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文化的特質

日本文化的特質

對於很多人來說,說起日本首先想到的是它在二戰期間對中國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其次會想到它秀麗的自然風景,以及諸如動漫、飲食、文學等文化元素。

然而,這些只是組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內容,並不能真正展現出日本文化的全貌,因此,我們需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探尋日本文化的特質。

Part

1

在日本人的字典里,「忠」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忠」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基石

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忠」一般與「孝」相連,但中國人似乎更重視「孝」。然而古代日本在與中國的長期交往中,似乎學到了「忠」的真諦,並把其轉變為日本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證。

日本人無條件地忠於他們的天皇,即使天皇的族系在日本已經延續了2600多年。在日本人眼中,天皇就是太陽神的直系後裔,忠於天皇就是忠於國家。

與中國歷史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天皇自上位以來,從未被推翻或替代,直到公元八世紀末,對應中國是在唐朝中葉,幕府時代來臨,天皇被有權有勢的幕府架空,成為沒有實權的精神領袖。但是,有趣的是,在長達六七百年的幕府統治中,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試圖取代或者廢除天皇, 1868年,明治天皇開始改革維新。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是無法想像的,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背叛與篡權,無論是治世還是亂世。

日本很好地將中國儒家的「忠」思想與天皇崇拜結合在一起,而後又將「武士精神」與「忠」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了忠於天皇的「武士道精神」,而這種精神也造就了日本後來的道德規範,成為後來日本侵略世界的主要推動力。

Part

2

在中國文化中,中國人十分重視中庸的思想,在對於自身本性的約束和張揚中間,總能找到中間的平衡點,以期達到個人境界的提升。中國人講求「仁」,而「仁」意味著自我剋制和犧牲,只有「成仁」才能「愛人」,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則是中國人實現「仁」的具體表現。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唐朝時,日本曾大規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系統地學習各種禮儀和文化,「仁」也被一併引入,然而卻在日本受到了排斥。

在日本人看來,如果作為保護領主和將軍的武士,一旦被「仁」所俘獲,就會失去戰鬥力,不會再為領主和將軍所用,甚至會出現僭主的情況,不利於自己的統治。因此,另一種文化特質代替了「仁」,那就是「恩」。

「恩」的出現,其實與「忠」密切相關。「忠」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信仰,對天皇的信仰,而「恩」則是一種情感上的順從。日本人很重視「知恩圖報」,只要受了他人一點點的恩惠,就會牢牢記住,希望以後有機會報答。

這種根深蒂固的報恩思想,就像一把巨大的枷鎖壓在日本人的心裡,感覺像是虧欠了全世界的恩惠和人情,但是這種壓力又沒有合適的出口可以排解,由此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這或許就是日本人極度矛盾的原因之一,也或許是日本自殺率常年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之一。

Part

3

在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鏡頭下,自我犧牲和承擔道義是十分常見的主題。他在保持自我風格的前提下,將最真實的日本社會和文化展現給全世界

日本文化中「道義」或者「情義」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也要獲得諒解。這種「義」追求一種秩序性,一旦雙方接受,就無法更改。日本文化中「義」似乎是一種個人必須對他人或社會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無法轉嫁消除,必須完成。

其實這種「情義」與上面的「恩」關係密切。在日本人看來,既然我有恩於你,就是我施與你情義,你就要無條件地順從和服從我。

反觀中國文化中的「義」,更多的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是以相似或相同的價值取向為基礎的相互敬重。「義」的發生與「仁」息息相關,有情有義的人總是品行端正。

Part

4

日本文化的另一個特質是「恥」,可與中國文化中的「恥」不一樣的是,日本文化中的「恥」是沒有罪惡觀念的。

孔子曾說,「知恥而後勇」,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之所以會做惡,會犯罪,是因為他缺乏羞恥心。而在中國文化中,惡的存在使得「恥」有意義,只要能停止做惡,幡然醒悟,羞恥就會成為向善的動力。

日本人認為,會讓他們感到羞恥的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到了恩惠而無法報答,也就是「恩」被辜負;另一種是不能遵守承諾,也就是「義」被辜負。而消除恥的方法也有兩種,「自絕」與「復仇」,前者是讓自己毀滅,感受不到恥,後者是讓對方毀滅,消除恥的來源。

日本人通過「自絕」和「復仇」,獲得了一種受虐的快感,這種快感來自於肉體的痛苦,甚至精神上的痛苦,而日本人並不以此為苦,將其作為某種愉悅的來源。

《菊與刀》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

日本人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極度勇敢而又極度膽小,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

面對這個曾經給我們帶來巨大傷害的鄰邦,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只有多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歷史和文化,以史為鑒,保持清醒的頭腦,珍惜並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編輯:若 水 美編:石 頭

歡迎關注讀者讀書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頭條 今宵別夢寒
假如生活會有慰藉

TAG:讀者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