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在朱元璋剷除功臣的一系列組合拳打擊之下,一般認為只有湯和得以倖免——當然,這種說法也並不特別準確,一來徐達其實也是善終的,所謂朱元璋在他得了背癰賜蒸鵝的故事出於野史,並沒有確鑿的依據,李文忠、鄧愈的情況也類似;二來如果將歷史上名聲相對不是那麼大的功臣納入視野,張赫、吳復、胡海這些功臣也「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其實也都是善終的,這麼看來,說湯和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之一,也許更準確一些。

不過,如果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朱元璋麾下比較主要的功臣身上,湯和的結局畢竟能夠算是一個例外的例外。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湯和,1326―1395,明朝開國功臣,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後人也分析了原因,從湯和和朱元璋關係的特殊性到湯和本人的懂事老實,不一而足,也不能說不對,但是,朱元璋和湯和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其實有許多微妙詭異的地方。

談古論金在之前撰寫發布的洪武三年明朝大封功臣,誰前誰後,誰親誰疏:朱重八的心思你別猜引用了朱元璋在大封功臣後所做的一個特別解釋:


御史大夫湯和,與朕同里閈,結髮相從,屢建功勞,然嗜酒妄殺,不由法度;趙庸從平章李文忠取應昌,其功不細,而乃私其奴婢,廢壞國法;廖永忠戰鄱陽時,奮勇忘軀,與敵舟相拒,朕親見之,可謂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向,以徼封爵;僉都督郭子興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此四人止封為侯。

「止封為侯」的潛台詞就是本來可以被封為公爵,正如談古論金之前說的,打壓湯和和郭子興(郭興)是朱元璋用打壓發小老夥伴和大舅子作為交換來打壓和自己私人從屬關係先天存在缺陷並且實力雄厚的巢湖水軍將領廖永忠和趙庸,但是,相比對於郭子興,對於湯和來說,這種打壓本身有針對他本人的色彩。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湯和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開國六公爵之中的李善長、馮勝反而不是)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第四章里寫道:


在軍隊中,湯和算是個奇特的人,他在朱元璋剛參軍時,已經是千戶,但他卻很尊敬朱元璋,在軍營里,人們可以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官職高得多的湯和總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後邊,並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更奇特的是朱元璋似乎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也沒有推託過。

我們不得不佩服湯和的遠見,他知道朱元璋遠非池中物,用今天的話說,他很識時務。相信也正是這個優點,使得他能夠在後來的腥風血雨中倖存下來。

這就是《明史》里說的:


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

朱元璋對湯和有好感和感恩主要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朱元璋和湯和等劇照)

但是湯和本人的其他特性,決定了朱元璋對他的態度沒有那麼簡單。

還是《明史》,《湯和傳》一開始就這麼介紹他:


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及長,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郭子興初起,和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以功授千戶。

這裡就有文章了,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功臣第一、一直擔任統帥的徐達年輕時候的介紹是:


達少有大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常遇春更不過只是:


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常遇春 ,明朝開國名將,追封開平王,謚號忠武)

對比之下,湯和的所謂


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

就顯得比較意味深長了——「奇志」究竟是什麼?做孩子王「部勒群兒」的「群兒」中包不包括「同里閈」又比他小三歲的朱重八?再加上,「倜儻多計略」這個評價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這幾位比湯和地位高的武將年輕時候都沒有得到過,「帥壯士十餘人歸之」更強化說明了湯和的領袖才能,要知道朱元璋是一個人投奔郭子興的。

換個角度,這不就是劉備畫風的既視感: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英烈傳》演化成南北不同流派的評話評書)

史書對湯和還有「沉敏多智數」的評價,這也是一個非常高的肯定。

蘇州評話《英烈》中有「三個半帥才」的說法,三個就是江西張定邊、安慶傅友德、毫州徐達,半個就是紅營湯和,之所以說他是半個,評話的邏輯是認為他性格有點老好人的傾向,導致不能服眾,這姑且不論,對湯和帥才的認知,某種意義上說明文藝角度靈動的洞見有的時候能夠在另一個意義上逼近歷史的真實。


既是帥才,這就意味著湯和在謙和恬退的個性背後,其實一直有著願景上的「奇志」,領袖才能上的「部勒」和戰略角度的「倜儻多計略」。這是作為發小對他知根知底的朱元璋最為忌憚的東西。

湯和首次獨當一面,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率領軍隊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陳保二,並攻取金壇、常州,然後湯和以樞密院同僉(同僉為院官身份,節制元帥)的身份駐守常州。

之後的獨當一面,是討伐招降方國珍和討伐擒獲陳友定,再之後,湯和被授以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率水師溯江伐夏,但功績比不上傅友德、廖永忠。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湯和這麼一個公認的為人謹慎、沉敏多智的將領酒後說出大逆不道的話就值得研究了)

以湯和的資歷、威望和能力,他被授予方面之任的時間偏晚,也不具有連續性,無非是為了儘可能做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消除湯和建立袍澤上下級關係的機會,也是為了不讓其帥才有所展布、建功立業。


這和朱元璋只封他為侯爵,從帝王心術來看,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本質上都是打壓。

除了前面所說的對湯和的忌憚之外,朱元璋打壓湯和還有一個細節上的原因,那就是湯和駐守常州期間曾經醉後口出狂言,讓朱元璋對他懷恨在心。

湯和駐守常州的時候,曾經向朱元璋請示事項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醉後出怨言說:


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


我鎮守這座城池,就像坐在屋脊上,我幫你你能贏,我要是投張士誠他也能贏.

這句話固然只是醉話,但是一向低調服從和沉敏多智的湯和說出這句話來,某種意義上是多年積怨的總爆發。

史稱「太祖聞而銜之」,這就是朱元璋對此懷恨在心了。

因此,等到平定中原的部隊班師回朝論功行賞的時候,朱元璋把湯和討伐福建的時候所謂「放遣陳友定餘孽,八郡復擾」和「為秀蘭山賊所襲,失二指揮」的罪名拿出來說事,因此沒有給他封公爵——這和上面解釋中「嗜酒妄殺,不由法度」其實是兩回事,可見朱元璋的這些只是打壓的借口而已。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1370年,建都重慶的大夏國終被明朝所滅,二世而亡)

後來湯和伐蜀(大夏明氏政權)歸來,朱元璋又當面責備他怯陣避敵的罪過;直到湯和後來終於被封為信國公的時候,朱元璋還念念不忘他在常州時的過失,數落他之餘還把他的這個過錯鐫刻在丹書鐵券上面。

湯和這句話說得既政治不正確又不講義氣,當然無怪乎朱元璋生氣,但是正如張士誠麾下的呂珍和張士德不會去投靠朱元璋一樣,湯和也不會去投靠張士誠,這句話畢竟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我們從心理角度細細分析,在朱元璋看來:


發小湯和說出這句無厘頭不知輕重的話,說明湯和之前的所謂「奉約束甚謹」、所謂很識時務都不見得是出於真心,自己這一顆冷酷的心靈收到了傷害,其懷恨在心、其強烈反彈都是再自然不過的。

幸虧之後的湯和又恢復了之前的狀態,朱元璋不讓他當公爵,他一句怨言也沒有;朱元璋當面責備他怯陣避敵的罪過,湯和磕頭謝罪,十分惶恐;當朱元璋不想讓諸將統帥部隊的想法產生但還沒有表達出來的時候,湯和又找了一個機會說:

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總之,就是我願意回家等死了,朱元璋終於放了他一馬,還高興地為他在中都鳳陽建造府邸。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溫州市龍灣區寧村湯和廟正殿)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北朝統一日本後,南朝的武士失去依託,於是流落海上,造成洪武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

但是,當時浙江沿海倭寇猖獗,因此,朱元璋對還沒回鄉的湯和說:


卿雖老,強為朕一行。(你雖已老了,請你勉力替朕一行吧!)

之後的一年,湯和在浙江各地建造設置衛所城五十九座,建立了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對於怨恨誹謗的聲音,湯和說:


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再有逼逼的,請嘗嘗我的劍。

年邁的一代帥才在抗倭第一線,再次表現出雄才大略,韜晦避禍的湯和也幾乎是最後一次閃耀出奪目的光彩。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經過寧村,拜謁湯和廟時留下七言律詩一首歌頌湯和:


信國廟堂何處尋,寧村城內柏森森。數年雨化回天日,一劍霜寒震乾坤。入死出生披肝膽,餐風飲雪感民心。長纓慨奉經綸手,青史垂名耀古今。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湯和堪稱明朝第一個抗倭統帥)

洪武二十三年(1390),湯和「感疾失音」,也就是不能說話了——這一年正是李善長被滅族的同一年——這一時期的湯和,朱元璋和他講當年同鄉里的各種舊事和起兵過程中的各種艱難,他也不能對答,只是稽首而已。


懂事又知趣,多磕頭,不說話,還控制住表情,這就是湯和最後的日子,再加上朱元璋對他多少還存在一些念舊之情,對他持續半生從未消停過的打壓終於結束了。

然後,湯和也識趣地去世了,當然幸運的是,他屬於善終。

朱元璋的這位發小最後得了善終,但其實朱元璋對他打壓從未消停過

(湯和墓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東郊曹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一代謀略奇才,緣何牛皮穿幫?「好談神仙詭誕」的唐朝名相李泌
《打金枝》里駙馬公主的掌上明珠,五朝母儀天下卻差點兒跳樓自盡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