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朝鮮擁核誰之過:小布希捅下帶原子彈的漏子

朝鮮擁核誰之過:小布希捅下帶原子彈的漏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修木】

3月初,特朗普宣布接受金正恩拋出的橄欖枝,「在5月」進行會面,日曆紙一張一張撕去,朝美各級官員逐漸開始接觸安排,最後是否能夠達成會面尚未可知,去年一度劍拔弩張的氣氛卻已緩和不少。

這一邊,朝鮮以一輪又一輪的核導試驗回應美日韓軍事同盟一次又一次升級軍演;另一邊,已經達成的伊朗核協議,卻持續受到美國退出威脅。

這樣的局面,像不像對歷史的復刻呢?

本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修木博士參考已故著名記者唐?奧伯道夫 ( Don Oberdorfer )所著《兩個朝鮮》;時任美國官員傑爾·斯威特(Joel S.Wit)丹·佩爾蒙(Dan Poneman)和羅伯特·加盧奇(Robert Gallucci)等合著《焦點展望:第一次朝鮮核危機》(The first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當時常駐北京的CNN資深國際新聞記者齊麥可(Mike Chinoy)所著《熔毀》(Meltdown);《紐約時報》駐白宮記者貝克(Peter Baker)著《榮火時代:布希與切尼在白宮的日子》(In Days of Fire:Bush and Cheney in the White House)等歷史資料,分析梳理25年來美國方面對於朝鮮擁核歷史責任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上文講到,共和黨總統小布希在上台後揮霍民主黨柯林頓攢下的對朝外交家底,一邊叫囂美國要「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一邊在「9·11」之後將朝鮮列入「邪惡軸心」。

本文接上一篇,講述2003年實際上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遭美國栽贓後狂轟濫炸,朝鮮卻抓住機會全力進行核衝刺,始終讓深陷中東泥潭的美國打也不是談也不是,到2009年元月,接任小布希的奧巴馬只能面對一份小布希政府「妥協的令人瞠目結舌」的對朝外交記錄:

朝鮮擁核誰之過(之三):小布希捅下帶原子彈的漏子

核心提示:小布希政府內的強硬派推倒框架協議之後,既拿不出大棒,也拿不出胡蘿蔔,只會在六方會談之中扯皮。結果反倒讓朝鮮完成核衝刺,也給接手的奧巴馬留下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新保守主義的邏輯漏洞

小布希執政近兩年,強硬派終於如願以償推倒框架協議,只是接下來該怎麼辦卻無人仔細想過。2003年初華盛頓上下忙著打伊拉克,號稱掌握薩達姆秘密發展核武的情報,甚至拿到聯合國大會上去宣講。雖說國際社會被說服的人不多,在美國國內卻得到足夠的支持,連後來在奧巴馬任內擔任要職的幾位重量級民主党參議員,例如希拉里、拜登、克里,都投票贊成對伊拉克開戰。朝鮮重啟寧邊反應堆沒有多少人注意,忙著準備在中東打仗的美國軍方擔心的反倒是朝鮮挑起事端,讓人分心。

入侵伊拉克在3月正式打響,只用三周就擊垮伊軍主力,先發制人的戰略奏效,強硬派深受鼓舞,的確曾經考慮接下來拿朝鮮開刀。但是看過作戰評估之後,他們的結論卻與柯林頓當局一樣,朝鮮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動武不合算,軍事上最多也就只能派幾架軍艦戰機擺擺樣子 。

美國的氣勢卻刺激平壤進行核衝刺,在2003年元月初正式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不但重啟寧邊的反應堆,還取出原本凍結在水池裡的8000支廢料反應棒進行鈈的提煉。這樣的事態說來令人覺得諷刺:為著入侵伊拉克,美國大肆渲染薩達姆暗地發展核武,不惜拿著假情報當證據;而朝鮮明擺著發展核武,小布希當局卻沒有什麼反應。新保守主義的戰略,已經在邏輯上露出一個很大的漏洞。

沒有胡蘿蔔也沒有大棒

動手(的選項)被排除之後,下一個選擇是推動制裁,做起來竟然也不容易。

美國本身與朝鮮沒什麼交往,制裁只能仰仗朝鮮四鄰的配合。問題是,在東北亞沒人願意看到半島的局勢緊張,不單是中國與俄羅斯不贊成,連美國的盟友韓國與日本也不熱心。首爾與東京對所謂濃縮鈾的情報持有懷疑,而且此時各自都有與朝鮮進一步交往的計劃,私下對美國推倒框架協議的做法也有所保留。為了推動制裁,美國還得先做做樣子,嘗試以外交解決濃縮鈾的爭議,到解決不了的時候,才能說服韓國與日本追隨美國的策略。強硬派在美國政府內部的爭論中獲得勝利之後,卻發現又得上談判桌。

此時正在推動經濟改革的朝鮮還是很想與美國談判。凱利訪問之後,平壤通過各種渠道表示,想以會談解決雙方的糾紛,金正日甚至託人帶信給小布希,卻得不到理會 。也就是說,外交的王牌還是捏在美國手裡,只是強硬派不願意玩。他們所醉心的是在朝鮮實現政權更替,那才算是核問題的徹底解決。外交談判最多就是再搞一個框架協議,正是柯林頓的失敗路線。這樣一來,小布希當局拿在手裡的外交王牌不用,政權更替又不現實,手中既沒有胡蘿蔔也沒有大棒,對朝核形勢的發展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對策。

2003年8月27日在北京舉行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時,各國代表團團長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日本外務省亞大局局長藪中三十二,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朝鮮外務省副相金永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毅,俄羅斯副外長洛修科夫,韓國外交通商部次官補李秀赫。

在中國的努力之下,最後搭成的外交平台是朝、美加中、俄、韓、日在北京的六方會談。小布希當局堅拒與朝鮮進行雙邊談判,認定那是重蹈柯林頓的覆轍。既然朝鮮的鄰國還想談,就拉上中俄韓日搞多邊會談,一起對朝鮮施壓。而平壤卻一心一意想與華盛頓對談,解決問題的鑰匙其實一直握在美國人手中,別人無法包辦。要經過北京的一再勸說,平壤才勉強點頭參加六方會談,為的還是在此平台上直接與美國人打交道。

為扯皮而來的美國代表團

美國代表團由曾經帶隊去平壤的助理國務卿凱利領頭,國務院的溫和派也很清楚,要談出結果必定要與朝鮮進行雙邊接觸 。但是在政府內部,溫和派卻敵不過強硬派。總統小布希對朝鮮了解不多,總是站在道德高度指責朝鮮殘忍,不守信用,威脅地區與世界安定,與外國領袖會談時還動不動就用髒字咒罵金正日 。副總統切尼的態度更為強硬,在討論朝鮮的內部會議上曾經丟下豪言壯語 :「我們才不與邪惡協商。我們要擊敗邪惡。」

雖然是溫和派帶隊,會談要點卻由白宮主持制定 ,規定很細也很死,「讓一個受過訓練,會講英文的黑猩猩就可以上談判桌。」提出的要價也很高,明知朝鮮不可能接受,為的就是讓談判失敗。國務院之外,代表團中還有來自國安會與國防部的官員,盯緊凱利的一舉一動,隨時向華盛頓各自的上級報告。六方會談在場內是朝美針鋒相對,在場外則是美方代表團成員之間互相爭吵。

第一輪會談時,為了與朝鮮代表直接說上幾句話,凱利要向中方提出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請求:在場外休息廳的角落裡擺一張沙發,讓他既能在其它各國代表的視線之內,坐下來與朝鮮代表談上幾句,又不至於被人說成是進行雙邊會談(傅瑩長文中有關於此處細節的詳細回憶)。坐定之後,凱利首先要對朝鮮代表聲明 :這不是談判,這不是正式會議。在休息廳中拿著酒杯相互寒暄的其他代表,眼看著朝、美代表在角落裡坐下,紛紛情不自禁移步到沙發周邊,只為能聽見幾句內容。

2003年8月六方會談開始,其後兩年跌跌撞撞進行了三輪,每一次都談不出結果。好在東道主中國想出一個辦法,每輪結束時發表一個主席聲明,總結一下各方立場,為舉行下一輪會談留下一些空間。

形勢開始對美國不利

拖到2005年,美國的態度才出現變化。那一年,連任的小布希開始第二屆執政,國務卿一職由賴斯接手。她原本在白宮任國安顧問,更傾向於強硬派。來到國務院之後,卻變得更為認同溫和派的觀點。賴斯與小布希在2000年競選期間相熟,據說小布希幾乎將賴斯當著小妹妹一般看待,閑時倆人還會一起去健身館鍛煉 ,因此賴斯在小布希面前說話特別有份量。在人事變化之外,形勢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後引發教派衝突,先發制人的策略出現麻煩,小布希開始疏遠以強硬著稱的副總統切尼。強硬派與溫和派的爭鬥還在繼續,但是溫和派終於可以占著上風。參加六方會談的美國代表團領隊改為新任東亞助理國務卿希爾,比前任凱利享有更大的自由度。

朝核問題的形勢也讓人擔憂,不受框架協議約束的平壤反倒主動。1993/1994年朝核危機的時候,朝鮮一再宣稱沒有發展核武器。這一次,或許是害怕美國會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朝鮮明擺著全力進行核衝刺,在框架協議下凍結八年的核廢料已被取出,重開的反應堆又在不斷產生新的核廢料。2004年元月,朝鮮邀請由前外交官與核專家組成的美國民間代表團參觀寧邊,特意展示提煉出來的鈈樣品 。美國死揪著說不清楚的濃縮鈾問題不放,而對擺在眼前的鈈提煉卻束手無策。按照當時美國前官員投書媒體的估計,朝鮮每年提取的鈈可以製造30顆原子彈,超過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三國年產量的總和。如果想制止朝鮮擁核,美國其實是沒有多少在六方會談中扯皮的時間。2005年2月,小布希第二屆任期開始沒幾天,朝鮮正式對外宣布擁有核武 。

此時的韓國總統是政治頻譜上偏左的盧武鉉,看著這一形勢最為著急。2003年上台之後他繼承金大中的陽光政策,繼續推動南北交流與合作。偏偏碰上一個態度強硬的小布希,韓美之間時常為如何對待平壤發生嚴重分歧,關係鬧得很僵 。2005年秋天韓美防務官員舉行年度磋商,起草公報時韓方甚至私下建議不要再提起美國許諾多年的核保護傘,以促進六方會談中非核化的討論,把美國官員臉都氣白了才算作罷。美國原本盤算六方會談是5對1,大家一起向朝鮮施壓。搞到2005年,美國的無理竟然讓韓國站到朝鮮一邊,形成2對4,只有日本還跟在美國後邊。

面對不利的朝核形勢,美國終於在2005年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結束時簽下一份共同聲明,總算讓人看到外交解決的希望。共同聲明的文字不長,新意也不多,基本上是柯林頓時期的交換條件拿來炒冷飯:美國不威脅朝鮮,朝鮮停止發展核武,半島非核化,相關國家考慮協助朝鮮發展核能,等等。美國的簽字卻顯示小布希當局態度的轉變,終於回到現實準備認真談判,而不是將六方會談當著門面應付。

澳門查賬修理朝鮮

可是聲明剛發表不久,朝美又起爭執,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美國節外生枝,指控朝鮮通過澳門匯業銀行洗錢。澳門是朝鮮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窗口。74年葡萄牙發生終結軍人統治的革命,左翼政府上台後與朝鮮建立外交關係,方便朝鮮在澳門開設數家貿易公司。2005年賴斯接掌國務院,接到朝鮮公司在澳門匯業銀行開有戶頭的報告,覺得可以用來敲打平壤。911之後美國新成立國家安全局專責電子與網路監聽,可以搞到世界各地銀行詳盡的賬戶往來資料,追查恐怖組織的資金來源。美國財政部更是可以指認特定人物或戶頭有洗錢嫌疑,受此指認的銀行無法與美國金融機構進行交易,生意難以為繼。

2005年夏天準備第四輪六方會談的同時,美國政府開始暗中調查匯業銀行的朝鮮戶頭。負責六方會談的希爾及國務院朝鮮科的官員並不認為有朝鮮人洗錢或不法的證據,但是賴斯卻很有興趣,強硬派更是覺得好不容易終於抓到朝鮮的痛處 。9月15日,希爾正在北京六方會談中為共同聲明討價還價的時候,美國財政部正式宣布匯業銀行的朝鮮戶頭有洗錢嫌疑,等於是單方面對朝鮮進行金融制裁。匯業銀行馬上發生恐慌擠兌,澳門金管局也迅速介入以維持金融穩定,朝鮮貿易公司戶頭上兩千五百萬美元在24小時之內被凍結。

這筆錢數量不算大,傷害不到朝鮮的實體經濟,但是辛辛苦苦賺來的一筆外匯儲蓄,不明不白就沒了,讓平壤非常不滿,很快在六方會議之中提出澳門戶頭的問題。平壤願意提供一切資料讓美國調查,洗清嫌疑,卻得不到美國的積極回應。為此,平壤宣布退出六方會談,並且聲稱:如果美國使用高壓手段,我們必將強硬回應 。

2005年9月15日,美國財政部宣布朝鮮貿易公司利用澳門匯業銀行戶頭洗錢,至使大批小存戶前往銀行取錢。

終於捅下大漏子

200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朝鮮在幾個小時之內接連試射七顆導彈,其中有短程,中程,也有長程。1998年試射之後 ,柯林頓當局主動與平壤接觸,促成次年朝鮮宣布暫停導彈試驗三年。到2002年,儘管小布希不願繼續與朝鮮交往,搞出「邪惡軸心」一說,平壤卻還是抱著恢復會談的希望,自願將暫停又延長3年,到2005年才宣布到期。朝鮮的導彈曾經讓柯林頓當局非常擔心,而小布希當局卻以朝鮮的導彈作為發展導彈防禦的借口,根本就不在乎朝鮮暫停試射的好意。恢複試射,朝鮮對美國的信息很明白:外交談判這麼久剛有些進展,你卻凍住我的銀行戶頭,我就在你國慶時放一串導彈給你助興。

鬧到這步田地,小布希還是不肯與平壤進行雙邊會談,只是派希爾去訪問北京、首爾與東京。臨行前,小布希特意讓希爾帶信給一再呼籲各方克制的北京 ,說朝鮮的導彈試射是「打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臉」,要北京解決問題。

到10月9日朝鮮更進一步,完成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新保守主義的先發制人戰略根本就玩不轉,寄望朝鮮出現政權更替五年多,連個門都沒找到,反倒是朝鮮搞出核爆炸。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小布希,眼睜睜看著朝鮮硬是越過核爆的紅線,拿不出一點辦法。此時的伊拉克已經成為泥潭,911激起的美國民眾的好戰情緒已經消耗殆盡,媒體與民主黨成天拿著伊戰的失誤修理白宮。在第二天白宮的新聞會上 ,小布希只能說「美國依然致力於外交解決」。同時划下另一條紅線,「如果朝鮮將核武器或核材料轉交給其它國家或非國家組織,將被美國認定為嚴重威脅,由此引起的後果由朝鮮完全承擔。」

朝美關係峰迴路轉

小布希在位近六年,朝美關係是一個又一個障礙,讓人難以看到進展或希望。可是朝鮮核爆之後,這些障礙卻一個接著一個消失,不到半年時間朝美之間竟然就達成新的非核協議,具體內容也在2007年下半年開始落實。

首先是白宮不再阻止朝美雙邊會談,不但在北京的六邊會談時朝美雙邊可以直接接觸,美方還主動另闢渠道,2007年1月在柏林與朝鮮舉行秘密會談,討論實行919共同聲明的細節。會後,雙方外交官終於可以坐在一起喝啤酒,講笑話 。

匯業銀行的戶頭問題,由澳門特區政府請安永會計事物所查帳,得出的結論是美國財政部所指控的朝鮮洗黑錢、造假幣等等,都沒有確實證據支持 。顏面大失的財政部不但得收回成命,還得將解凍的款項還給平壤。由於沒有哪間銀行敢收這一筆曾被凍結的錢,財政部為找到還款途徑傷透腦筋,惹得急於與朝鮮達成協議的國務院大動肝火。最後多虧普京出面幫助,通過俄羅斯遠東一家不知名的小銀行將錢歸還給朝鮮 。

那份用來推倒框架協議的濃縮鈾情報,是美國在六方會談中一直揪住不放的問題,儘管連盟國都不相信美國的結論。到2007年初,美國情報官員公開改口,承認濃縮鈾的情報有不確定性 。這等於是繼伊拉克情報擺烏龍之後,在朝鮮搞出另一個烏龍。更令人可嘆的是,這一烏龍的後果是成就朝鮮完成核衝刺。

於此期間,以色列情報顯示朝鮮曾經幫助敘利亞發展核武,提供設計、裝備與人員,但是沒有提供原料。如果屬實,朝鮮踩到美國最為害怕的一條紅線,向中東擴散核技術。美國政府內的強硬派抓住這一點,主張重新審視與朝鮮正在進行的談判。小布希與賴斯卻堅持不應影響談判進程,形勢已經走到這一步,當務之急是將朝鮮拉回外交軌道,拖慢其核武的進度 。這與核爆之前的態度對比,真是天壤之別。

這才是在朝鮮面前妥協服軟

小布希當局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後來有不同的解釋。賴斯在回憶錄中 ,聲稱在核爆之前的2006年4月前後,她已經說服總統在戰略思維上來一個「跳躍」,以交往促成朝鮮的轉變。總統也意識到,體制僵硬的朝鮮承受不了對外開放的衝擊,外交與交往是另一種政權更替的手段。果真如此的話,所謂「跳躍」不過只是小布希終於接受上任之初,金大中就曾向他解釋過的陽光政策的庸俗版。但是在核爆之前,朝美之間的外交並無進展,「跳躍」顯然沒有落實成為具體政策。

另一種常見的說法將轉變歸因於2006年底的中期選舉 :共和黨失去對參眾兩院的控制,伊拉克戰爭已成為大包袱,強硬派的影響進一步衰退;小布希眼瞅著剩下兩年的任期,只能在朝鮮取得一些外交成就,因此想法做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這種說法在時間上吻合,在政治算計上卻很有些彆扭。美國總統與朝鮮搞外交,在國內通常要消耗政治資本,媒體、政敵、人權鬥士總是站在道德角度冷嘲熱諷。柯林頓如此,小布希也一樣。失去國會控制權之後反倒全力推行對自己政治不利的外交,不大符合常理。

最合理的解釋也最為直白:瞎鬧六年之後,朝核問題已經走到核爆的地步,闖下大禍的小布希這才更弦易轍,儘力補救。因為時間緊,形勢不樂觀,以前糾纏不休的問題,到此時只有放下一個是一個,顧不得那麼許多。這一解釋有沒有道理,只能由讀者自己判斷。但是朝鮮內部如果也有強硬與溫和兩派之分,強硬派肯定可以指著小布希的讓步,理直氣壯地說:看,核爆之後,美國人沒脾氣了吧。

「新保守主義」成為罵人的標籤

2007年夏天,在國際觀察員監督之下,寧邊的核反應堆再次關閉,韓國也重新開始向朝鮮運送重油。朝美之間其實是回到柯林頓時期的框架,以能源援助及走向關係正常化的許諾,換取朝鮮凍結核計劃。只是與柯林頓時期相比有一點關鍵不同,朝鮮已經安然闖過核爆的關卡,而且其核武庫里已經存有不少原子彈,想讓它回頭不再是那麼簡單。

至於說新保守主義影響下的八年小布希外交,成績單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從所謂「邪惡軸心」的狀況可以看得最為清楚。入侵伊拉克的確很順利,其後卻引發教派衝突,美軍死亡上千,受傷上萬,前後投入上萬億美元。伊拉克平民死傷數十萬,更有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在這一亂局之中得益的反倒是伊朗,在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地區影響力大為增加,成為美國更為頭痛的問題。而在朝鮮,小布希隨手又捅下一個帶著原子彈的大漏子。難怪, 「新保守主義」此後要成為美國媒體上罵人用的標籤。

非核化談何容易

轉眼來到2008年,朝美之間又開始晴雨不定 。按照協議要求,平壤交出與核計劃相關的文件與配件樣品,美國收下之後拿去做高精度化驗,發現上邊沾有微量的濃縮鈾。由於含量甚微,這一結果本身並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卻不免讓美國人疑神疑鬼。當年6月26日,朝鮮提交核計劃申報清單,滿足另一項協議要求。相應的,美國也宣布啟動程序,準備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剔除。第二天,在美國官員的見證之下,寧邊反應堆的冷卻塔被炸毀。可是到8月11日,美國國務院卻提出必須先有驗證非核的「堅實機制」,否則無法完成支恐國的除名。極為不滿的平壤,隨即宣布停止拆除寧邊的設施,譴責美國違背六方會談協議,到9月初更是宣布要重啟反應堆。

2008年6月底,朝鮮按照協議提交核計劃申報清單,並炸毀寧邊核電站的冷卻塔。美國本應將朝鮮從支恐國名單上除名,卻拖延不辦,雙方關係又趨緊張。

這其中反映的,其實是朝鮮擁核之後美國的被動。94年框架協議達成時,朝鮮的核材料基本上都在寧邊放著,凍結之後就可以置於監查之下。到2008年,朝鮮擁有多少核材料,隱匿在什麼地方,都是未知之數。對此不甘心也不放心的美國,一方面當然希望可以查得更為嚴格,另一方面卻無法應付朝鮮的強硬回應。眼看著協議又走到破裂的邊緣,小布希當局只得再派希爾前去談判,就驗證機制只能商討出模糊的措詞,於10月11日正式宣布朝鮮不再是支恐國。

此時離2008年大選也就剩下四周時間,小布希的任期行將結束,平壤清楚與小布希當局的協議價值不大。西方情報部門則認為8月間金正日有過一次中風,面臨接班問題的平壤更為看重核威懾,態度漸趨強硬。希爾會談期間,朝鮮官員就曾私下表示,外務省對核問題已經說不上話。

輪到朝鮮不想談

2009年元月美國政府又一次政黨輪替,民主黨的奧巴馬入主白宮,政策也再一次轉向:從扔炸彈變成搞外交,從強調單邊變成強調多邊,從大談硬實力變成大談軟實力。只是在朝核問題上,小布希前六年強硬,核爆之後又服軟,已經沒有給新政府留下多少施展的空間。照一位官員私下對記者的說法,奧巴馬團隊接交時查看小布希對朝外交記錄,其中所做的妥協令人「瞠目結舌」 。

2001年小布希上台時,是朝鮮想談美國不想。柯林頓留下朝美之間的協議、公報與訪問計劃,平壤一次又一次主動向華盛頓表示推動兩國關係的意願。小布希當局不但置之不理,還不斷以激烈言辭刺激平壤,直到2002年底以一份不靠譜的情報推翻框架協議。2009年奧巴馬上台時卻倒了過來,美國想要外交朝鮮卻不想。平壤更是拿出給新總統下馬威的架勢,4月發射衛星,5月進行第二次核試 。

奧巴馬當局因此意識到平壤已經另有打算,美國手中也沒有什麼牌好打,只能把朝核問題晾在一邊,採取所謂「戰略耐心」的政策。而且當時美國在內有金融風暴的善後,在外還有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頭疼,已經核爆兩次的朝鮮再糟也糟不到哪裡去,並不需要急著處理。其後朝美還有接觸 ,奧巴馬當局也有誠意,卻總是熱臉貼冷屁股,朝鮮完全沒有新世紀伊始時的熱情。到任期就要結束的16年,奧巴馬接受《大西洋月刊》的專訪,就其外交經歷寫成一篇近兩萬單詞的報道,其中朝鮮僅在不經意間提到過一次 。

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家店

替小布希辯護的人,經常以2008年後朝鮮的行為證明朝核問題無法外交解決,平壤根本就沒有信用,簽下國際協議也不會遵守。其實就國際協議來說美國的信用才是糟糕,不守信的例子比比皆是。《巴黎氣候協議》有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簽字,美國政府說退就退。TPP的簽字國許多是美國的盟友,特朗普照樣當它是廢紙。美俄(蘇)之間有生效多年的《反彈導導彈條約》,小布希想搞導彈防禦,就不惜退出。美中之間簽完建交公報,國會回頭就搞一個《台灣關係法》。歷屆美國政府時常根據自己一時所需,來決定是否遵守公報或協議。只是因為美國是超級大國,在經濟與技術上有許多資源與優勢,其它國家從大處著想,就算不滿美國的背信棄義,都得隱忍下來。

朝鮮的特殊在於它與美國的交集很窄,只有一樁核武導彈的爭議。在美國來說,肯定會有人覺得與朝鮮打交道是受到勒索,小布希上台後就拿這種道德高論當政策,說翻臉就翻臉,根本不把相關協議公報當一回事。但是反過來在朝鮮來說,對美關係的考慮也只有安全這一個維度,不用擔心其它方面的損失,因此也不怕跟美國對著干。

2000年前後,朝鮮離核彈還有一定距離,導彈很不成熟,又面臨經濟困難。這時候柯林頓伸出手來,願意與朝鮮建立更為廣泛的政治與經濟關係,對平壤吸引力很大。其後小布希上台背信無禮,平壤也隱忍過兩年。如果順著柯林頓定下的方向多走幾年,讓朝鮮的改革開放更深入一些,以後的平壤會有更多利益因素要考慮,行為也會更為謹慎。問題是小布希自以為是,熱衷於政權更替,把朝鮮逼上核衝刺,闖過核爆炸紅線之後才來妥協交易。

到2009年,平壤手中握有核彈,戰略計算當然不一樣,更從小布希的前倨後恭體會到核彈的威力。此時的平壤不把與美國的協議當一回事並不奇怪,其中的問題不是哪一方背信棄義,而是美國在小布希期間錯過影響朝鮮的最佳時期。平壤的反覆證明的是小布希外交的失敗,進沒有計劃,退沒有章法,為他的繼任者留下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台籍委員:「武統」聲音揭統一期盼,但應防止民粹
天主教與反清復明:上帝沒站在南明這邊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