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文而化之|良醫良方 濟世惠民——成無己紀念館紀行

文而化之|良醫良方 濟世惠民——成無己紀念館紀行

茌平廣播電視台官方微信號

茌平,是魯西平原上的一顆明珠,這裡有著古今聞名巍峨壯觀的「望晉台」、有姊義止齊兵的魯義姑祠,還有醫界亞聖成無己紀念館——山東省首家以古代名中醫命名的紀念館,是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宣教基地、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學實習基地。去年8月,在全省衛生計生工作推進會上,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襲燕對成無己紀念館給予肯定與鼓勵。

近日,記者走進這座醫界亞聖成無己紀念館,感受中醫的魅力。

走進成無己紀念館

成無己紀念館位於洪屯鎮衛生院東臨,坐北朝南,雌雄雙獅門首卧坐。佔地4.5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由紀念館、廂房和庭院組成,紅牆灰瓦,檐角飛翹,庭院內東西兩側六棵生命力極強的銀杏樹向忠誠衛士一般挺立著,整個院落古樸典雅,靜謐莊嚴。

大門上高懸我國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成無己紀念館」橫匾,兩側的對聯是由山東中醫藥學會理事、聊城市成無己研究會會長谷萬里撰寫的一幅對聯,上聯是「道術北傳造福異邦百姓」,下聯是「著作南返仍念故土蒼生」。院內,正中是漢白玉的成無己雕塑立像,他身著長衫,右手持拐杖掛葯葫,左手緊握《註解傷寒論》手稿,目視前方,一位醫學大家的凜凜風姿躍然眼前。

成無己出生於中醫世家,其祖父在聊城開設了「成頤堂」老字號,坐堂行醫,救人無數。洪屯衛生院將「國醫堂」設在東西廂房,設有中醫、推拿、針灸、拔罐等科,並經常預約北京、濟南、聊城的知名中醫在「成頤堂」坐診,開展培訓講座。

紀念館主樓二樓上為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著手成春」,兩邊配有聊城市成無己研究會副會長、成無己紀念館館長袁恆勇撰寫的對聯,上聯「妙手丹心迎來萬戶康泰」,下聯「銀針草藥化去千門疾」。一樓門上正中有「懸壺濟世」四個字,兩邊配有袁恆勇撰寫的對聯,上聯是「切三關辨陰陽師承仲景神聖工巧」,下聯是「諳百草定君臣法效歧黃靈驗快捷」。

一場文化的尋根之旅

如何讓紀念館承載更多內容?設計者別出心裁,讓我們在有限的空間里感受一個又一個曲折婉轉的故事。

紀念館共三層,一、二層分為「大醫印象」「醫藥源起、傷寒立論」「醫理之成」「註解傷寒,醫脈煥生」「傳之後世,醫脈傳承」「輝煌巨著,濟世之論」「大匠精誠,史澤迴響」共七個展區,展示了成無己生平、著作和他成長、學習、診病流傳的故事,成無己文化發掘過程、成無己文化醫脈傳承、古代傳統中醫器具及中藥標本等。三層為成無己大講堂,用以開展學術思想研討等。

步入紀念館,首先是歧伯席地問醫、上古神農嘗百草等古代名醫大家診病的群體形象,簡潔的場景展現了中國醫學的發展歷程和博大精深,恢宏的氣勢將人帶入肅穆莊嚴的氛圍。成無己揮筆註解傷寒論的塑像也在其中。

從塵封的歷史中探尋醫藥源起和歷史記憶,在一個個蕩氣迴腸的歷史事件和眾多古醫藥先賢感天動地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中醫藥發展的過程,看到了傷寒論學派傷寒學派的產生、繼承、發展的過程,特別是成無己首釋傷寒論,充實了中醫理論體系,開創了傷寒學研究的先河,印證了成無己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作為中醫臨床家和養生家,成無己臨證經驗豐富,注重養生,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最長壽的醫學家之一。史料記載,成無己作為宋朝名醫,晚年被擄到金國,為其皇家貴族看病,九十多歲時仍然在臨床診病,百無一失,對中醫的北傳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九百多年的歷史沉澱,112個「成氏經方」在當代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水城中醫人已傳承拓展出幾千個經方。

成無己紀念館也是一座中醫藥博物館,展出了大量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中醫的世界,沒有不能入葯的」,工作人員介紹,常見的甘草是農村用來生火的材料,同時可以治療咳嗽,銀耳是平民的「燕窩」……紀念館展出了各種鮮植物類中藥標本81味及其他藥用標本76味 ,這都是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中提到的,且都是地道的聊城中草藥。

紀念館展出的古代傳統中醫中藥炮製加工器械,像葯勺、葯船、葯戥子及古籍傷寒論註解等古董老物件吸引了我們的眼球,讓人讚歎。令人大開眼界的宋代「針灸銅人」是該館專門在北京定製的,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參觀者可以「穿越」時光,模擬古人針灸教學和考試,在針灸銅人身上過把「中醫」癮,還有一台四診儀通過多媒體的「望聞問切」能告訴你體質狀況,指導選擇健康生活方式。

俯拾傳承的歷史記憶

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也成就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和史料、書籍的生動展示,將參觀者帶入歷史的現場,再現了祖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鼎盛。一位位先賢在歷史的長河中,挽《傷寒雜病論》於危難。穿越千難萬阻,歷經分合隱現,《傷寒雜病論》流傳到今天,帶給人類以福祉,我們不能不由衷地感佩和敬畏。

對成無己這一歷史名人的發掘,最早始於原聊城市中醫藥學會會長、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谷越濤。谷越濤和聊城文史專家陳昆麟研究員自70年代多次考察聊城周邊縣市,查閱古代典集,考查家譜,尋找證據,在多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關於成無己考證的論文多篇,確認茌平縣洪官屯鎮成家村為成氏故里。2014年1月,經批准,茌平縣設立了「茌平縣成無己經方研究工作室」,設址掛靠在洪官屯鎮衛生院,這是聊城市第一個為研究成無己中醫藥文化而成立的科室。由洪官屯鎮衛生院院長袁恆勇牽頭的《成無己故里、生平考證與文化研究》被列為山東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省級課題,袁恆勇搜集整理的《成無己軼事》五篇,被納入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成無己的學術思想,傳承、發揚中醫文化。2016年,在茌平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財政投資1000多萬元,在成無己故里洪官屯鎮建設「成無己紀念館和國醫樓」的項目獲得批准立項。2017年12月9日,在成無己誕辰日,成無己紀念館開館。

2018年1月10日,山東中醫藥大學劉更生、郭棟教授及傷寒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帶領的「齊魯傷寒承紹營」第一期的20多位學員到訪此處,被稱為《傷寒》研究開山祖師的尋根之旅。

袁恆勇介紹,成無己紀念館的落成將為社會各界學者傳承學術經驗,繼承和弘揚中醫文化,提供一個嶄新的平台,也進一步增強人們對中醫國粹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紀念館的實物啟示、人物事迹挖掘,實現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最終將打造成為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而對於聊城中醫藥文化,成無己紀念館也將其推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穿越千年,行走在先行者鋪就的道路上,俯拾中醫傳承的歷史記憶。這是一次《傷寒雜病論》探尋之路,這也是一次中醫文化的洗禮,一次中華文明的精神洗禮。從聊城恢復的「成頤堂」到棗鄉茌平成無己紀念館,成無己精神如電照風行,聲馳水城大地,被生活在運河古城的人民世代傳頌,在中國醫學史上熠熠生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