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奇葩大會」沒撕這個奇葩,才叫高級

「奇葩大會」沒撕這個奇葩,才叫高級




《奇葩大會》

第二季播到第7期,終於來了一位可供觀眾擺擂台互相「撕」的嘉賓——




「網紅老師」張雪峰:







張雪峰是一位考研輔導班的老師,但又不僅僅是一位老師。




微博坐擁300w+粉絲。




上過綜藝,開過講座,招生時的宣講視頻動輒數百萬點擊。




他還出過一本書。



只是這充滿雞湯氣息的書名和封面配的照片看起來不是很搭...





當然,上面這些都不算什麼。




張雪峰最叼的地方在於——



明明不教具體科目,卻能在言語中將考研的重要性乃至神聖性抒發得淋漓盡致。讓人也產生一種「考研近乎決定一切」「考研=走上人生巔峰」的錯覺。




基本功紮實,說服力一流。




也就難怪不少人覺得張雪峰是「說相聲的」,「混娛樂圈的」,「網紅」……



所以這次來《奇葩大會》,張老師的目標很明確:




要告訴大家,

「我是一個老師」






他表示,相對於其他老師,他只是接地氣、比較了解學生,才會比一般人紅一點。




有多

接地氣

呢?



有個高考英語考17分的人前去諮詢他,自己考研還有沒有希望。







張老師瞬間炸裂,表示:




「你考研有沒有希望,我是不知道的,但你這個人絕對是個純粹的人。」




「你這孩子,不會你還不蒙,你蒙的分應該比17分高嘛……他就是不會他還做,太純粹了!」




一個略誇張的例子從他口中講出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反轉得像個段子,逗得導師和觀眾都哈哈大笑。






看出來了吧,張雪峰這人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有其

明顯的技巧和魅力




他擅長把枯燥、消極的流程用輕鬆的方式說出來,起承轉合邏輯有序,像說故事,且能牢牢牽住觀眾的注意力。




更厲害的是,他極擅長

在段子里滲透自己的觀點

,哪怕那觀點你過後細思感覺哪裡不太對……但在他快節奏+多案例的講解中,你也很容易會被他說動,或者一時難以反駁。




比如,在這期節目里,張雪峰談自己為什麼要火、為什麼要接綜藝通告——




可不是為了賺大錢走上人生巔峰,而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考研真正的情況,避免掉入「大坑」。







多偉大,多感人,多麼具有說服力!




完全沒法反駁嘛!







同時,他又強調自己不改初心,不會在娛樂圈長待。




因為,

「當一個老師和當一個明星的成就感,完全不一樣。」




娛樂明星只能靠八卦、穿搭上頭條,很快就會被大眾忘卻;而做老師卻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讓他一輩子記得你。







誒,這樣說好像是有點道理……




再加上他之後舉了個好例子,說自己憑三寸不爛之舌,讓本來不想考研的人決定去考研,最終成就了一枚學霸。於是又贏得現場觀眾一片掌聲。




但聽著聽著院長覺得不太對勁——




明明一上台還宣稱自己

「從來不灌雞湯」







可這位學生的案例本身,不就是一碗雞湯嗎?





還是《故事會》時代的雞湯…




放到以往的話,「馬曉康」仨人肯定早就抓住張雪峰演講中的槽點,或多或少提出反駁或不同意見。




但從本期節目的呈現來看,導師的身份更趨近於

詢問者




他們會引導嘉賓講出故事裡更細節更有價值的信息,卻不對信息本身做過多評價。







尤其對於張雪峰之前這段頗「奇葩」的經歷——




他為自己制定一個人生KPI:




30歲前必須結婚。







為此,他選好了對象、場地、婚期,卻想不到在結婚前40天左右,女票跟他分手了……




照一般人的邏輯,女朋友沒了,只能再慢慢找,結婚什麼的順延唄。




但張雪峰可不是一般人——




分手沒關係啊,婚照結!




畢竟日子都定了。




於是,

張老師臨時換了個對象,40天速成,把這事兒給辦成了。







蔡康永問緣由,他的回答讓人很意外:




「孝順。」







原來,張老師在28歲的時候,遇到一個好朋友被迫結婚。因為朋友的父親肺癌晚期,最大願望是在死之前看到兒子結婚。


在婚禮現場看到淚流滿面的一家人,張老師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三十歲結婚,讓父母早日抱上孫子。


「我覺得百善孝為先,父母的願望是最重要的。」




???




聽完這一席話的院長對著電腦一臉懵逼。




什麼時候,結婚生子成了考量一個人孝順與否的KPI?而「百善孝為先」的老話為何說出來像道德綁架?







果不其然,張雪峰這番言論引發了最激烈的討論。




有人反對他的價值觀,有人不爽他的語氣,更有人對這樣的人能「紅」表示憤懣。







其實早在《奇葩說》第一季,高曉松跟蔡康永也對類似話題展開過辯論。




在當時,蔡康永反駁了「以孝的名義綁架」的做法:







但這一次面對張老師,蔡康永卻只是問,而不予置評。




高曉松則以「搗蒜」的方式表達情緒。







原本最適合在節目上「開撕」的話題,導師們卻並沒有往那個方向引,反而放開了,讓觀眾去討論、去思考。




這樣的「不撕」,比「撕」更具有力量。




每個家庭的觀念、生活態度都不盡相同。




這家人覺得結婚就應該找愛的人,那家人覺得結婚就是盡孝;只要他們兩家成員及結婚對象,都各自認可彼此的做法,便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結果好壞都不需旁人置喙。







蔡康永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他的做法是尊重張雪峰的立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表達的權力。




但院長必須強調:




所謂尊重,不代表認同。




這正是《奇葩大會》最難能可貴的

精神內核

——




這個世界總是充斥不同的聲音,也許你以為是理所當然寶貴的東西,其他人卻棄之如敝履。




重要的,是用坦蕩的姿態去面對這時代多元的觀點,在保持尊重、理解的同時,不要失去內心那份的清醒與辨證。




就像肖驍說的,張雪峰老師認為的美好生活與他認為的美好生活不一樣,而他覺得他認為的美好生活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美好生活,這個是他(肖驍)不能接受的。







說起來,院長也算一個「奇葩老粉」。




自2014年《奇葩說》第一季開播,就一直追到今天,把它跟它的衍生節目看了個遍。




一來是國內少見將「辯論」作為形式的綜藝,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也兼顧話題性與趣味性。




也正是因這檔節目,院長才正式把馬東、蔡康永、高曉松歸到男神行列,也終於相信:




才華到達一定高度以後,真能令人忘卻顏值啊!







去年,《奇葩大會》橫空出世。




去年第一屆的目標指向明確,就是為《奇葩說》輸送辯手。所以院長也沒多想,就當它是「預撕逼」現場,純粹沖著吵架去看……




可真正看下來才發現,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預選賽,最大的轉變在於——

不追求觀點的「奇葩」,轉而呈現各行各界眾生百態,與奇葩們的清奇腦迴路。







節目請過渴望成為網紅偶像,卻樸素可愛的搞事少女馬劍越,也請過已然成為網紅,內心卻並不感到快樂的劉梓晨。




上台第一件事是給自己洗白,一邊強調「我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一邊澄清自己「絕對沒有整容」,從話題性來講,劉梓晨絕對是奇葩本葩。







但如此富有爭議的人物,卻沒被節目組留下,在導師舉牌環節就被速速淘汰。




可見,標榜「非正常人類觀點集會」的《奇葩大會》,骨子裡三觀出奇地正。




如今第二季播出,院長連著看了幾期,最大感受是很多東西都變了。







導師話少了,時間與話語權都交予嘉賓。




現場氣氛不再是劍拔弩張的觀點碰撞,而變成娓娓道來與傾聽分享。




少了火藥味,卻添了幾分包容與尊重。







有人說,這一季《奇葩大會》好像沒那麼「奇葩」了。就連嘉賓們講的故事,也更溫馨勵志、活潑輕鬆……




但其實,這正是《奇葩大會》要行進的方向——不再為《奇葩說》選人,而是要找到生活中的

「特別人類」




這些人也許貌不驚人,也許內斂害羞,但要相信,他曾走過別人沒走過的路,做過別人沒做過的事,或者,有著別人未曾想過的腦洞。




在伊拉克蹲過監獄的考古學博士、紀錄片《二十二》的導演郭柯、患有躁鬱症的撰稿人劉可樂、京劇梅派第四代男旦傳人巴特爾……




當他們來到奇葩大會,說的都是自己生命中真實發生過、並留下痕迹的事兒。他們的語言簡單、不鋒利,甚至沒有任何技巧可言,但故事中體現的人性、展現的世界,足以給某些人帶來思考,引發

共鳴

。這就夠了。




甚至,

當你聆聽來自不同世界、不同價值標準的故事,也許能從中支取一些繼續生活的力量。




就像本期節目中後來出場的青山:







這位小哥哥酷愛非洲大草原,也愛生活在草原上的獸群百鳥。




為此他辭去高薪的外交官職業,成為一名動物救助站護工。




拿著過去十分之一的薪水,過著幾乎與世人隔絕的生活,十年之久。 







從動物身上,他看到許多

「顛覆三觀」的現象




比如,獵豹為進化出極致的奔跑速度,而退化鎖骨,因而力量羸弱,每一次獵食,都需要耗費極大能量。







它不若我們想像中那麼危險,反倒優雅而脆弱。




還有獅子,其實也並非只要見到生物,就會採取攻擊,反而相當友善。




因此青山可以任性與獅群共生,而不擔心遭受攻擊:







如果不是拿全部的愛去對待動物們,怎能看到這麼多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所以,當這樣的人呼籲保護動物時,才會讓人覺得這份呼籲充滿力度,不是為作秀,也不是為建立「公眾形象」。







每次看完《奇葩大會》,內心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是啊,我們就是活在這樣一個物種多元的世界,身邊也充滿了性情多元的「奇葩」們。




雖然有時差異會帶來衝突、誤解,但更多時候正因為有差異,我們才有機會學習溝通、合作與和解。




感謝這些「奇葩」的出現。




即使有些觀點我並不認同,但必須承認,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相信:




美的標準不是唯一的。




這世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都截然不同,不正是它最精彩的地方嗎?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一個zan=喜歡《奇葩大會》!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吐槽電影院 的精彩文章:

救命!泰劇玩穿越,奇葩女主笑炸我哈哈哈哈哈
人能整容成這樣…編劇神了!

TAG:吐槽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