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收藏就要藏出文化

收藏就要藏出文化

張生軍

在北京的收藏圈子裡,一提起「王胖子」,很多人都會肅然起敬,為啥?眼「毒」唄。

「王胖子」是王連勤在圈內的雅號,他從事收藏幾十年,眼光好,鑒別能力強,連很多港台地區的大收藏家,在大拍賣行買東西前,都會恭敬地請他幫著「掌眼」呢!

那麼,王連勤是如何練出這雙「毒」眼的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就一個字——磨。

王連勤的老家在河北灤平,現居北京密雲。上世紀90年代初他來到北京時,才二十多歲,在北京麵粉九廠工作。那時每到周末,王連勤都會去琉璃廠、大鐘寺閑逛,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賣瓷器、玉器的古玩店。一看到這些老物件,他眼前一亮:這些罈罈罐罐的在老家那邊幾乎家家都有,我也可以做這個買賣啊!

那個時候,王連勤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幾十塊錢,但是,每次從老家收來各種老物件拿到琉璃廠、大鐘寺等市場上一轉手,一件就能賺個幾十上百,最高的竟賣了三百多塊,「當時,看到搞這個能賺這麼多錢,非常興奮,不過有時從老家收到特別喜歡的物件隨手就賣掉了,自己也覺得很可惜,於是,就開始收藏了!」王連勤說。

他最喜歡的藏品是瓷器和木器,特別是對老木器情有獨鍾。在他的藏品里,有一個清早期的黃花梨小半匣,是他最鍾愛的藏品之一。他說,小時候,奶奶對他特別疼愛。那時,奶奶就有這樣的一個小半匣,主要裝一些錢物、房契之類的東西,是奶奶的陪嫁物,放在家裡板櫃的最下面。「我那時候小,好奇呀,有一次就給偷著拿了出來,沒想到還是被奶奶發現了,慌亂中小半匣摔在地上把蓋子都摔劈了,奶奶雖然沒有責罵我,但是能看出來她非常傷心。這個事一直記在我的心底,覺得對奶奶總有一份歉疚。」從開始搞收藏起,他就在尋找同樣的小半匣,一直到2012年的時候,在承德平泉的一家古玩店,王連勤見到了這個黃花梨的小半匣,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他二話沒說就買了下來。

「其實,對於收藏者來說,鍾情於一件藏品,往往不是因為它值多少錢,而是因了一份情結。」王連勤說。

在他的藏品里還有一件木器,名叫清早期松竹梅紫檀筆筒。在筆筒上還有兩個標籤,第一個標籤的內容是「內雜6」,而另一個標籤的內容是:「梓枟(紫檀)刁花(雕花)筆筒,價6.00」。

這個筆筒是2008年王連勤從揚州的一位藏友手裡以1萬元的價格購來的。他說,「那位藏友2002年在揚州文物商店,以6元錢的價格購買了這個筆筒,而且,標籤一直保留著,我後來買下來後,也一直保留著這個標籤,現在這個筆筒的價值超過了10萬元,也算是撿個漏吧!」

說到撿漏,很多初涉收藏的人都希望有撿漏的機會,能夠一夜暴富。王連勤在給學生授課時,他的學生也常問他這個問題。王連勤說,想要搞收藏,就不能總夢想著撿漏,說俗一點,就是不要總夢想著用買假貨的錢,買到真貨!

在收藏界,關於撿漏的「神奇」的故事確實時有發生,不過如果能撿到漏,也是靠著經驗、實力和鑒別能力,僅憑運氣是不夠的。他就曾有過這樣一次經歷。

2007年,在收藏界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王連勤,在圈子裡也算是小有名氣了。當時,一位朋友告訴他,知道你喜歡收藏木器,張家口崇禮一位老太太家裡有一個黃花梨的案子,正在出售呢,快過來吧!

放下電話,王連勤當天就開車去了崇禮。那位老太太的家很破舊,她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在陰暗潮濕的堂屋裡放著一個看上去很老的木案子,老太太說,這個案子是她公公的爺爺當官時留下的,怎麼著也有100多年了吧,祖上說這個案子是黃花梨的,很值錢呢!

王連勤聽了這個故事,又看老太太一臉誠懇的樣子,就信了,「那個案子我也很仔細地看了,基本上斷定就是黃花梨的,而且老太太出的價格低於市場上黃花梨傢具的價格。心想著這回可撿了一個漏,誰知道買回來到家再仔細看,才發現竟然是白酸枝的!」

他經常向自己的學生講這個故事,以此來提醒他們,在搞收藏、鑒定的時候,總想著撿漏,有可能就會打眼。而且,無論一個人的名氣再大,僅憑著自己的一點經驗也是不夠的,要不斷學習,不斷地到產地去看,不斷地投師學藝。因為在收藏和鑒定的時候,面對那些藏品,就像是在和歷史捉迷藏,那是一個人用自己的智慧、學識和經歷,與時間、歷史玩的一場神秘遊戲。只有當時間和灰塵被拭去,真相被你逐一打開,才會有那種快感和成就感,而這絕不是靠運氣就能得到的。

王連勤的鑒別能力強、眼「毒」,除了來源於他不斷地學習之外,也來源於他在生意場上「賺」來的經驗。

剛走進這一行的時候,王連勤確實曾想只做一個小古董商。由此,他接觸了大批北京的古玩店老闆,「他們是見過世面的,是古董鑒定行業里真正的專家、行家,他們精明,他們在這個行里磨鍊出了各自毒辣的眼光和嗅覺。」王連勤說,那時候,沒事就跟著這些有十幾年經驗的古董店老闆討教、切磋,才練出了自己的一雙「毒」眼、一雙「慧」眼。

他說,這一行里的大古董商,既是鑒定專家,也肯定是收藏家,你看哪家裡沒有幾件絕對不會出手的鎮宅之寶。他自己想做的就是像張伯駒、孫瀛洲那樣的集文化人、古董商、鑒定家於一身的收藏家。

在王連勤的家裡有一件瓷器,名叫光緒仿乾隆清華礬紅龍紋鹿頭尊。他在剛入行的時候,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裡見過,特別喜歡。但當時標價近萬元的價格,讓他望而卻步。2012年,在保利春拍的預展上,他再次見到了這尊瓷器的身影,那一次他準備將其收入囊中,但最終拍賣價叫到了85萬,王連勤與鹿頭尊再次失之交臂。直到前年,一個藏友從英國打來電話,說在一個朋友家裡見到了這件鹿頭尊,問他還要不要。他當即回電,並請藏友代買了回來。

為什麼歷盡波折也一定要購買這件瓷器呢?他說,很簡單,一是因為喜歡;二是因為文化。

鹿頭尊從康熙晚期創燒,是模仿青銅器中尊的造型而創,收口、雙耳為鹿首,腹部上斂下垂。龍是五爪龍,標誌著清代宮廷皇帝用品,且存世量非常的少。這件鹿頭尊雖是光緒年間仿的,其內部和底部採用的卻是松石綠釉打底,屬於典型的乾隆官窯器做法。「鹿頭尊,既展現了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乾隆、光緒官窯的製法,同時,亦有喜慶吉祥的意味,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一直是收藏愛好者所喜愛的器物!」王連勤說,「收藏,不僅看重器物的市場價值,更應該看重的是其文化價值。」

在王連勤家中,各類藏品一共有幾百件,每一件藏品他都能繪聲繪色地講出其背後的歷史故事、文化源頭。他說,中國老一輩收藏家、鑒賞家均有著一種捃古雅集的文化涵養,而且,他們在國內外建立了眾多的中國藝術館,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如今,已經成為國家註冊文物藝術品鑒定師、中國收藏家協會鑒定委員會顧問、京東方世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首席鑒定專家的王連勤,在2015年又受聘擔任了中藝藏文博教育的副校長,並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面向全國進行文物免費鑒定評估。他說,藏品如人品,人品如藏品,一件藏品,歷百年、千年而保全於世,背後有眾多收藏者的代代傳承,更源於文化的守護與庇佑。我們不僅應該做文化的收藏者,更應該做文化的傳播者,這是我們應盡的一份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的精彩文章:

狗年行大運 非遺泥泥狗具民間傳奇
懷九河首迎天鵝過冬棲息

TAG: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