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創:諸子百家之陰陽家

原創:諸子百家之陰陽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一作"騶衍",齊國(今山東章丘相公庄)人,陰陽家的創始人,道家著名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尊稱鄒子(或作騶子)。善於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變化,推演朝政的興衰。主要有"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

古代大家與近代學者都認為陰陽家源於道家,屬於道家支派,近代出土竹簡《三十時》等證實早期陰陽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 。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

在蒙昧的科學洪荒時代,為了避免災厄,人們總是希望能預先得知天地變遷的異動,"陰陽五行說"的出現將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傳至今的《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鶡冠子》、《管子》、《黃帝內經》、《三十時》、《陰陽家佚書輯本二種》等道家著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窺這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窺這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