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錢沒人沒武器: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為何淪為「紙老虎」?

沒錢沒人沒武器: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為何淪為「紙老虎」?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日本一直將蘇聯當作強大的假想敵,在南方戰線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北方蘇聯的動向成為其關注的焦點。1945年4月6日,蘇聯通告日本廢除《日蘇中立條約》。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接踵而來的噩耗,使日本政府意識到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勢在必行。日本根據蘇聯將其歐洲兵力經西伯利亞鐵路東運的跡象判斷,蘇聯至遲將在當年夏秋之交發動作戰。於是關東軍在中蘇邊界加強警戒,不分晝夜地窺視蘇軍的動向,加緊對蘇作戰的準備。

關東軍

關東軍對蘇作戰計劃主要內容是:「利用地形和設施,儘力將入侵之敵消滅於國境地帶(指從北朝鮮東部山脈—牡丹江西側山脈—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齊齊哈爾,四平鐵路線外側的廣闊地帶);然後利用滿洲、朝鮮的廣闊地區和地形,擊退、阻止或妨礙敵軍的入侵,作持久打算。至不得已時,也應牢固地確保自南滿至北朝鮮的山嶽地帶,抗戰到底,以利於全面戰爭的指導。」

九一八事變時期的關東軍

據此計劃,關東軍轉變原來的兵力部署,決定首先將作戰的智囊機構轉移到後方地區,從正東面著手進行。5月中旬將第3方面軍司令部從齊齊哈爾移到奉天(瀋陽),將關東防衛軍司令部從奉天移到遼源(鄭家屯),將第4軍司令部從孫吳移到齊齊哈爾,並將第125師團從黑河附近移至通化附近。為保守機密,關東軍決定總司令部仍駐在新京(長春),準備在開戰之後,根據戰況再向後方轉移,將通化作為第二道防線的中心地區,並秘密地設置戰鬥指揮所。

關東軍普通士兵

5月30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關東軍的戰鬥序列令,並命令從朝鮮、中國派遣軍等有關方面抽調兵力增援東北。關東軍打算9月下旬基本完成對蘇作戰的準備工作。然而,日軍「因部隊的調轉、改編、變動頻繁,以及物資器材不足等原因,進展非常遲緩」。至7月末,中蘇邊境的後方工事,僅僅完成了主要火力的陣地,而連接各火力點的陣地體系還沒有建成。東北內地的工事構築及以通化為中心的第二道防線地區的工事構築僅是紙上談兵,無甚進展。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卷》,2016年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戰神」薛岳也有失誤!一念之差導致40萬國軍擋不住日軍3個師團
抗戰時期中國有四億同胞,為何徵兵十萬都很難做到?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