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鵬鳥圖南」到「無所可用」,《南華經》渾然一體的修道秘鑰!

從「鵬鳥圖南」到「無所可用」,《南華經》渾然一體的修道秘鑰!






《南華經》渾然一體的修道秘鑰!


道教

(ID:daoismcn)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惟有大鵬,移境化形,凌漢絕空,真正超脫重重傷害、阻礙等一切世間的險惡,故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喻。以鯤魚比喻載道之大器,以圖南表明向道之大志,文意所表達的是大鵬鳥的修道出世。



道教思想的整個核心源於道祖老子的《道德經》和南華真人莊子的《南華真經》。「道德」論理「南華」闡義。「逍遙遊」為《南華真經》內七篇之首,是莊子道學思想的靈魂,它體現了獨立的個體意識是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覺醒,而它所彰顯的則是一種非政治化的、卓偉超拔的個體生命的修道思想。「逍遙遊」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對方外逸人還是對方內修道之士而言,這種影響都是極其深厚的。




南華真人自喻學說為「扭鼬之說」、「荒唐之論」、「無端雅之詞」,實則將道家修道進道、出世入世、自度度人、教化世間、濟世行道的整個道學思想闡釋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因此,本文之旨趣即在論述與闡析上達真人境界的修道思想。本文以《南華真經·逍遙遊》為依據,以開篇的「鵬鳥圖南」到篇尾的「無所可用」為次第,以寓言中的三層境界為綱領,論述「逍遙遊」渾然一體的修道理念。因經旨深奧,然末學又粗陋性愚,未能探其旨歸,文淺而意不達理,不正之端,敬請教正。

 




莊子所謂的真人







《史記》云: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字子休。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莊子博學無所不窺,其旨要則歸於道祖老子之言,其著書立說以「明老子之術」。道祖主張「虛心實腹」、「長生久視」之道,身體力行並且修道有成。




《史記本傳》即言:「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者也」。




此言道祖所以長壽,乃因其修道養生之故。莊子可以說是老子思想最好的承繼者與闡發者。



唐代西華法師云:

「夫庄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杳冥,涼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




聖人即道祖老子所稱之「有道者」。莊子完全繼承老子了修道養生之說,其言曰: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莊子將修道養生區分為養形與養神,他說: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務勞汝形,務搖汝精,形將自正」。




養形與養神,皆是修道養生之重要內涵,然二者相比較,南華真人更重養神之道。養神之道又稱純素之道,而能體現純素之道者,則稱為真人: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莊子所謂真人。即體道合真之人,是全神保生能體純素之有道者,是「惟神是守,不虧其神,與神為一」的神人。




南華真人繼承了道祖老子「道」的思想,並發展了道,他通過個體的體驗和修養,使客觀的道內化為人生的境界。為了更完善地表達思想,他將「道」的概念轉變為「天」,他說「天道運而無所積」,「天」與「道」在莊子心目中的意義完全相同,都是指自然。他關注天與人之間的和諧,提出「天人合一」的主張。




莊子把天與人之間的這種和諧稱之為「天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從而與「人樂」(「與人和者,謂之人樂)」區別開來。天與人的和諧是人擺脫了物累、人非,隨順自然之性,達到與天地萬物大通的至高境界。




所以,莊子一再強調「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始於玄冥,反於大通」,《道德經》也講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根、玄冥、大通指的是混沌的清虛大道,即是天人合一,回歸根、玄冥、大通,即是回歸混沌,回歸天人合一就能如經典所述「歿身不殆」。




宋碧虛子陳景元《莊子注》序中言:

「斯乃道家之業,務在長生久視,毀譽兩忘,而自信於道矣」是為肯切之論。




以物喻理、以理喻象、以象明道是整部《南華真經》的根本理念。







1

根性育養、天性猛醒是進道修道的基本前提




「逍遙遊」中逍者,消也,過而忘也,忘其非本然的東西,越來越明;遙者,搖也,引而遠也,忘其非本然,心鏡空明,了無牽掛,方可遠也;游者無心無己無物,無待於萬有之聲色而任化,以致於無窮。由逍而忘,由忘而遠,由遠才能無窮。




經文開篇就講:「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南華真人以寓言的方式來比喻一個進道修道之人跳出塵網,頓棄世緣;窮天地之造化,悟大道之清虛;雖居眾下之卑,卻是大氣磅礴,這便是向道之人,大志之士「出世」的特點。因常人費解,故有鯤鵬之喻。所以《逍遙遊》開篇便呈現出一個世間不有之大物,氣貫宏宇、絕雲凌漢,上達九萬里高而橫空出世——冥域有鯤,鯤魚化鵬,鵬鳥努高飛,舉磅礴之大勢,上高遠之境界,頓然超脫世間之險惡,而後圖南。




這便是《逍遙遊》中鵬鳥的衝天之舉!其實這是用寓言形式喻指原本一個世間常人,經過根性的孕育、心性的啟化、意識的猛醒、天性的暴發,於是毅然決然,絕塵遺世而艱難啟步,升華高遠境界,超脫世間一切傷害和阻礙的全過程。




自古以來一切得道聖真,都必是經歷了這一過程的。所以,《逍遙遊》這樣論述主要是強調:只有通過出世修道,達到高遠境界,才能超脫世間的一切傷害和阻礙。如原文:是有生有滅,非為大道。蚊蠅、雀鳥、乃至於鴻鳩、老鷹,皆因「不高」,而不能超脫來自於世間外物的重重傷害和阻礙,而無以到達「南冥」這陽明清虛之鄉。惟有大鵬,移境化形,凌漢絕空,真正超脫重重傷害、阻礙等一切世間的險惡,故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喻。




以鯤魚比喻載道之大器,以圖南表明向道之大志,以北冥南冥比喻天地陰陽的兩極,文意所表達的是大鵬鳥的修道出世。鯤鵬明天地陰陽之機,以天性的生髮之氣由魚化而為鳥,北冥為根器的育養之地,所以靜極生動決然而起,摶風上九萬里之高空,天地之陰陽即人身之陰陽,水火由之以發源,性命資之以通化,無所不明,非視聽所能極,

所以示鯤鵬之強名,使學道者能夠因物而明心忘形,去逐世流俗之妄念,毅然決然圖南冥清虛明朗無滯無累之境地。




「逍遙遊」僅是《南華真經》其中一篇,而其所闡釋的則是整部經典的思想核心,同時也是全經一個總的綱領。







2

「大」、「化」、「怒」、「高」是進道修道的必行徑路




「大」,指鯤魚大,鵬鳥大,空絕世寰,惟冥域方能育養,惟世外方可任行。大的寓意是指根性,根性不大,則不足以載大道,喻指若要進道修道,必先把自己化成載道之大器。大的意義有以下四點;




其一,言鯤鵬根性之大煛—大物必出自大處。

人生在世,根性大小不同,先天稟賦各異,自古修道之人,不一定個個都為大根器之人,而是經過後天的不斷培育,好比一顆參天大樹,它植入地下的是根蒂,肯定也是自幼小樹苗時期不斷的培土,使大樹根基穩固,才能高筍如雲。修道者要以德行不斷培植自己的根性,使自己成為載道之大器。




其二,言環境造化之功大——大處方可育養大物。

地域不大則不能培大物。北冥是無為的胎養之地,所以能夠育養大鵬鳥,此即謂之環境的造化之功大,大的寓意即是世間沒有。而冥域育養鵬鳥則主要是喻指心性靈根的開化,是內在精神的升華,所以大物必出自大處。




其三,不大不足以絕空凌漢,不足以上達高遠之境界,更不能任天而行。

只有到達了九萬里高空,才能超脫險惡機巧之害。




其四,言「大」與後文小大之辯設其一端

因世間人常說之理,常行之事,常見之物,常持之心,常懷之念,常抱之志,都很難闡明這種天然之理,若要明此理,必然要超世間一切事理,而產生一種理,這種理就是大鵬鳥,以大鵬鳥的理來說明天然之理,後文裡面學鳩小雀與大鵬鳥對比之理就是設其一端。




「化」,一切無形降為有形,或有形返歸無形,一切天性習成秉性,或秉性復歸天性,無不因化而生變,無化則無大變,無變則一片死寂。是

故萬有之變皆本於「化」

。化的寓意,指心性,心性不化,則無以成大境界,喻指進道修道,必先醒悟,勘破萬相,然後心性境界逐漸開化,從而了明大道。




魚欲高飛,必先化為大鳥,大境界必始於大化。正如《秋水》所講河伯與海神的對話,在沒有見到大海之前,河伯以為天下之美盡得於己,等看到了時才知道自己的渺小,這就是進道的一種「化」。故而得意時且看殘花,當思嬌艷能多久;失意時,且思故人,方知榮辱盡灰煙。




「化」如同大夢方醒,頓生遺世棄累之心,世間萬物之理截然放下。魚因滯溺而游四冥然終歸於滯。如若要歸至南冥,必須要翼,所以要化,此之為大夢方醒。古人云;

丈夫立志,在乎猛醒,猛醒之後則壯志可酬。

然不同的心性,不同的境遇,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與不同的路徑,所以「化」境是生智根源,是慧劍威神。




「怒」,是指先天陽剛的爆發,是慧劍的應用,是天性之利韌,是大志之膽氣,有怒則酬志不難。「怒」的寓意指意志,意志不剛則不足以絕萬緣。「怒」是先天的本性,此性若發,萬堅不摧,並非後天所習成秉性的脾氣之「怒」,秉性之「怒」是脾氣,是逞強,能失去理智,溺是非,迷世俗,終而難成正道。





猛醒之後,盡棄塵緣而決意高飛,故「怒」。




「怒」是舉磅礴之大勢,上高遠之境界,背景則是寫鵬鳥起步的艱難,正因為艱難所以必須得「怒「。「怒」講的是出世修道之路的開端,從根基的育養到心性的啟化,化而「怒」立進道出世之大志。不「怒」不足以高舉垂天之大翼,而無以牽動有形之幻軀。




「怒」為志之氣,志為氣之本,有志則施「怒」成得,有「怒」則大志可酬。無志則大事不舉,無「怒」則大事不立。人志氣的堅定與否,都是內在的正氣,氣「怒」而發出,有志則有「怒」,有志而無「怒」,則志不能酬,大事不能立也。




「高」,一切飛禽及至一切有形,均高不過萬丈,而大鵬鳥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稱器為至高無上,應該當之無愧。「高」的寓意,指境界,境界不高,則難尋無為之路,又怎能到達南冥這無為之鄉,

比喻:進道修道之士,只有智慧開化,不斷地提升,使境界高遠之後,方能徹底超脫塵緣萬象,人間的一切險惡是非,傷害阻礙,滯累迷惑,方能踏自然之途,行無為之路。




「高」的條件則是前三者,即「大」、「化」、「怒」,而四者的核心是「高」,由「大」而「化」,「化」而怒,「怒」而高飛,自北冥而到南冥。




參考書目:




1.

(西漢)司馬遷:《史記·老莊韓非列傳》,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2.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正統道藏南華真經註疏》,三家本,1998年出版。




3.

任法融:《道德經釋義》,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4版。




4.

(宋)武林道士褚伯秀:《正統道藏南華真經意海纂微》,三家本,1998年出版。




作者 | 張興通 騰訊道學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道教

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聖誕,三官廟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解厄大法會啟告!


吃了這顆「黑仙丹」,想腎虛衰老都難,別怪我說的太遲!



免費結緣奉請《太上三官北斗真經》、三官大帝護身卡!


福利!免費贈送20G約2000本道學秘籍!(內含道學、丹道、玄術等資料)


免費結緣道教經典《道德真經》+道教音樂CD!


重酬原創作者,道教媒體平台徵稿啟事,百萬讀者等你來約!


最傷腎的兩種情緒,一個是恐懼,另一個是…!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為一談,你想過根源何在嗎?


一定要知道,擔心是一種詛咒!


感覺身體被掏空怎麼辦?道醫元氣論教你正確看待補益之功!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 教

"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daojiaod(青陽道人)

騰訊QQ交流群:293502092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免費結緣,2018戊戌狗年道家風水春聯福字,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為何不能免費算命?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