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Uber撞人事件看國內無人駕駛發展之路

從Uber撞人事件看國內無人駕駛發展之路

3月20日凌晨,美國出行服務公司Uber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Tempe, Arizona)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時,撞倒一名中年女子,最終女子不治死亡。這是全球自動駕駛企業開展道路測試為止的首例致人死亡事故。事件發生後,Uber公司暫停了所有無人駕駛道路測試。反觀大洋彼岸的中國,無人駕駛事業正如火如荼發展著,此種悲劇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呢?今天就由我帶著大家盤點一下國內無人駕駛近期發展情況。

加州無人駕駛近況

美國加州目前可謂是無人駕駛行業的「聖地」,其相關政策開放程度、配套硬體設施均處在行業首位。據加州車輛管理局(DMV)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共有42家企業獲得路試拍照,約285輛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在加州大街小巷。

加州車輛管理局在今年2月份公布了2017年(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各公司路測報告,報告中包含了每家公司近一年來測試歷程及汽車脫離自動駕駛狀態,人為介入次數這兩大關鍵指標。報告顯示:谷歌關聯公司Waymo表現優異,位列首位,每行使約5596英里人類司機介入一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百度無人車平均行駛41英里需要人為介入一次。從這份官方報告可以大致看出,中國無人駕駛目前存在兩大現狀:一個是測試累計測試歷程較短,二是水平離國際一線水平尚有差距。

註:「汽車脫離自動駕駛狀態」是指,由於系統故障或者交通、天氣和道路狀況,需要人類介入,導致自動駕駛系統被暫時中止。

無人駕駛的中國力量

說Uber,滴滴出行是永遠不能避開的話題。滴滴出行在中國市場擊退Uber後,愈加重視出行市場。2017年以來,滴滴出行先後成立了滴滴研究院、AI Labs(人工智慧實驗室)進行無人駕駛、智能出行服務的前瞻研究工作。並於2018年年會期間,公布了其基於觀致5 SUV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2018年3月22日,滴滴出行宣布與新進車企車和家建立合資公司,將共同探索未來出行模式、打造智能共享汽車,實現最終的無人駕駛與智能化通勤。

百度公司一直以來都是國內無人駕駛行業的領軍企業。百度無人駕駛事業部,匯聚了無人車「四大金剛」:余凱、倪凱、王勁、吳恩達,四人均是業內首屈一指的專家。其所開發的Apollo系統,被譽為是汽車界的安卓,旨在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體平台,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比亞迪、奇瑞、北汽、江淮均是其合作夥伴。據最新官方消息,百度將在2018年8月試生產與金龍合作開發的無人巴士。

百度無人車系出走的高管目前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新興力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內無人駕駛技術的長足發展:前百度首席架構師彭軍創立的Pony.ai致力於構建完整的 L4/5 級自動駕駛方案;曾擔任百度無人駕駛負責人的倪凱創辦了禾多科技,專註研發一套L3.5級的自動駕駛系統;前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成立了景馳科技,商業定位是:以無人駕駛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智能出行公司(目前已被招安至Apollo系統)。百度系已然構成了中國無人駕駛領域的中堅力量,可稱之為一隻生力軍。

傳統汽車企業在無人駕駛領域一直在奮起直追,試圖以快速的量產落地佔領即將爆發的火熱市場。北汽方面表示,2018年在北京開展場內道路測試,2019年無人駕駛功能將成為用戶的選裝配置;長安汽車2級自動駕駛核心技術(IACC)近期開始量產了,首次搭載車型為長安CS55;吉利汽車將在2019年搭載Autoliv的第一代 L3(SAE)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上汽已經開始在上海汽車城進行了道路測試,2019年開始高速公路的自動化駕駛測試。可見,各家車企都在集中資源儘力開發,致力於2025年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搶佔市場的先機。

註:業界將自動駕駛等級分為L1~L5。其中,L3~L5才被視為智能駕駛或自動駕駛,L3是指有條件的自動駕駛,特定條件下司機的雙手可以離開方向盤;L4和L5則分別指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後者又被稱為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的政策條件

2018年4月起,美國加州將允許沒有方向盤、腳踏板以及後視鏡的自動駕駛汽車在不配置人類駕駛員的情況下進行路測。

對比加州法律的落地速度,中國相關政策的頒布稍顯滯後。2018年3月,上海市在嘉定區劃定了安全性高、風險等級低的5.6公里道路作為第一階段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上汽和蔚來汽車分別獲得測試牌照;緊接著,百度獲得了北京市頒發的無人駕駛試驗測試牌照,允許其在北京亦庄附近的開放道路上進行測試。據悉,重慶、廣州、杭州、深圳等地將陸續開闢相應道路供企業測試之用。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眾多汽車行業的代表如百度李彥宏、吉利李書福等已經就無人駕駛問題做了相關提案,後續進展筆者將持續跟蹤。

百姓評車:無人駕駛一直被視為是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歐美老牌汽車企業的優勢領域,但是隨著筆者不斷的了解,雖然中國企業的很多軟體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但是無人駕駛所需要的部分硬體,如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GPU等技術仍舊掌握在歐美供應商手中,後續將成為我國無人駕駛發展的桎梏。

由於無人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公司的產品落地,不同產品所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將倒逼監管層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為無人駕駛的真正上路做好頂層的保障。可以預見,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無人車將走出場地測試,走向真實場景的街道。

如果說2015年是新能源車爆發的元年,那2018年一定是無人駕駛逐步落地的元年,筆者大膽預測一下,2025年,量產的無人駕駛汽車將交付消費者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評車 的精彩文章:

TAG:百姓評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