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歷史到傳說,景山竟如此傳奇……

從歷史到傳說,景山竟如此傳奇……

與對面的故宮和旁邊的北海相比,景山顯得不那麼起眼。到此一游的觀光者們,大多也是來登高遠眺,觀賞紫禁城的。其實,景山對於北京城而言意義非凡,封建時代,它更是有「大內鎮山」之稱。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下詔營建北京城。在營建北京城的過程中,新的宮闕、城池、太廟、社稷壇陸續建成,元代故宮、城牆則被拆除。元故宮廢棄的渣土和開挖紫禁城護城河、南海的廢土,則被堆砌成了一座土山。這座人工堆砌的山被命名為萬歲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

19世紀70年代,在紫禁城西北角遠眺景山。近處的筒子河租給農戶養魚、種藕。照片中的大牌樓為大高玄殿西牌樓。正面寫著「弘佑天民」,背面為「太極仙林」。

1900年,從北上門看景山。

1900年從景山俯瞰鼓樓,一處樓房也沒有哦!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各國駐守不同的區域,景山由俄軍佔領。照片中是在景山腳下的俄國侵略者。

堆砌萬歲山,可不是處理建築垃圾的權宜之計,而是北京城總體規劃的神來之筆。在傳統中國建築理念中,依山傍水的一直都被視為風水寶地,而萬歲山正好坐落在貫穿北京南北的中軸線上。作為紫禁城的屏障,它五峰並峙,成為全城對角線的中心點。而且,萬歲山的中央主峰正好壓在元故宮的主要宮殿——延春閣上,大有「壓勝前朝」的意味,因此也被稱為「鎮山」。

萬歲山在民間又被稱為「煤山」。明代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中記載:「相傳其下皆聚石炭,以備閉城不虞之用。」不過,後來考古學家實地鑽探,發現山下只有土渣,並沒有煤炭。「煤山」下有煤的傳說也就不攻自破了。

景山外面原來有一道牆

1900年,景山前的騾車和車夫。當時的街道仍是土路。

1922年,景山西側的輯芳亭

民國時期的景山參觀券,售價國幣5分,從票面可以看出當時景山公園歸故宮博物院管理。

最初,萬歲山僅僅作為大內鎮山,後來漸漸演變為皇家園林。《明宮史》中記載的萬歲山野趣盎然:「山上樹木蔥鬱、鶴鹿成群,呦呦之鳴與在陰之和互相答應,可並聞於霄漢。山之上,土成蹬道,每重陽日,聖駕在頂升座,可遙望靡涯矣。」然而,「萬歲山」並沒有保佑明王朝千秋萬歲,反而成為明崇禎皇帝的葬身之地。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萬念俱灰的崇禎皇帝在萬歲山下的一棵槐樹上自縊身亡。直到三日之後,李自成的部下才在這裡發現了崇禎的屍身。

20世紀20年代,攝影師海達·莫理循拍攝的景山和大高玄殿建築群,景山前街滿是忙碌的車夫。

從景山俯瞰紫禁城。景山曾經是北京城的最高點,直到今天每逢晴天,登景山看北京的遊人也是摩肩接踵。

神武門前停車場。

民國時期的景山壽皇殿內景。

1921年,遜帝溥儀站在紫禁城的屋頂上,背後是景山五亭。

清代,萬歲山改稱景山,並在乾隆年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景山的標誌性建築——景山五亭和綺望樓,直到那時才建成。從《乾隆京城全圖》看,當時這座御園東臨御馬監、西鄰大高玄殿,南門名為北上門,正對著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拓寬道路,景山的北上門及其左右圍牆和筒子河畔的100間值房被拆除。景山與紫禁城在空間上的聯繫,從此打破。於是,景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

1960年五一勞動節中央領導和孩子們在景山遊園活動時合影。

1964年五一周恩來與孩子在景山公園合影

1962年小學生在景山公園合影,背後就是綺望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