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邏輯:樓高千尺,根基最重要

《老子》的邏輯:樓高千尺,根基最重要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章中,「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我取用的是《道德經》帛書甲本。因為傳世本把「之」字給刪除了,變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一字之差,千里之謬。

雖然刪除「之乎者也」等可有可無的助詞,更有助於順暢閱讀,但本章中的「之」卻並非可有可無。《說文》:之,出也,枝莖益大,有所之,引申為往的意思。至於「相」字,是「相信」的相,「相問」的相,表示「動作由一方來而有一定對象的」。

所以這裡的「之」與「相」結合的意義,相當於由根而生髮的枝莖,由本而生髮的末節。也就是以無、易、短、下、聲、後為根本,由「無」而生「有」;由「易」而生「難」;由「短」而生「長」;由「下」而生「高」;由「聲」而生「音」;由「後」而生「先」。

但如果按照傳世本的文句,則變成了「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成就;長和短互相顯示;高和下互相充盈;聲和音互相應和;先和後互相跟隨。」變成了雙方對等,互為根本,從而完全失去了根與枝之從,本與末之分。

如此,則老子文中「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天下之大必作於細,天下之難必作於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外其身」、「後其身」,就完全變成了無意義的片面之語。故而我認為此解有誤,難以通行全文。

《老子》的邏輯:樓高千尺,根基最重要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為什麼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開始追求美;都知道什麼是善,開始追求善,老子反而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狀況呢?

有人說美與惡相對,善與不善相對,所以有美就有惡,有善就有不善,因此為了消滅惡,連美也要同時消滅,平齊天下;為了消滅不善,連善也要同時消滅,無善無惡。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去分別心」。

如果單單從概念上來說,確實是美惡共同存在的。沒有惡的概念,也就不會有美的概念,因為美和惡是通過對比而存在的,沒有對比,就不會有這些概念的產生。但是,這也僅僅只是在概念、在名象上通行而已。而名象,並非真實。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高台,起於壘土」。我們建房,都知道要從低處建起,先打地基。倘若高和下互根互生,為何不見有人從高處建起,把地基打在空中呢?樹木生長,都是由微小而成長為巨大,為何不見有大樹逆生長成小樹呢?

所以概念上通行,並不代表實際上也行得通。況且老子此處講的也並非「去分別心」這麼簡單,分別心沒有了,就能免除「惡行」的事實存在嗎?要知道,並不是因為人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惡與不善,而是先有了事實存在之後,才起的分別之心。

老子在第五十三章中寫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這種「盜誇」的行為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根本不會有對它的美惡判定,所以也不會有這個分別心產生,但這種行為仍然出現了。所以分別心並非是造就的這種惡行的首因,因為概念,永遠是在事實、實情之後才產生的;它在真實之外,不足以成為根本。

因此去分別心,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好像你挨了刀會感覺痛,解決方法並不是麻痹疼痛神經使自己不痛,而是想辦法不挨刀,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老子》的邏輯:樓高千尺,根基最重要

那麼好,現在既然已經有了美與惡之分,善與不善之分,老子是如何看的呢?在這裡要理解老子這句話,就需要引入《道德經》另外一章的一句話:「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垢,不祥,明顯是屬於大家厭惡的,不想要的,但是國主和天下王卻不能不要。為什麼?因為你只有承受住了那些大家都認為是不好的,好的東西才會源源而來。

換句話說就是要處下,承載,這個東西才能高得起來。站在枝頭看風景,很爽,但沒有樹根的承載,你也爽不起來。樓高千尺,平地起,總要有人呆在那個大家都不願意呆的「平地」,才會有這個高樓的崛起。

又比如說,種地又苦又累,還不賺錢,但總是要有人種地,不然大家吃什麼?都喜歡在台前,打扮得美美的給眾人看,但總要有人在幕後,默默支持。

所以說,人有所「美」,則必有所「惡」;人有所追求,則必有所摒棄。人人都去追求這天下公認的好,卻無人願意承受「詬」、「不祥」、「後」、「下」等不好,則天下必然會由此失去「好」的根基,而造成整體的不好。

「盜誇」的行為出現,其實就是因為大家只追求美好的享受,而摒棄了自己厭惡的基礎建設,好逸而惡勞的緣故。

人們都喜歡顯達,不喜歡處下;喜歡榮耀,不喜歡無名;喜歡發聲,不喜歡無聞。但總是要有人去當那個根基,支撐起顯達、榮耀和發聲。

老子選擇處下、處後、外其身,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並不是因為他沒有分別心,認為這些大家所惡的與大家所美的並無分別。而是老子認為,這些大家都「惡」的,不願意去做的,才是造就「美」的根基。

老子非常推崇守根,固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接下來就引出這一段:「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這一段,很多人理解成陰陽互根互生的關係,有生無,無又生有;高生下,下又生高;前生後,後又生前。但我並不這麼看。

《老子》的邏輯:樓高千尺,根基最重要

我的斷句是: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也就是說,「有」是由「無」生成的;「難」是由「易」成就的;「長」是由「短」比較而來的;「高」是由「下」積滿而出的;「音」是由「聲」應和而起的;「先」是由「後」跟隨才有的。這是一個恆定不變的規律。

「相」,並不是「相互」的意思,而是「相信」的相,「相問」的相,表示「動作由一方來而有一定對象的」。而這也是與《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之大必作於細,天下之難必作於易」、「靜為躁君,重為輕根」等等相應和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子為什麼提倡「後其身」、「外其身」,而不是前其身,內其身了。如果按照前後相生,前後等同對待的觀點來看,那麼老子當不至於說出如此片面的話來。

其實本章中主要有兩個因果關係的難點:其一,為何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怎麼能從前文引出這樣一個結論來。其二,為何「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居功功勞才不會離去,也有些難理解。

如果按照我的斷句和解釋,那麼「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無生有,不言生有言。聖人執守住無,大家才能熙熙攘攘,各有所為,不然如果聖人與民爭利,誰爭得過他?聖人到處騷擾,誰能安得下心來做事?聖人執守住「不言」,大家才能各自發言,自由爭鳴。不然聖人發言,誰敢作聲?

然後: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由此而欣欣向榮了,聖人也不去干涉;人民由此而生生不息了,聖人也不去佔有;國家由此而安定繁榮,聖人也不會自恃為恩德;功業由此而得以成就,聖人也不會去佔據。

因為聖人只是在按照「由根生末」、「固根守本」這個規律在辦事。真正成就萬物的,造就成功的,是這個規律,並不是自己。自己只不過是順應了規律行事而已。

你只有存在這個認知,而不去貪天之功,不去自恃己能,才會永遠保持清醒,才會不自大到要以人代天的地步,才會老老實實順從規律辦事,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成功。這也就是「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的緣由了。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有人理解為「只有不佔有,才不會失去」。這就相當於說你只有沒財產才會不破產一樣,沒有任何思辨意義。我覺得並非老子本意,所以在此就不多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莊子》:人與人相處,能不能少點套路?
大佛普拉斯:芸芸眾生百態,哪個是你?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