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絲路北道 | 奧什:相遇之地

絲路北道 | 奧什:相遇之地

這是絲路北道系列正文的第12篇,講的是吉爾吉斯斯坦西南部費爾干納盆地的奧什地區

從西安出發的第十一天,我們離開了伊利亞,抵達了位於吉爾吉斯斯坦西南部的奧什。

粗看起來,這座不到三十萬人的城市平淡無奇,除了城正中一座突兀的山外,似乎沒有其它任何特點。

但或許會有少數人知道,兩千年前這裡也曾來過一隊中國人,人數不是幾個,而是幾萬。他們浩浩蕩蕩開拔到這裡不為別的,就為趕一群馬回中原。

這群不遠萬里來的人,就是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麾下的漢朝軍隊——他們要趕回去的,是傳說中的汗血寶馬,而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奧什城,正是大宛國故地。

汗血寶馬聽上去很神奇:它們奔跑迅如閃電,一日可行千里,因為出的汗好似鮮血得名。漢武帝最初曾派使者帶黃金二十萬兩與一匹黃金鑄造的馬前去大宛國貳師城購買,不成想使者因為傲慢無禮反遭殺害。震怒之餘,漢武帝命將軍李廣利帶大軍遠征,又遭慘敗。武帝暴怒,勒令李廣利敗軍不許入關,於是李廣利只得在敦煌休養生息一年後率軍再征大宛。這次漢武帝耗盡全國之力,終於攻破大宛國首都,卻只獲取良馬不過數千匹,回程途中更是耗損大半。自此之後,汗血馬雖少有正史記載,但在口口相傳的傳奇中流傳了下來。

很多中文資料言之鑿鑿地認為奧什城就是當年的貳師城,但這些資料除了名字讀音之外並沒能舉出什麼有力的證據。聯合國編撰的《中亞文明史》則猜測,貳師城的現址可能是費爾干納盆地中的另幾座古城。此間眾說紛紜,沒人能確定,只能說當時李廣利的大軍確實一路跑到了奧什附近。

當代奧什

以往讀故事的時候我對距離沒有概念,如今親身走了一遍才意識到漢征大宛有不可思議。西安到奧什光直線距離就有三千多公里路,中間還有完全無人的大漠高山,沒有個小半年如何也走不到。我利用現代的交通工具花了快兩周從西安來都已覺得辛苦,更別說一路行軍到這裡還要打仗的漢軍將士。為一個馬種橫跨當時中國人已知的小半個世界,不知是顯出了武帝對汗血馬的無比渴求,還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古時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與現代人大不相同。或許汗血馬在武帝心中異常重要,是能保障漢朝對匈奴作戰的的大國重器,又或許,他只是不能容忍大漢在西域諸國前丟面子。

轉念想來,漢朝確實是個不把距離當距離且充滿進取心的時代。「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口號,也只有漢朝能喊得出來,喊得響亮。

但在那個時代,不光漢人走得遠,歐洲人也很能走。事實上,故事裡的另一個主角大宛自己也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國度——它的名字(Ta-Yuan)可能源於愛琴海東面的愛奧尼亞(Ionia),因為它的國民很可能是希臘人的後裔。他們幾代前隨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到中亞,作為殖民駐軍留下來之後在當地成立了一個王國。沒有想到,華夏文明和希臘文明間第一次大規模軍事接觸竟然發生在離兩國本土都這麼遠的費爾干納盆地,聽上去怎麼都有些奇幻。

或許,如果走去很遠的地方能帶來新的財富和機會,那總會有那麼一群極富冒險精神或是沒有退路的人願意去嘗試,無論是打仗還是經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比如我們昨晚遇見的一個美國人。

我們是在奧什的一家烤肉店遇見他的——那時我們正吃得興起,沒太關注飯店其他稀稀落落的客人。或許我們的聲音確實大了一點,引來了他的注意,又或許是耐森的身高擺在那裡,走到哪裡都會叫人側目,但無論如何他都來到了我們桌邊,大方地沖著耐森打了個招呼。

「一個美國人來奧什幹什麼?(What』s an American doing in Osh?)」

我們停下了大口吃肉的動作,紛紛轉過頭去。他的個子很高,乍一看和耐森的塊頭差不多大。

「我們到這裡來玩。」耐森微笑著答道。

「哦哦,覺得很少能在奧什聽到鄉音,所以來說聲好。」

「那你在奧什幹什麼?」

「我在這裡工作。你們好好玩!我就是來打聲招呼」。

如果細細辯認,他的美音里已然能聽出一些彆扭的他國口音。如果在這個時代問一個美國人你想去哪個國家工作一段時間,非洲和拉美國家或許都會排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前面,更不用說其他發達國家。願意大老遠跑來吉爾吉斯斯坦工作的,怎麼看也不是一般人。只可惜大家保持著禮貌的距離,沒有再深聊下去。

吃到烤肉的時候已經餓壞

我們雖然也大老遠地來到了這座其貌不揚的小城,但必須說是偷了點懶的:從比什凱克來的蜿蜒山路開車要十幾個小時,可坐飛機只需四十分鐘,所以旅隊選擇了後者。儘管我希望能全程堅持走陸路,但對於時間不夠的同伴來說,這實在是太奢侈了,因而只能作罷。我的另一位朋友浪蘇昨天卻是實打實地沿著陸路過來,坐滿了十三個小時的車。從他的照片里看,雖然大半天的山路非常辛苦,但這一路上大氣磅礴的景緻,或許能值回這些周折。

原本浪蘇是要全程加入我們旅隊的,可臨行前突生變故,叫我白替他張羅了一場。幸好他最後仍然來成了吉爾吉斯斯坦,日程安排上還能在奧什與我打個照面,於是我們相約第二天上午見面。兩個上海人能在中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相遇,想想這種感覺,大概與中國人和希臘人跑來費爾干納盆地打一仗有那麼點異曲同工之妙。

吉爾吉斯斯坦瑪納斯航空,名字源於吉爾吉斯斯坦的史詩英雄瑪納斯

第二天一早,奧什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一片煙雲籠罩,市中心平地而起的山已經看不大見了。大宛國的印記盡數散盡之後,這座蘇萊曼山是現在奧什城裡唯一有趣的地標。它是一座伊斯蘭教的聖山,相傳是先知蘇萊曼的埋葬之地,所以每年有很多穆斯林朝聖者前來。蘇聯人在山上造了一座博物館,外形頗有點七十年代科幻片的風格。天雨路滑,乃蠻族的嚮導斯陶貝克為了保險起見,決定晚些上山。

蘇萊曼山

旅隊在山腳下的歷史博物館避起了雨。浪蘇找來時看上去有些疲憊,但心情不錯,給我們講起山間公路的羊群和便宜好用的當地電話卡。博物館人不多,但布置得很好,把費爾干那盆地的歷史從頭到尾細細地講了一遍。從塞種人、烏孫人到大宛、粟特、突厥、成吉思汗,再到浩罕汗國、沙俄和蘇聯,所有中亞歷史的大事件費爾干納盆地幾乎都經歷過了。這裡土地肥沃,一直是各方覬覦的地方,就在最近二十幾年間還發生過好幾次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之間的大規模血腥事件。

奧什偶遇浪蘇

雨仍然下個不停,我們只能硬著頭皮往山上去,周圍一片灰濛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烏茲別克朝聖者的民族服飾。山頂雲霧繚繞,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往下望倒能見著小小奧什的全景。如同第一印象一樣,它依然是座乏善可陳的城市,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表面上平凡無奇城市,既能在近距離地見證華夏和希臘兩大古文明的碰撞,還能供起一座伊斯蘭教的聖地,歷史對它真是不薄,不知這些樸實的街巷裡還藏著什麼有意思的故事。

奧什城景

我們在濕漉漉的露天大巴扎轉了一圈後就決定往不遠處的吉烏邊境去了。不比哈吉邊境,斯陶貝克把我們送到邊檢站外後就得止步,而浪蘇也在這裡與我們道了別,相約烏茲別克再見。為防過關麻煩,我把無人機大卸了八塊,分放在不同旅伴的包里,還在鄰近的郵局把攜帶了一路的《中亞文明史》第六卷寄回香港。眼前是烏茲別克的國門,穿過它後,我們就要大踏步向西前進了。

奧什吉烏邊境

過往系列

波斯行記

於香港 | 於德黑蘭 | 拉揚 馬漢 | 克爾曼:我是波斯人 | 亞茲德:千年風沙 | 帕薩爾加德:柏樹與大帝 | 設拉子:夜鶯已醉 | 波斯波利斯:換眼看世界 | 伊斯法罕:半天下 | 阿舒拉節 | 卡尚:追風箏的人 | 尾聲

晉北游

引子 | 忻州探路 | 朔州野望 | 大同小駐 | 泥濘馳騁 | 雨行恆山 | 穿梭渾源 | 繁峙迷蹤 | 五台眾相 | 歸途悠悠 | 尾聲

來自東非的明信片

第一眼烏干達 | 又見金合歡 | 動物世界 | 迷霧森林十八年 | 千丘飯店

短行記

給我一塊板 | 和阿騫去湘西 | 大阪一夜 | 傅先生的茶室

梵華書

序章 | 你好,自德里 | 飽和舊德里 | 去阿格拉 | 永恆的淚珠 | 來自齋浦爾 | 途半 | 自焦特布爾 | 大雨山行 | 自烏代浦爾 | 孟加拉灣畔 | 古寺烈日 | 你好自德里(變奏)| 後記

絲路北道

一次沒有辭職就進行的長途旅行預告 | 先導預告片 | 旅途開始之前的故事 | 一夜長安 | 秋分嘉峪關 | 口裡人 | 入疆 | 錯過北庭 | 伸向邊境的河谷 | 霍爾果斯出關記 | 阿拉木圖:草原驛站 | 遺忘在天山楚河之間 | 馬踏深山 | 伏龍芝與瑪納斯 | 奧什:相遇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成於偷,敗於盜的他,令人嘆惋
古代中國的廁所,劃分男女漢代已出現!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