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修行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修行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們燦爛的人生:菩薩道的榮譽,菩薩道的境界,菩薩道上的歡喜。這種道叫做「菩薩道」,菩薩是「覺悟有情」。我們在菩薩道上信、解、行、證,理解了因門六義,就會前後貫通,這個時候,就知道對於佛來說,沒有名號的差別。

佛菩薩名號的差別就如同我們生命成長的每一站。從根本來講,我們從現在到成就,只有一個始發站和終點站。這當中每一個站,都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過程。你可以安立在中途的廣元站、寶雞站或者是德陽站,但一定要超越,要走到終點站。

好比到了寶雞,火車需要加油,就像修行路上要不斷地加水、加油,要做軌道保養,這些工作都不能斷。每一個時間段都有它的重點。往終點的路上,供給、保養是能到達終點保障。

修行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比如走到寶雞,沒水了要加水,這個時候加水是重點;走到德陽,沒油了,加油就是重點。除此之外要會變通:「我只到終點成都,管其他地方幹什麼?」這就不是華嚴的圓見了。

在每一個階段,都要重視這個階段的目標,同時還要想考慮下一個目標,實際上就是要把功德約束好。好比有錢不要亂花,在車下亂花錢,可能會讓我們忘了上車,縱然有軌道也沒用。這叫遵守規則。在佛法中規則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常態。

遵照規則,你就知道什麼時候能下車、什麼時候不能下車,這就是有關戒的的內容,規則中講得很清楚。你有錢,花錢花開心了,可能就忘了規則。這就是修道途中容易產生的問題。

修行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所以有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要在始終之間忘掉自我,放下自我。遵循規則,就是無我,同時不能落在斷空——什麼都是空的,這是邪見。佛法「有自性」和「無自性」一定要同時參。在生活中不能夠為逃避找借口,以「一切法無有自性」為借口特別容易,很多修行人犯了這個毛病。所以「有」和「無」要互參。

從因門六義(見注釋)來講,六種境界要互參。光看到「剎那滅」就成羅漢了,光看到「性決定」,就不努力了。不能夠只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因門六義告訴我們,事物不是對立的。如果認為它是矛盾的,那只有矛和盾兩層,實際上它是六層同時具足的。我們講因和果,「果俱有」,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注釋】因門六義:華嚴宗法界緣起論之要義。華嚴宗認為,由緣起而引生萬法之因有六意義。

在每一個當下,不僅僅要說「因」是要現在發心成佛,「果」是我證悟成佛,這之間有差別。其實也是沒有差別的。我們要想清楚我們的人生到底要什麼?不能今天要一個,明天要一個,那就真成了「剎那滅」了。這樣目標永遠都不可能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禪觀電影:《無問西東》熬出的是雞湯還是乾貨?
本煥長老開示:「行」是最最重要的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