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關於康熙的歷史故事

有關於康熙的歷史故事

康熙帝八歲繼位,十四歲親政,十六歲除鰲拜,平三藩,退沙俄,收台灣,三征葛爾丹,這是武功,開創博學鴻儒,盡收天下士子之心,治黃河而利後世,編著康熙字典,減敷稅而安人民,康熙帝一生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精通六國語言,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在位期間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安定了人民生活,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為民族的大團結做出了貢獻,為他的子孫留下了一個花團錦簇的江山,意為守業,實為創業,故廟號聖祖,稱「千古一帝」玄燁即位後每日讀書長達數個時辰,以至學習過苦而嘔血。16歲時,他以智慧和勇氣設計剷除了專權跋扈的輔臣鰲拜,將皇權把握在自己手中。從此,他以超群的膽識和兼容並包的胸懷,開始治理被戰爭和鰲拜圈換土地的倒退政策破壞得傷痕纍纍的大地。

在康熙統治期間,解決了長達8年的吳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戰爭,收復了被鄭經割據多年的台灣,驅逐了佔據我國黑龍江地區的沙俄勢力,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同時,又以出征蒙藏,平定準噶爾部蒙古貴族分裂勢力的動亂,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外藩朝覲制等,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康熙帝重視利用漢族知識分子,以殘忍的文字獄的手段,嚴控漢人的聲音。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編纂並串改《明史》、《全唐詩》《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藥學(曾在宮中推行可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霜)、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畢生的學習。康熙也有保守的一面。他在統一台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官場腐敗之風頗盛,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於暢春園。 謚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葬於今河北遵化清東陵 「景陵」。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較長的君主之一,他在位之初,國家外有重患,內有沉痾;他離位之時,已入「康乾盛世」,經濟上中國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強盛的國家之一,但是對於漢人的壓抑和提防,導致文化在明後的大倒退。他對西學的愛好純粹是個人的,娛樂的,根本不可能轉化為一種國家政策,他的子孫不失勤勉但一個比一個平庸,中國在一片歌舞昇平中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清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名玄燁.世祖順治皇帝第三子.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天表英俊,岳立洪聲.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駕崩,聖祖時年八歲,即位,翌年改元康熙.史稱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坎坷,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康熙皇帝臨危不亂,勤於讀書,精通歷史,地理,算學,醫學等諸多學科.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輔佐下,智擒鰲拜,裁撤三藩,收復台灣.歷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自此發端.

康熙皇帝一生崇尚孝道.對其祖母,母親皆極為尊敬.他的母親孝康章皇后去世後,幾十年來,對其嫡母孝惠章皇后恭順有加,每年親自侍奉孝惠章皇后赴熱河避暑.在其病重期間,每日前往壽寧宮探望,直至皇后駕崩.康熙皇帝對其祖母,太宗之庄妃,世祖生母孝庄文皇后更是恪盡孝道.不但每日前往慈寧宮問安,還在孝庄文皇后生病時幾次步行至天壇,為其祈禱,言願以己之壽命換祖母萬壽.孝庄文皇后駕崩後,康熙悲痛萬分,親視其入殮,斷髮著服,廬次於慈寧宮外,正直除夕佳節,群臣請其回宮,未允.回宮後,仍然每日去慈寧宮,睹物思人.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點將台之晚年的康熙的帝王之術
此妃子過了50歲還在侍寢,60歲後還在陪伴康熙,真是幸福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