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史回覽:雍正帝和十三爺

清史回覽:雍正帝和十三爺

最近結合正史,又看了一遍二月河的《雍正王朝》,真是頗有感觸。

有清一朝,雍正的政敵可能是最多的,也因為政敵最多,受到的攻擊也最多,甚至於連他的皇位,在朝野當時都有人質疑,惹得雍正要自己出手,寫了《大義覺迷錄》予以駁斥。

雖然如此,雍正在清朝歷史上的重要性,在後世卻無人爭議。雍正的前任康熙,文治武功一流,任內大大擴張了清朝疆域,穩固了愛新覺羅氏統治,堪稱聖君。但在康熙晚期,貪腐肆虐,制度不彰,國庫虧空,朝廷內結黨營私,尤其十幾位皇子結黨奪位,讓老康熙操透了心。

雍正一即位,就全面修正康熙朝過於寬鬆軟的執政路線,厲行反腐,充實國庫,為此甚至不惜向皇室開刀,修理那些和他作對的弟兄,把自家兄弟圈禁乃至逼到上街賣家當還國庫的地步。這個過程充滿了政治鬥爭和鞏固皇權的元素,但就雍正當時已君臨天下的位置,在本質上,還是為了大清江山能持續永固。

除此之外,雍正對清王朝發展還有一大經常被人忽略的貢獻,是制度建設。比較重要的有三條:

其一是設立軍機處並使之成為整個清朝制度設計的核心內容。軍機處有點類似漢武帝當年搞的內朝,透過設立軍機處,使國家權力向皇帝個人集中,而皇權的強化,反過來又成為推行改革新政與反腐的最得力工具。

其二是實施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攤丁入畝是我國財政稅賦史上的重要改革,其稅賦思想在今天都還有參考意義。攤丁入畝是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收稅,土地越多,納稅越多,無地者可以不納。此舉不僅著眼於穩定政府財政收入,更著眼於社會公平公正,雖遭到地主階級普遍抗拒,卻得到普羅大眾高度擁護。

耗羨歸公則多少有點像現在的國稅制度。耗羨之由來,是因為當時沒有紙幣和電子支付工具,主要採用白銀等作為流通貨幣,在徵稅過程中會有一些自然損耗。為保證足額稅收,清政府從康熙開始允許地方政府以適當比例多征以彌補損耗,結果地方政府趁機層層加碼,導致小金庫泛濫,人民負擔沉重。

所謂耗羨歸公,就是將這部分損耗收歸中央政府,這樣即增強了中央財力,堵住了地方政府以稅外附加方式隨意向人民徵稅的制度漏洞,斷掉了地方的小金庫,又透過國家在督撫層面的財政轉移支付,以「養廉銀」方式提高了官吏合法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時反腐的治本措施。

其三是重新確了皇位繼承製度,解決了皇權傳承的內在危機。我們知道,在任何一個社會,政治權力交接都是國家政治的最核心議題,事關政權安全與社會穩定。現代政治制度從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發展到今天的一個最重要成果,就是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實現國家最高權力的平順傳承,這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象徵。

但這種權力傳承在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皇權社會,因為皇位的巨大誘惑,是一個致命硬傷,極難處理。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國家,都在這上面栽了跟頭,輕者宮廷內鬥,重者血流成河,甚至導致政權更迭,老康熙雙商超群,在這上面也被搞得焦頭爛額,甚至兩廢太子。

鑒於康熙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於即位當年八月就宣布密建儲位法,也就是不再明設太子,而是將繼承人名字寫好,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同時以密旨另藏於內府,等駕崩後宣布核對。這個方法制度化後,清王朝就再沒發生過康熙朝諸子奪位的惡性悲劇。

另外,雍正的勤奮也人所共知。中國歷史上有好幾百位皇帝,如果從勤政的維度,雍正排到前三,我認為絕對沒有問題。這個我們從雍正起居注以及他的御批數量,就能很容易得知,只是可憐了雍正朝的臣子,碰到這樣一位「工作狂」皇帝,不知道私生活會是什麼節奏。

所以,從上述無論哪個方面看,以當時中國的政治標準,雍正都是一位了不起了的皇帝。但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勵精圖治、厲行改革,願意和皇室成員及官僚地主階級為難,但是卻緩和了階級矛盾的皇帝,因為操勞過度(也有說是因為吃仙丹),在位僅僅13年就去世了。

更悲催的是,雍正為後來的乾隆王朝打下了最堅實的經濟和制度基礎,成為康乾盛世得以延續的最關鍵因素,後人命名的「康乾盛世」,卻跳過了他的名字,以他老爸和他兒子的年號命名。歷史的弔詭,有時候真的有點不可思議。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能有這些作為,和他的另一個兄弟密不可分。這個人就是十三爺胤祥。十三爺這個角色,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著墨甚多,電視劇《雍正王朝》也有細緻體現。

胤祥和雍正雖非同母兄弟,卻從小就是鐵哥們兒,兩人互相信任並結為盟友。胤祥不僅在九王奪嫡中幫雍正奪得大權,在雍正即位後,又全力輔助雍正治理國家,幫雍正修理那些他看不順眼的朝廷大員,特別是曾參與過皇位爭奪的皇室成員,成為雍正最可信賴、也最重要的幫手。

對在康熙朝散漫、腐敗慣了的那些大臣、皇子們來說,一個精力旺盛並不斷反腐改革的雍正就已經夠他們受了,再加上位足智多謀、手腕強硬的幫手,干不好就可能大棒伺候,有些人生無可戀,也就不足為奇了。

胤祥如此,雍正當然投桃報李,不僅對這位兄弟委以重任,賜世襲罔替,成為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和雍正朝僅次於皇帝本尊的最有權力的人,在胤祥於雍正八年病逝後,還賜配享太廟,將「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為有清一代陳子中不避皇諱的唯一案例。

這些君臣兄弟的佳話,用今天發源於西方的現代政治標準看,或許算不上現代,但在當時,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下,卻有其合理的邏輯,也是胤禛成為雍正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戰力1:500,戚繼光的部隊是當時最好的特種兵
盤點秦國那些年所經歷過的慘敗

TAG:歷史人物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