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的世界取決於你的信念|淺談圈層突破之「圈」

你的世界取決於你的信念|淺談圈層突破之「圈」




心理嚴選

實用心理迷部落|親子婚姻職場

 




?心靈成長的路上,伴您一路同行?


 

NO.86







作者:

黃啟團

  


來源:

團長說心理

(nlpteam)


主播

:爾軍

  背景音樂:雨的印記

圖片整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chapter 01


今年春節期間,馮小剛家的飯局刷爆了朋友圈,表面上看是在罵油膩男的庸俗和贊陳道明的高尚,而字裡行間卻透露出對馮小剛高大上圈子的各種嫉妒與恨。




比馮小剛飯局更亮眼的是去年在烏鎮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劉強東的飯局,中國互聯網半壁江山都在一張桌上,推杯換盞間建立遊戲規則。




當然,總是佔據媒體頭條的馬雲也不甘落後,在今年一月份舉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馬雲的飯局不光有比爾蓋茨這樣的國際商界巨頭,還有國王、總統、首相這樣的國家首腦,頗有談笑間天下已定的味道。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你在社會上的層次。同時

人與人是互相影響的,你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你在一起的人能做什麼事,你也能做什麼事

,至少可能性會大很多,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

圈層突破

",說的是

如果你想獲得不一樣的人生,必須打破你固化的圈子,才能邁上人生的更高層次。




可是,圈層突破談何容易?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拍了一部叫《56UP》的紀錄片,隨機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7歲開始,一直追蹤到56歲,49年間,14個人,從幼年到老年,片子記錄了他們努力奮鬥,成功登頂或徒勞掙扎的故事。







14個人中,除了一位叫Nicolas的,從一個農夫的兒子,考上了牛津大學,進而成為美國名校的教授,完成了人生的逆襲外,其他的13個人,窮人的孩子依舊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事實是很殘酷的,不光是英國,我相信在全世界範圍內,有歷史記錄以來,都有這種現象。




生活在社會各個層面的人,他們的人脈、財富、思維方式、教育資源等完全不一樣,高階層生活群體所擁有的資源是普通老百姓所望塵莫及的,因此,要突破固化的圈層,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無論如何,突破還是可能的,不是嗎?在

《56UP》

所記錄的14人中,不是有一位突破了嗎?如果這部片子所代表的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的話,至少有近10%的突破概率,我們為什麼不去成為這10%呢?




有人說我骨子裡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雖然我所處的社會層次還算不上高大上,但我至少由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豐衣足食,而且我相信明天還會更好,所以今天斗膽談談關於"圈層突破"的一點粗淺見解,但願能給那些生活在困局的人一點希望。




文章分兩篇,今天先談談"圈",下一篇我們再來聊聊"層"。







chapter 02




在剛剛結束的第13屆"新物種"實用心理學大會上,不少人聽完我和我的合作夥伴黃偉強(壹心理創始人)的演講後,都來問我:


"團長,你和偉強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一個是充滿情懷的理想主義者,一是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者,分明價值觀和信念都不一樣,但怎麼還能合作得那麼好,成為多年的搭檔和好朋友呢?"


生活中我經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比如武志紅老師,從我們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不光對心理學的理解不一樣,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更不一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之間的合作和友誼。




在很多人心目中矛盾甚至衝突的的東西,在團長的世界裡是融合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從吃飯說起。


團長經常到全國各地講課,主辦方為了能招待好我,總是千方百計地打聽我喜歡吃什麼菜,有人甚至在遠離廣州的城市給我安排粵菜。




因為,以一般人的習慣,總愛吃他們習慣的食物,穿同樣的衣服,交一種類型的朋友,一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過一種生活。






而我不一樣,我最喜歡吃的是當地的特色菜,喜歡到處走走,世界那麼大,不去看遍世間美景,嘗盡人間美食,豈不白來這世間一趟?




其實我原來也不是這樣的人,我出生和成長都在一個落後的小山村,是農民的後代,農民以土地為根,人生圍繞莊稼轉,像我的父母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遠門,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我,思想保守固化,總是在習慣的模式里過著相對固化的生活。




人與人是相互影響的,認識一個優秀的人足以影響一生,我人生的改變得益於我有機會認識各種奇人。

記得在十多年前我從事商務考察活動時,認識了一位叫阿Joe的台灣資深導遊,他讓我學會了觀察生活。




還記得那段週遊世界的日子,既開心又充滿了挑戰,開心的是每天都會經歷新鮮的事情,挑戰的是出門在外,每天都會有超出預判的麻煩事發生。








比如飲食問題,那個年代出門的機會少,大多數顧客都是第一次出國,對於一個習慣了中國食物美味的中國人來說,歐美的食物實在太"難吃"了,因而顧客就會向我這個團長提出各種奇葩的要求。


比如要求早餐吃白粥、西餐要配榨菜等(註:那時候中國遊客還很少,所以外國餐廳都沒有這些食材,今天很多國外餐廳都已經學會滿足中國人的特殊要求了),當我無法滿足顧客時,總會招至指責甚至漫罵。


那時每天晚上都會找一個小酒吧和導遊開會商量第二天的行程,每當我面對指責感到沮喪時,阿Joe都會喝上一口小酒,然後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不用跟這樣的人生氣,這樣的人通常成不了大事,你注意觀察,那些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是適應性很強的人,他們願意接受新鮮事物,而且還刻意地去尋找新的挑戰,不管是食物還是行程,他們都不喜歡一成不變,他們勇於嘗試,在嘗試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自此之後,我開始了有意、刻意地讓自己去嘗試那些原來不太習慣的事情,就連自己一向討厭的臭豆腐,也吃出了香味。







後來在不斷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才知道,這叫一個人的

調適性

,就是一個人的調整和適應能力。


調適能力與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有關,為了生存,人類總是會最大限度地確保自己的安全,因而總活在自己習慣的舒適空間里,面對新的事物,因為沒有嘗試過,我們的潛意識會自然而然地把它判定為不安全的,從而拒絕。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

這種基於安全的潛意識會讓我們一輩子活在一個固定的模式里,

於是,你會發現很多人總習慣於吃一種食物、穿一類衣服、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




還有些人換一張床就睡不著覺,更不用說去結交那些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朋友了,這就是為什麼圈層難以突破的關鍵原因。這樣的結果當然確保了我們的生存概率,但同時,卻剝奪了人生的豐富多彩。







chapter 03




那如何才能改變呢?




我是廣東人,廣東人有個信念,認為吃辣椒會上火,而且有時出差外省不得不吃辣椒時,真的馬上就會出現上火的癥狀,所以原來我家的餐桌上從來不會有辣椒。


直到有一天我認識了一個有名的中醫大夫,這位大夫奇蹟般的治療案例讓我十分信服,他建議我要多吃辣椒,因為南方潮濕,辣椒正好能把這股濕毒發出來,自此之後,我開始嘗試吃辣椒,而且神奇的是,從此再也沒有因為吃辣椒而上過火。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

人們"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和我們的信念息息相關。




就像我,一開始不吃辣椒是因為堅信吃了會上火,但是後來因為相信這個大夫的理論,改變了原有的信念,才開始嘗試原來碰都不碰的辣椒。




很多時候,我們外在的行為,都是因為內在信念的顯現,正如宋朝初年道家思想家陳摶老祖所說:"

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行為的固化其實就是內在信念的固化,當我們執著原有的信念時,就會習慣於做同一種行為,交同一種朋友,生活在同一種圈子中。




當我們的圈子只有一種觀點時,你接觸的人,看到的事,站立的角度都是一樣的,因而你的世界就會止於此,因為你的信念已經為你的世界築起了一堵牆,自己封閉起自己的發展空間。




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

,一個思想封閉的人,總覺得別人是錯的,自己是對的,只要是和自己觀念不相同的東西,都要一竿子打死。




這時,往往聽到的只是你願意聽到的、看到的也只是你願意看的,很難客觀地、清晰地看待自己,因而會待在一個舒適區,並且對這個舒適區越來越迷戀,認為世界就是這樣,並且即使生活再艱難,自己的世界也只能這樣。




一個思想開放的人就不一樣了,他能接受不同的觀點,允許他人的觀點和自己不一樣,我是對的,別人也是對的。




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觀點自然就不一樣。只有能夠容許別人跟自己不同時,我們才有可能和不同的人相處和合作,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越活越寬廣,

否則,談何圈層突破?







個人如此,國家亦然。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閉關自守,不與外國往來。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最終的結果就是曾經的龐大帝國走向毀滅,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盲目的求同排異,選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最終會導致自己的落後。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經濟上都難以追上世界的潮流。




因此,我們必須要將自己與這個世界緊密聯繫,了解這個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吸收外面的先進思想、技術來不斷的提高自我,才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世界是變化的,山川河流,草木花果,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人生也一樣。




不要總認為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觀點是錯的,沒有永遠正確的觀點,這個世界也許只有一件事情是對的,就是不要堅持自己是對的。




允許世界的不同,才能看到不同的角度,接納和我們性格不同的人,於是我們的圈子才會擴大,機會也才會增加,圈層才能突破。







chapter 04




渴望圈層突破的人們總想去結識那些社會上的高層人士,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身邊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但事實上就算你有機會認識他們也於事無補,因為雙方的認知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層次。




拓寬圈子不是讓你削尖腦袋去認識那些所謂的高人,如果你的信念不改,就算是老天給你更多的機會,都會被你一一推走,因為你的信念會像我當年拒絕辣椒一樣,把機會拒之門外。




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信念大多數傳承自我們的父輩和傳統文化,一旦信念在潛意識紮根,在我們的行為上就會顯現出來。




現在生活中的圈層固化,其實本質上就是信念的固化,因此,圈層突破可以從內在的信念轉變開始。而信念的外在呈現方式,就是我們習慣性的行為。





因此,最簡單而有效的突破方法,不妨試試如下一些小突破:


  知識補充:  





1、從

視覺

上突破:試試去穿一些平時無法接受款式的衣服;換一個與過往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髮型;去看一些你並不喜歡的電影(當然要選擇那些名片,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粗製濫造的次品上)……




2、從

聽覺

上突破:試試去聽聽那些你平時並不喜歡的音樂類型,比如交響樂,不要急於下一個不好聽的結論,那些著名音樂大師的作品之所以會受到那麼多人追捧,一定有其原因;去聽聽那些與你不同的觀點,不要急於反對,帶著好奇,你也許會發現別人的觀點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




3、從

味覺

上突破:去嘗嘗那些你以前所不能接受的食物,比如榴槤、臭豆腐、日本納豆等,這些食物有那麼多人喜愛,總有其特別的地方……




4、從

行為

上突破:去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當然是在合法合理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去世界各地走走,了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打開自己的視野,內心的世界自然跟著打開……







當你能從上面這些小小的事情上開放自己,你會神奇地發現,你慢慢開始能夠接納不同的人了,可以接受他們的觀點和價值觀。當你能夠接納那些跟你不同的人,你的朋友圈自然而然就打破了。




人生很多時候就像吃飯喝酒一樣,有些食物、有些酒你一開始並不能夠接受,但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它,你會發現突然有一天,你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它。


比如榴槤,一開始我對它的怪味非常抗拒,但今天榴槤成了我最愛的水果之一,如果當年我不給自己嘗試的機會,也許此生都無法品嘗榴槤的美味,那豈不是人生一大憾事?


食物如此,人也一樣,有一些人一開始接觸時,也許會像榴槤那樣,他的某些特點會讓你受不了,但如果你願意開放自己,給自己和他人一個機會,或者他就是你此生的貴人。認識一個人,有時足以改變一生。







同時,如果我們能夠把圈子打開,人與人的爭執就會少很多,更多的家庭,夫妻,就不會因為所謂的"性格不合"而放棄彼此,遺憾終生。商業合作中也是,很多人最後分道揚鑣,也是因為"理念不合"。




要知道,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如果能融他人所不同,世界也許就少了很多衝突和戰爭。




但願人們能夠日漸覺察並破除這些限制性信念,當我們都願意放下那些固化的信念,那些制約我們人生的圈圈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




這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功課,我自己也不例外,讓我們一起努力!







End


● 作者:黃啟團。專註於應用心理學領域21年,是一位集導師與投資人於一身的心理學專家,將心理學理論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經營、婚姻、家庭、親子教育等領域。投資創立卓越的心理學平台壹心理,NLP學院網、睿智人生、大成心理學校、武漢心齋等心理機構。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團長說心理,ID:nlpteam


● 主播:DJ爾軍。洛陽北辰教育中心校長。自媒體:爾君感知幸福創辦人。





作者新書:19年磨一劍,人性解讀手冊


只因目中無人


武志紅

青音

傾情推薦!





一本浮躁社會中的人際關係說明書


一本焦慮時代中的心理疏導訓練冊




深度把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疏導心理焦慮


教你學會透過事情看到人




長按

下圖二維碼

購書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嚴選 的精彩文章:

媽媽發火的樣子,是孩子最恐怖的畫面!
這7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得很好|心理學家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