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哈爾濱,這座曾經輝煌,如今卻進展緩慢的城市
去到哈爾濱之前,對於這座城市的記憶,大概只存在於很多電視銀幕上的匆匆一瞥,以及一些文字中的隻言片語,它很遠,所以我對他概念模糊,印象懵懂。
我知道哈爾濱有很多歐式建築,因為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去了之後才知道,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我知道哈爾濱會很冷,但是其實最冷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也並不是我想的那樣,總是能夠見到下雪。
我知道哈爾濱的紅腸很出名,燒烤很好吃。但是去了才知道,很多本地人,其實並不並不愛吃紅腸。
去了這座城市之後才知道,我對於這座城市的認知,是那麼的盲從。
關於哈爾濱的評價有很多。
記憶最為深刻的是這樣的一句:哈爾濱市一座矛盾的城市。明明是一座省會城市,卻更像一座二線城市的某種突圍。充滿俄式細節的建築隱匿在這個城市急不可耐的現代化腳步中,那種現代化不同於北上廣的光鮮,而是充滿著混亂、掙扎和無奈。
哈爾濱的經濟衰退,早在幾年前就已經不是新聞。可是,這一切,哈爾濱人並不關心。
他們自若而悠閑,賣烤冷麵烤麵筋的大爺大媽,永遠熱情要和你嘮嗑的計程車司機,他們幽默而風趣,永遠給外來人帶來這個城市最為直接的印象。
一年裡幾乎有小半年都算是冬天,從十一月到次年的三四月,甚至是四月飄雪也不奇怪。但是,我去的時候,明明已經是十一月底,然而卻未能見到一個飄雪的哈爾濱。
當我們這樣的外地人盲目的闖入一座城市的時候,那麼會去的一定是充滿城市代表的街道,或者,是一條能夠充分展示城市風貌的有特色的街道。
這種感覺,或許就像春熙路之於成都,河坊街之於杭州這類的吧。那麼對於哈爾濱而言,這條街道一定是中央大街。
哈爾濱的建築風格龐雜,文藝復興、巴洛克、日式、折衷主義等等多種風格,大概71棟。
俄式建築很多,但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中央大街附近幾乎都是,但是很多主幹道其實也只是後期做的外景牆。
而關於中央大街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1898年。當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儘是荒涼低洼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從它誕生不久,就已成為哈爾濱著名的商業一條街。因為有眾多的外國人進駐經商,貿易空前繁榮。經濟的飛速發展,刺激了這些商人在此大興土木。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縮影,哈爾濱的獨特建築文化和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都在這裡明顯的體現,並且被稱為「亞洲第一街」。
當年的哈爾濱是何等的輝煌。曾幾何時,全國最高學府選址是中央欽定哈爾濱的;遍布的重工業和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哈葯集團,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繁榮;而製片廠和電視台,在當時也是尤為的出名。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說,哈爾濱是一座委屈的城市,帶有無限對過去輝煌的追憶。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哈爾濱,純粹而美,如今的哈爾濱,多了煙火氣,少了除塵之美。
但是,我們在這裡談論再多的哈爾濱,也只是從一個外來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座城市,匆匆而過的我們,體驗到的或許只是這個城市的一角,短暫而片面。
我們說再多哈爾濱的好,也不及一個哈爾濱人說它的不好;我們說再多哈爾濱的不好,也不及一個哈爾濱人感受到的它的好。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旅遊,卻發現全是同胞,親切而又荒誕
※理智分析,如果讓你免費去韓國旅遊,你會選擇去還是不去
TAG:倪磊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