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警察當老師,校內有崗亭:日據時期台灣蕃童教育所真實圖片

警察當老師,校內有崗亭:日據時期台灣蕃童教育所真實圖片

台灣的蕃童教育所發源於1896 年9 月20 日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社分教場創立的「蕃童教養所」,後改稱「蕃童教育所」,並在全島普遍設立。針對原住民,即所謂山民兒童。至1929 年,全島共有蕃童教育所176 個。原住民適齡兒童入學率1922 年為54.89%,1935 年為74.97%,增長較快。角板山蕃童教育所規模較大,是日據時期的樣板學校。圖為該校山民學童上課的情形。

細看角板山蕃童教育所的教室,有些牆壁是草編的,前面放塊小黑板,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教具。

各地蕃童教育所的硬體條件大同小異,處處透著寒酸。〔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概況》,第72頁後插頁照片〕

蕃童教育所由警察充任兼職教師。圖為排灣族的學童和他們的老師們。〔《別冊一億人的昭和史·日本殖民地史(3)·台灣、南洋》,第45 頁上〕

霧社蕃童教育所學童的課間活動只能在簡陋校舍前的一小塊平地上進行。中間頭戴大蓋帽、身穿夏季警服的警官是兼職教師。〔勝山吉作編:《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第80 頁〕

霧社櫻社原住民學童提著書包去蕃童教育所上學。居所簡陋破爛,孩子們長年累月光著腳。〔山本地榮編:《寫真報道:南方的據點·台灣》,第53 頁〕

1940 年以後,為了加強推行「皇民化」,原住民兒童可以上公學校,山區蕃童教育所的教學條件也開始有所改善。圖為台中州古拉斯社(今名松鶴)蕃童教育所的學童在上音樂課。〔山本地榮編:《寫真報道:南方的據點·台灣》,第52 頁〕

新竹州原住民聚居區的井上社,警察駐在所警官兼任的教師正帶領蕃童教育所的學童做晨間體操。操場上唯一的設施,是一個可以訓話或監視學童活動、形似崗亭的高台。〔山本地榮編:《寫真報道:南方的據點·台灣》,第52 頁〕

新竹州井上警察駐在所的警官和井上社蕃童教育所的學童在水邊嬉戲時,也不忘帶領他們做裸體操。這既可聊補體育和遊戲課缺少設備的「無米之炊「,又可強化對蕃童的身體與軍事訓練。〔山本地榮編:《寫真報道:南方的據點·台灣》,第52、53 頁跨頁照片〕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三卷《侵佔台灣五十年(1895-1945)》,洪小夏、殷占堂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本頭條號目的在於用老照片佐證歷史事實,並祈願中日永遠友好,再無戰爭之殘酷。歷史真相的複雜性不是用數字或照片能夠全部揭示的,期望讀者能夠獨立思考,理性看待歷史與現在。

《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抹不去的曾經 的精彩文章:

盤點九位中華巨星墳地,每天前來獻花者絡繹不絕

TAG:抹不去的曾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