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勿念《花兒與少年》,那是國產綜藝終將逝去的青春

勿念《花兒與少年》,那是國產綜藝終將逝去的青春

作者|張家欣

編輯|李春暉

「勿念」二字,很符合《花兒與少年》一直追求的文藝氣息。用這樣一個詞來作告別,也算是有始有終。

3月21日,湖南衛視《花兒與少年》停播登頂微博熱搜。《花兒與少年》算是國內明星旅行真人秀的代表作,明星嘉賓們在沒有經紀人、助理的情況下,用每天固定的生活費,在異國他鄉,完成一段背包奇妙之旅。這種形式著實讓當時的國內綜藝觀眾眼前一亮。雖然已播出的三季確實有明顯下滑曲線,但話題度還是在的。

在綜藝舞台已展開大戰之勢的三月,總導演吳夢知在微博曬了幾本「去北極的書」,但當粉絲們興沖沖猜測「第四季=極光季」時,吳夢知卻輕輕回了一句:「沒有了,勿念」。

雖然第三季的《花兒與少年》頹勢明顯,但也算走出了自己的風格,粉絲們掩飾不住的惋惜,和迅速登頂的熱搜,還是證明了它在國產綜藝的一席之地。然而算不上成熟的國產綜藝生態,年年都在產生顛覆性的新熱點。「花兒與少年」的青春,只是其中一個很快就被拋下的階段。

費錢的「窮游」?

關於《花兒與少年》的停播理由,網傳是由於出國拍攝和後期製作經費過高,而收視低迷導致入不敷出。明明是窮游,倒是挺費錢。

不過想想也是,如今的綜藝真人秀,已是明星撈金首選,片酬一路水漲船高。看《花兒與少年》全三季節目,共請了多少明星。2014年的第一季是鄭佩佩、張凱麗、許晴、劉濤、李菲兒、張翰、華晨宇,對流量藝人的邀請還算比較克制。

第二季「上了道」,毛阿敏、許晴、寧靜、陳意涵、鄭爽、井柏然、楊洋,鄭爽和楊洋的指向性非常明顯,第二季也是撕逼最多、最熱鬧的一季。第三季是江疏影、古力娜扎、賴雨濛、宋祖兒、楊祐寧、陳柏霖、張若昀、井柏然,年輕但不失話題性。

參與明星涵蓋流量藝人和老藝術家,撕逼體質和花瓶角色。《花兒與少年》與同台的《快樂大本營》完全不同,後者明星是零片酬出演,在棚內玩幾個接近零成本的遊戲也可以hold住全場。《花兒與少年》拖著整個團隊滿世界跑,橫跨數個大洲。

在這樣的投入之下,收視卻慘淡無比。而2018湖南衛視新品觀影會,已經隆重以《帶貨,2018》為主題。沒收視,當然不能「帶貨」,也就無法獲得廣告主青睞。入不敷出還想去北極拍第四季?更別說全明星陣容,已經極具政策風險。

經費、收視、招商,看似是影響綜藝節目的三種因素,其實是一個價值閉環。哪一個環節崩了,就會導致節目整體崩盤。湖南衛視最近提出的「青春原生流量變現計劃」,也印證著它多麼重視節目的變現。《花兒與少年》雖有話題度,但拿不出讓「xx面膜銷量上漲50%」、「xxAPP下載量增加90萬」的成績,也就失去了它在平台的地位。

從2018年我們還能看到的幾檔慢綜藝分析,這類綜藝存活的條件,無非是頭部IP,不是要拿出現實的頭部數據,就是要有成為頭部的潛力。湖南衛視留下了《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浙江衛視留下了《漂亮的房子》,江蘇衛視也保住了《三個院子》。「一線明星+收視+話題」,是放到哪裡都不會出錯的萬能法則。

文藝小清新,還是撕逼到爽

正如電影有好萊塢「爽片」,我們也許可以把那些熱愛撕逼的綜藝稱為「爽綜藝」。三季的《花兒與少年》,一直在自我調整。從結果來看,大眾的審美趣味,比起「治癒」的文藝小清新,還是更喜歡撕逼到「爽」啊。

第一季帶著滿滿的新意橫空出世,華晨宇和張翰兩位「少年」帶領五位「姐姐」,開啟一段為期十五天從義大利到西班牙的窮游。脫離經紀人、助理的明星窮游,這種形式和設置自帶熱度。小摩擦也顯得自然,並在解決隔閡之後更顯親密。第一季的《花兒與少年》,經歷了團隊磨合和試探觀眾過程。

這種風格之下的明星關係,也延續到了節目之外。線下聚會不斷之餘,《花少2》播出後許晴陷入輿論漩渦,張凱麗、張翰、華晨宇都不避嫌,發博力挺。

第二季則暗潮洶湧,編導「機智」的把第一季中激發熱度的摩擦元素放大,小清新的慢綜藝成了看撕逼的「爽綜藝」。在英國、土耳其、阿聯酋的旅行中,不僅旅行地本身更有看點,明星關係也更加「精彩紛呈」。「公主病」許晴,「任性」鄭爽,「定時炸彈」寧靜,三人的真性情和強互動,長期霸佔熱搜。

撕逼恆久遠,一撕永流傳。《花兒與少年》第三季即便開播成績不佳,還靠著「第二季未播片段」上了一次熱搜。片段中女星們的心理戰和演技比拼,倒是真印證了寧靜的爆料:「集體生活就是拼演技。」

第三季因導演出走,前兩季的總編劇、芒果台文案大神吳夢知接棒,捨棄了肯德基豪華撕逼套餐,去掉了前兩季的老藝人,全部啟用鮮肉小花,主打冒險。文案風格倒是很唯美文藝,但來看撕逼的觀眾卻散了。

儘管亞馬遜熱帶雨林釣食人魚,陳柏霖單獨橫穿納米比亞等設置頗為熱血,但沒有了互扯頭花的宮心計,節目立刻不「爽」了。雖然收穫了一些表揚,可熱度下跌、收視不行是實實在在的。撕逼嫌煩,不撕嫌無聊,觀眾永遠是對的。

《花兒與少年》三季的豆瓣評分都在7分以上,第三季的評分甚至是最高的。但諷刺的是,第三季收視跌穿地心,第四期0.36%的數據排在同時段第20名。豆瓣用戶喜聞樂見的文藝風格,再次和市場選擇背道而馳。

第一季收視一直排名同時段第一,最差一期的收視率都比第三季高;第二季雖然有所回落,但最低也能保持在0.8%。

公允的說,《花兒與少年》第一季在衝突與和諧之間,是找到了一個平衡區的;但第二季「貪心」的放大了第一季中的衝突熱點,反而讓觀眾覺得撕逼太頻繁,明星太戲精,失去了慢綜藝應有的輕鬆治癒;到了第三季,又矯枉過正,徹底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好無聊,那算是徹底的涼涼了。

勿念舊青春,仿韓新階段

《花兒與少年》的停播,也意味著國產綜藝對韓綜的模仿進入了新階段。事實上,近年國內明星旅行真人秀,大量模式都來源於那位著名韓國PD羅英錫。他的「花樣系列」,已經以《花樣姐姐》、《花樣爺爺》、《旅途的花樣》等變體落地中國。甚至可以說,整個國產慢綜藝,都在從他身上吸取營養。

而現在,這種模仿似乎要從「羅英錫時代」進入「Mnet時代」。《中國有嘻哈》原版《show me the money》,《偶像練習生》原版《produce101》,都是Mnet電視台製作的節目,這就很值得注意。

羅英錫主導的綜藝風格,充滿他個人的綜藝美學,小而美,慢而引人深思。而Mnet電視台則更加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大投入、偶像選秀、煽動性、流量級。後者顯然更符合當下中國娛樂市場的需求。

在《花兒與少年》因沒收視被拋棄的時候,《明日之子2》被證實總冠名超過2億,預計招商超7億,IP整體變現預計超10億,創下了網綜總冠名費用的最高紀錄。

2018年的國產綜藝思路,以音樂、選秀為主,創新形式為輔。前者有保底的受眾和流量,後者在《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的示範效應之下,有口碑、潛力和對行業的正面意義。

「音樂+」依舊是音樂類綜藝的主打概念,湖南衛視《歌手2》之外,還推出音樂推理節目《是誰在唱歌》,以及全新的音樂綜藝《音樂老友記》。江蘇衛視2018年周末晚間共11檔節目,音樂類節目就佔了4席。

《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避開rap繼續蹭嘻哈熱點,機器人格鬥類綜藝異軍突起,愛奇藝有《機器人爭霸》,優酷有《這!就是鐵甲》,浙江衛視有《鐵甲雄心》。

在「超級網綜」、「網綜大片」等概念風靡之時,留給慢綜藝的空間不多了。《花兒與少年》代表著國產綜藝的「青春」,青春總是笨拙與模仿的。勿念,然後去創造。即便有一個小地方是新的,就是好事,才有吸引觀眾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高曉松治好了我多年的老失眠
奧斯卡,徹底變成了「美國人的奧斯卡」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