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鑒賞 別開生面之作

鑒賞 別開生面之作

▲黃明山作品《出》(雀梅,40x60cm)

靈感

 舒緩心情的音樂處方

Hilary 

00:00/

物以寫心 別開生面

——賞黃明山先生「奔擊式」盆景《出》

文丨宮樹鼎

我有幸在武漢看到了黃明山先生的「奔擊式」盆景。這盆盆景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盆景形式,它跳出了盆景的常規,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向觀賞者訴說著一種感悟了的認知,從而引起人們心靈深處的共鳴。所以「奔擊式」盆景的出現,應是我國盆景界的一個創舉,絕非尋常之事,或許它將成為我國盆景藝術一種新形式的開端也未可知。

「奔擊式」盆景在形式上捨棄了正常用盆,把雀梅樹樁種在破殼的蛋形盆中,以黃沙象徵大地,生命就在黃土地上誕生了。它一面吸取大地的營養,不斷生長,另一方面還要與風雨雷電,寒暑旱澇作鬥爭,生命總是在逆境中頑強地成長。因此,它根曲如鐵,深入厚土;主幹橫向兩次起伏,應是寓意事物的發展有低昂,生命的歷程有沉浮。只有奮鬥,才能衝出困境,經過磨礪,才能爆發出強大的力量。於是以粗壯的橫枝,直線地奔擊前進。但直線奔擊沒有過分延長,如果過分延長,終會出現「強弩之末」。對此,作者採用了書法中的「回鋒藏力」之法,於奔擊橫枝的適當部位回折一枝留片,不但可為再次奔擊蓄集力量,而且做到了畫面的均衡。另外主片之干也呈現折狀上升,正象徵著經過反覆拼搏得以成功而終達完美。

▲黃明山作品《出》(雀梅,40x60cm)

動勢盆景的出現,無疑是盆景造型的一次革命。它打破了「幽靜」的氣氛,使盆景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恰如宋詞從「楊柳岸」走向「大江東去」,大大地開拓了表現境界。黃明山先生的「奔擊式」盆景出現,又為動勢盆景打開了直接表現作者心境的大門,以造型形式直抒胸臆。單從「動」字來看,風吹、雨壓、雪墜以及布局上的「量上」的不均等所表現的「動」,我認為應該是由此及彼的「被動」,而「奔擊式」盆景所表現的「動」,則是作品本身力度的顯現,應該說這個「動」是「主動」。所以「奔擊式」盆景的表現方法為動勢盆景將增加一種新的表現能力。

藝術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盆景藝術也是從低級的仿形開始,向著「天入合一」的高級階段發展。這個階段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很可能就會出現著重表現「抽象美」的作品。作為「靜止空間」藝術的盆景,卻對表達作者的感情和理想有一定的限制。有造詣的盆景作者,很自然地就會努力尋找突破形式的道路,創作出既不失盆景面目,又不拘於具象,而且又能充分表達其抽象境界的作品。我認為「奔擊式」盆景就是這樣一個先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胸中有丘壑,下手自從容。雀梅作品《出》在武漢舉辦的第三屆全國盆景學術研討會及展覽會上猶如天外飛來一塊隕石,震撼了三百多位研究專家的心,是唯一受到研討會高度讚賞的作品。

黃明山的作品《出》是中國盆景的代表作,它的創作手法和理念給當前中國及世界盆景藝術的發展以新的啟示。

▲黃明山作品《逝者如斯夫》(榆樹,70×60cm)

原載《BCI國際盆景大師黃明山藝術作品》

(本文已獲黃明山先生授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盆景世界 的精彩文章:

「樹包石」中的世界
為什麼大家都愛榆木疙瘩?

TAG:盆景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