界擁有自己的舞台!


她的奉獻與崇高,


為全世界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科學是希望之光,


今天,2018年3月22日,法國巴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


全世界都在關注。


她作為中國科學家,


今天全世界都要向她致敬,


我們中國人更沒有理由不知道她!




張彌曼,今天,


祖國為你驕傲!


人民為你點贊!









德國優才計劃| 誠邀編輯(全職或兼職)


如果您擅長文字寫作,熟悉德優原創文章調性,自信有才華與之匹配,我們可以為您提供一個最優平台,我們歡迎具有微信寫作經驗,或有文字功底具備快速學習力的人士加入(地域不限)。聯繫請帶上作品添加微信號:europe2013,添加時請註明:應聘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優才計劃 的精彩文章:

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人,到底跟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