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Facebook信息泄露,中國人為何沒有那麼焦慮

Facebook信息泄露,中國人為何沒有那麼焦慮

在此事件中,抱著隔岸觀火心態,或者以此為據,看破西方民主虛偽性的中國人,面臨的問題,可能遠比西方人面對的更加嚴重。

文 |劉遠舉

上周末,Facebook爆出公司歷史上最大的數據泄漏問題。政治分析研究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5000萬Facebook用戶的個人資料數據。而這些數據在隨後被用作2016年總統大選的選民分析,幫助特朗普精準選定競選廣告的投放受眾群。所以,至少在Facebook上,特朗普的競選廣告效果比希拉里的更好,從而為其贏得大選貢獻了不容小覷的力量。

去年就一直有觀點認為,Facebook通過自身的數據,干預了美國大選的廣告和言論。此次這種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支持。

實際上,Facebook並不是故意如此。Facebook的數據,最初是劍橋大學的研究中心的Aleksandr Kogan教授以學術研究的名義獲得的,雖然Facebook有明確政策規定數據不可轉手出售,更不能用於廣告營銷或政治用途,但數據的可複製性,使得Facebook這類規定只能是一個形式。所以,Facebook也不能說是被冤枉了。

事情曝出之後,受此影響,Facebook股價19日出現了五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6.8%,20日再跌2.56%,抹平該公司今年以來的全部漲幅,Facebook兩日市值蒸發500億美元。

就在昨天,扎克伯格對事件首發聲明,除了認錯和道歉之外,他還表示,正在採取一些措施防止這種局面。這些措施包括,調查所有在2014年調整平台之前訪問大量信息的應用(App),降低它們對數據的訪問。如果發現開發者私自濫用能夠識別出用戶身份的信息,就禁止其訪問平台,並告知受影響的用戶。此外,Facebook還正在採取措施,減少用戶登錄Facebook之後向某款App發送的數據,將來用戶會輕鬆地知道,已經允許哪一款App訪問自己的數據。

扎克伯格提出的這些措施,在短期內,應該是有效的,但長期看來,很遺憾,用處不大。

在信息時代,一切商業模式都是基於信息的,人們的方便、便捷,都需要建立在交出自己的信息的基礎上。而且,用戶協議中的商業模式、技術細則、法律協議,因為重要,所以非常複雜,一般消費者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往往是選擇信任與接受。此外,技術本身也是複雜的,像一個黑箱,消費者很難去了解內在的運行機制。

所以,這些問題都形成了巨大的信息不對稱,而且很難避免的,是內生的。而在這些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之上,則會形成巨大的個人泄露、以及由此發生的個人信息操控。所以,長期來看,這些問題無可避免。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伴隨網路技術的發達和網路信息的劇增,我們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隨意選擇我們關注的話題,推送、訂閱、關注,就像每個人都是編輯,都為自己量身定製了一份個人日報。這種「個人日報」式的信息,就像蠶絲,不知不覺間為自己製造了一個信息繭房。當個人長期禁錮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房中,久而久之,就沉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這就形成了信息操控的基礎。

不過,客觀來看,西方國家中的信息來源並不單一,除了Facebook之外,還有報紙、社區活動、各種社會政治活動、各種論壇。Facebook上的這種信息操控肯定是存在的,但效果是否有那麼大,也是存疑的。畢竟,特朗普當選總統,有著深刻而廣泛的美國的社會基礎。某種程度上,此次事件美國輿論如此轟動,也是基於美國當下政治局勢的反應。這種信息操控的影響程度,可能被誇大了。

實際上,在此事件中,頗抱著隔岸觀火心態,或者以此為據,看破西方民主虛偽性的中國人,面臨的問題,可能遠比西方人面對的更加嚴重。

一直以來,中國人得意於自己生活快速的「互聯網+」轉變,一切都在手機上進行,支付、出行、住宿、買東西、叫外賣。甚至得意洋洋地認為傳統的西方科技強國在這一點上落後了。但是,我們忘記了的是,「互聯網+」的所有基礎技術,都是基於西方國家發明的,比如幾乎所有APP都離不開的LBS技術,即定位技術,現在仍然在使用美國的GPS,更不用提CPU、手機之類的。

當然,即便是局部創新、微創新、甚至沒有技術創新,只是基於市場關係的重組,都是基於市場的,基於企業家才能的,並不容易,仍然是一種領先。但是,應該看到的是,目前很多模式在西方沒有如此普及,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傳統中,對政府的警惕、對個人信息的重視。

一直以來,人們樂觀地認為,技術的發展會提升個人自由,但是,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在黃金時代,在白銀時代,在紙幣時代,雖然紙幣是政府發行的,需要政府的信用做背書,但是,政府不可能到達每一個交易現場。而在信用卡時代,政府是到場的,雖然信息技術的發展,現金更多的被淘汰,每一個交易現場,都有數據留在伺服器中,每一個交易現場,政府都是到場的。從這個意義上看,技術造成了亘古未有的政治大變局。

中國人有更強的集體主義,對個人隱私的關注強度,雖然近幾年有提升,但仍然相對較弱,個人執行隱私關注的行動能力就更弱。所以,「互聯網+」在席捲而來之時,少有人提出疑慮與質疑。但是,西方民眾對於政府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對於個人隱私,也有較深的認識,他們對這種技術導致的個人自由與政府關係的變化的大變局認識更深。

此次Facebook醜聞曝出之後,不僅Facebook股價大跌,與此同時,Twitter、Snapchat等社交媒體公司股票,也被殃及大跌。這種看起來過激的反應,其實恰恰反映了西方觀念對個人信息的重視,以及對大機構、政府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構築了對個人自由的基本戒備與防護,但與此同時,也構成了對「互聯網+」潮流的阻礙。

來源:搜狐號鑒聞出品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鍵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狐 的精彩文章:

被資本吞噬的加密貨幣:漲跌以分秒計算 發白皮書能圈錢上億
360快視頻賬號克隆:數據的制度保護還處原始階段

TAG:有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