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濱江區「尋找消失的地名」取得階段性成果

濱江區「尋找消失的地名」取得階段性成果

3月21日,濱江區「尋找消失的地名」第二次專家論證會在浙江省區劃地名學會召開。原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長張建濤,濱江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濱江區地名方面老師參與本次會議。論證會由省區劃地名學會副會長、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張躍西主持。

濱江區「尋找消失的地名」徵集活動於3月15日結束,本次會議對徵集的「老地名」進行評估,研究審定價值標準、意義及資料線索,確定最終濱江區歷史地名名錄。徵集的「老地名」例如固陵港,史上位於白馬湖,傅家峙、包家灣一帶,《越絕書》載:「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謂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軍所置也」,是古代最大的軍港。其後人為紀念智勇雙全的范蠡,把固陵港又稱作「范港」,把港灣碼頭取名「范埠」,把港灣周邊的地方劃為「范港里」,把范蠡奉為城隍。這個地名如加以利用及保護,可針對白馬湖旅遊開發將「固陵港」、「范港」、「范埠」、「范港里」等地名引用至白馬湖周邊碼頭、區片或西興街道其他港口等,留下來老地名,講好地名故事。

會議紀要

張建濤在會上指出,地名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和發展脈絡,應以各種形式傳承、保留、利用老地名,如立碑、製作濱江老地名地圖及宣傳冊等,告訴人民群眾濱江雖建區不久,但仍有許多值得記憶的老地名,這不只對濱江具有現實意義,在杭州也有示範作用,給地名留下一份好家業。下一步,將靈活利用「濱江區歷史地名名錄」講好地名故事,做到留住歷史記憶、傳承地名文脈!

濱江「尋找消失的地名」徵集地名名錄

1

西興街道

1.「八二二」畈(火燒畈、豐產畈)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區片名)】

——東起杜湖村,西至馬湖村的田畈

「八二二」畈,原因水利設施差,遇天旱,禾苗枯萎,所以稱「火燒畈」。解放後,大興水利,火燒畈變成豐產畈。1958年大躍進,推行農業機械化,浙江的「雙輪雙鏵犁」在豐產畈試耕。1959年8月22日,毛主席去廬山途中,視察豐產畈,為紀念這次重大事件,故改名「八二二畈」,如今已是馬路縱橫,高樓林立的城區。

2.固陵港(范港)

【自然地理實體地名(水系名)】

——在今白馬湖,傅家峙、包家灣一帶

固陵港,又稱范港,原港域比白馬湖要大得多。後人為紀念知勇雙全的范蠡,把固陵港又稱作「范港」,把港灣碼頭取名「范埠」,把港灣周邊的地方劃為「范港里」,把范蠡奉為城隍。《越絕書》載:「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謂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軍所置也。」

3.西興鐘樓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建築物名)】

——西興古街沙岸鋪的潮神廟前

「西興鐘樓」它對錢塘江船運起引渡和警示作用,遇到大霧天氣,南岸西興鐘樓鳴鐘,北岸杭州候潮門擊鼓,以指引方向。遇風浪大潮時,鳴鐘擊鼓以止渡避港。

4.固陵渡、西陵渡、西興渡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交通設施名)】

——西興鎮西,原鐵嶺關外

西興渡,也稱固陵渡、西陵渡,位於今濱江區西興街道西,原鐵嶺關外,對岸是杭州南星橋。史載:「西陵在今越州蕭山縣西十二里,西興渡也。」何時設渡已無法查考,東漢《越絕書》有越國范蠡在此築城,以屯兵固守的記載,可推知早在春秋時期此地已是津渡要塞了。

5.取石亭、江公祠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亭名)】

——位於西興沙岸鋪的鐵嶺關南面,惠濟禪院右側

取石亭始建年代約為南北朝(420~581)末期,為紀念梁代會稽郡丞江革而建。

2

長河街道

1.飛虹橋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橋名)】

——架於湯家橋通往白馬湖的河上,東西走向

飛虹橋為平鋪三孔石樑橋,橋跨度10米、面寬3米,共有九塊條石作為橋樑,中間一孔為最高、最寬、可通大船,兩邊略小,只能通小船。於當時而言,三孔石橋算得上大橋,遠遠望去,宛如飛架的彩虹,故名「飛虹橋」。

2.海山

【自然地理實體地名(山名)】

——位於白馬湖西北岸,流光河(原名小礫山輸水河)北岸

海山海拔16米,面積55畝,隸屬原湯家橋村。此山與周邊諸山不同;海山均由沙石混合而成,而且石塊均為大小不一的鵝卵石,無大塊岩石;不像別的山脈有紮根地下的岩層,可謂「無本之石」。山腳周邊,沙礫環繞,而且山呈圓錐體,足以證明海山確是由海底沙石在潮洪衝擊下,滾動衝撞而成。

2009年,為開發白馬湖景區,發展城際交通,將海山夷為平地,被白馬湖動漫廣場和停車場瓜分,從此,海山將永遠退出人們視線,消失於地平線上,成為歷史。

3.爵家裡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區片名)】

——位於長河街道山一社區西部。東臨濱江自來水廠,西瀕石塘河。

爵家裡,又稱「甲家裡」。據走訪得知,此地古時無人居住,樹木茂盛,為鳥雀樂園。原有古樟樹,樹頂上有一很大的喜鵲巢(窩),常有小喜鵲棲息在巢里,簡稱「雀巢里」。南方香樟樹是一個樹落的標誌,雀巢是吉祥物,因而人們在古障樹周邊開荒種地,建房居住,遂形成村落,因而方言「雀」與「爵」、「甲」為諧音;「巢」與「家」為諧音。所以訛為「爵家裡」、「甲家裡」

於2007年,因建「時代大道」,整村被征遷,讓地於公共事業發展,百姓們住進了冠山小區安置房,爵家裡村從此成了一個歷史地名。

4.柳塘河

【自然地理實體地名(河名)】

——湯家井村

黃九皋,字汝鳴,號竹山,石岩史家橋人,明嘉靖戊戌年(1538)進士,官拜工部主事,湯家井村撲落老鷹處,創辦石淙書院,在石淙溪上建造石淙橋,填平柳塘河,開鑿壙子沿河,拆建堰霸,挑高青龍山,搬建柳壙庵。(來氏宗譜)

5.石淙橋

【自然地理實體地名(河名)】

——湯家井村

黃九皋,字汝鳴,號竹山,石岩史家橋人,明嘉靖戊戌年(1538)進士,官拜工部主事,湯家井村撲落老鷹處,創辦石淙書院,在石淙溪上建造石淙橋,填平柳塘河,開鑿壙子沿河,拆建堰霸,挑高青龍山,搬建柳壙庵。(來氏宗譜)

6.鯰魚塢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區片名)】

——傅家峙社區境內,與越王城山相連

在長河街道東南,白馬湖南,傅家峙社區境內,與越王城山相連。山塢酷似張開的鯰魚嘴,故名。別名鯰魚嘴。

7.西陵湖(排馬湖)、西城湖

【自然地理實體地名(湖名)】

——馬湖社區南側

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十萬大軍在此排馬步陣,進攻困守于越王城山的勾踐,故稱「排馬湖」。因吳王夫差十萬大軍在此排馬步陣故稱。

南朝梁時(公元6世紀)白馬湖叫「西陵湖」,酈道元《水經注》載:「固陵(即西興)有西陵湖,亦名西城湖。」清人毛奇齡《蕭山縣誌勘誤》詮釋道:「(此)即白馬湖,以地近西陵(西興),則名西陵湖;以其在(越王)城山之西,則名西城湖。」

8.竹山橋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橋名)】

——在山一村的竹山河上

古稱莢竹山橋。在山一村的竹山河上,橋墩嵌有2塊碑銘,一塊鐫「明嘉靖甲子(1564)六月建」,另一塊刻「清道光庚子(1840)重修」。明·萬曆《蕭山縣誌》載:「莢竹山橋,來弘輝創,孫來士建重修——懸燈以示濱海之夜渡者。遠近咸頌其功,巡按舒汀獎於旌善亭,光緒間來弘輝後裔重修。」橋南建有亭,供行人歇息,清代長河鄉賢來駿詩云:最好披襟倘水邊,花香鳥語滿山前。石橋小小容人憩,還看青黃菜麥田。

9.沙岸鋪(樟亭驛)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

——在鐵陵關西南西江塘內,即今塘頭街南一帶。

唐朝杜甫《解悶十二首》有「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古驛樓」的詩句。白居易的《宿樟亭驛》有「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的詩句。唐詩中可知,西興古有樟亭驛。南宋《嘉泰會稽志》載:「蕭山縣有夢筆驛,在縣東北三十步;漁浦驛,在縣南六十里;錢清驛,在縣東北五十里;日邊驛(後即西興驛),在縣西十里」。明嘉靖十八年(1539),蕭山有遞鋪(同驛站)6個,即:總鋪、十里鋪、新林鋪、白鶴鋪、鳳堰鋪、沙岸鋪。遞鋪沿蕭紹運河而設,經水路可直達明州。至明萬曆年間,遞鋪均廢。至清康熙年間僅存西興驛,直至清朝末年。在1925年蕭紹公路建成前,尚有「信班船」往來於蕭紹運河及支流之上。

10.塘子堰村(柳塘穴)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

——位於長河街道南部,瀕臨井山湖

原古湘湖的十八穴(堰閘)之一的柳塘穴(即後來的塘子堰),其自然村以塘子堰命名。

自從西興、長河、浦沿三鎮自蕭山析出,單獨成立杭州市濱江區後,一下子由郊區躍居為主城區,昔日的自然村落成為城中村。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實行整村拆遷,塘子堰村於2016年9月底征遷完畢,2017年5月,村民全部搬遷,不久房屋夷為平地,唯有古堰尚在,但塘子堰村卻從地平線上消失,成為人們的記憶。

11.張家村(華妃村)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

——位於長河街道西南部,美女山北麓,與蕭山聞堰街道凌家塢自然村接壤

張家村古名華妃村。春秋末期,張家村為越地,四周皆海。相傳秦始皇南巡祭大禹,以舟駕至、正值盛夏酷暑,時寵妃中重暑,染病而亡,葬於附近井山湖中的石井山。明代萬曆《蕭山縣誌》載:「連山旁有小山,號石井山,其井上廣下曲,秉燭入,不盡數十級,相傳為妃子墓。」為秦妃守墓,住下官兵看護,在此發族為村,因愛妃姓華,故稱「華妃村」。在《杭州濱江區歷史文化叢書·古鎮圖說》中有如下記載,南宋時,吏部尚書張善伯占蕭山;明·宣德年間(1426---1435),張善伯13世孫張富從河南遷徙過來,定居華妃村,因張氏人眾族大,華妃村才易名「張家村」。

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實行整村拆遷,張家村於2016年9月底前征遷完畢,2017年5月,村民全部搬遷,不久房屋夷為平地,消失在地平線上,成為人們的記憶。

12.詹家湖村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

——原位於山一社區中南部的詹家湖畔,冠山南麓,動連湖西路,西至孔家裡。

因村落建於詹家湖畔,故謂之「詹家湖村」。蕭山、濱江一帶,以河名、湖名等命村名的,大多省去後綴「村」字。故詹家湖村俗稱「詹家湖」。

據民國《蕭山縣誌稿》載:「顧沖《水利事迹》充嘗詢之父老,皆言夏孝長興間,民有詹姓者,有田六百畝,無水灌溉,歲率不熟,因聚眾而謀,棄百畝為湖,以灌溉五百畝,可乎?其族樂然為之,於是成湖。《西河水利志》,詹家湖者,白馬湖西南一別浸地,今其湖在冠山之麓,與白馬湖間隔,湖邊亦尚有詹姓居住。」

詹家湖村已被整村征遷,遺址變成白馬湖路和綠化帶,唯有詹家湖守住故土,而且變得更加秀美迷人,成為人們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13.興勝塔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

——位於原湯家橋河(今改名月光河)北岸的田野里

興勝塔為長河來氏端操所建。據《蕭山來氏家譜》記載,惠念五太公(編者註:即來端操)「素以神逆自喜」、一日他夢中與神仙共游,醒來便對人說:「吾且得道,篤信 『風水』」。他根據長河的風水地理,認為來氏子孫要興旺發達,繁榮昌盛,必須在冠山東邊建一座塔,取名「興勝塔」。

1958年,遭特大颱風的襲擊,東南角受損,但塔身巍然不動。由於當時對古建築的保護不重視,將其拆除,永遠消失。不久,塔郎廟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被拆除,興建東風大隊大會堂。

3

浦沿街道

1.十間樓

【人文地理實體地名】

——錢塘江邊的渡口處

相傳該處在明朝末年時為錢塘江邊的渡口,有姓傅的老婦,在此擺粽子攤度日。一天,一個急於過渡的旅客,吃完粽子匆匆而去,過後老婦人發現一個錢包,即將它掛在正柱上,以等候失主前來認領。時隔三年,失主又來此過渡,見錢包原封未動,非常感激,就將錢包送給老婦人。後人用此錢造樓十間,村以樓得名,故名十間樓,傳為美談。

你可能還喜歡看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省區劃地名 的精彩文章:

TAG:浙江省區劃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