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說漢字:鳳鳴朝陽——說「鳴」

細說漢字:鳳鳴朝陽——說「鳴」

細說漢字

(221)

鳳鳴朝陽——說「

朱英貴

「鳳鳴朝陽」這個成語源自《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這幾句詩的大意是:鳳凰鳴叫示吉祥,停在那邊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朝向東方迎朝陽。意謂鳳凰在早晨的陽光中鳴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發揮的機會。可見「鳴」就是響亮地發聲的意思,本文試來梳理一下「鳴」字的字形字義源流。

、「鳴」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鳴」(鳴)字的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小篆字形一脈相承,都是由「鳥」和「口」構成的會意字,表示鳥的叫聲。

《說文解字》:「鳴,鳥聲也。從鳥,從口。」許慎的解釋意謂:「鳴」就是鳥的叫聲。它的字形採用「鳥」和「口」會合成意,是一個會意字。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鳴,鳥聲也。引伸之凡出聲皆曰鳴。」意思是:「鳴」就是鳥的叫聲。它的引申義:凡是發出聲音都可以叫做「鳴」。

其實,許慎與段玉裁都是將「鳴」字當作名詞「鳥的叫聲」來解的,而從它的構字理據來看,則應該是一個動詞,「鳴」字當為了「鳥在鳴叫」的動詞義而造的字。下圖為甲骨文中的各種「鳴」字字形:

二、「鳴」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鳴」字的構字理據是用「鳥」和「口」會意,其造字本義為鳥在鳴叫。例如:「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易·中孚》)再如:「雞既鳴矣,朝既盈矣。」(《詩經·齊風·雞鳴》)又如:「鳳凰鳴矣,於彼高岡。」(《詩?大雅?卷阿》)

「鳴」字由鳥的叫聲可以擴大引申為表示鳥獸昆蟲鳴叫。例如:「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鳴。」(《楚辭?九歌·山鬼》)再如:「寒蟬暫寂寞,蟋蟀鳴自恣。」(唐·韓愈《秋懷》詩之二)又如:「一聲蟬叫,幾聲蛙鳴。」(孔厥《新兒女英雄續傳》第四章)又如:「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唐?柳宗元《三戒》)

「鳴」字再進一步擴大引申則可以泛指物體發出聲響。例如:「君子若鍾,擊之則鳴,弗擊不鳴。」(《墨子?非儒下》)再如:「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又如:「百里雞犬靜,千廬機杼鳴。」(唐·李白《贈範金鄉》詩之二)又如:「今以鍾罄置水中,雖大風大浪不能鳴也。」(宋?蘇軾《石鐘山記》)

在此基礎上,「鳴」字便有了「使物發聲」的意思。例如:「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孟子?離婁上》)再如:「俗侶唱《桃葉》,隱士鳴桂琴。」(唐·孟郊《答晝上人止讒作》)

「鳴」字又可引申出「震驚,驚動」的意思。例如:「雍門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鳴吾君也。』」(漢·劉向《說苑?立節》)再如:「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唐·王維《老將行》)

「鳴」字還可引申出「呼喚,呼籲」的意思。例如:「飲則相攜,食則鳴群。」(《列子?黃帝》)再如:「鳴儔嘯匹旅,列坐竟長筵。」(三國·魏·曹植《名都篇》)又如:「吾於是鳴於我同胞前曰:『革命之教育。』」(清·鄒容《革命軍》第三章)

「鳴」字還有「言說,稱說」的意思。例如:「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成玄英疏:「鳴,言說也。」再如:「獨鳴道德驚此民,民之聞者源源來。」(宋·王安石《寄贈胡先生》詩)又如:「實與在廷諸臣雝雝喈喈,同鳴國家之盛。」(清·戴名世《〈傅天集〉序》)

在此基礎上,「鳴」字便有了「發表,抒發」的意思。例如:「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再如:「萬恨千情,各自無聊各自鳴。」(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詞)又如:「展卷托長言,用以鳴相思。」(清·金朝覲《題程小泉先生畫冊》詩)

「鳴」字有可引申出「著稱,聞名」的意思。例如:「朝影入平川,川長復垂柳。明年有一擲兮,君不先鳴誰先鳴!」(唐·高適《雙六頭賦送李參軍》詩)孫欽善校註:「鳴,聲名著聞。」再如:「廬陵劉改之過以詩鳴江西。」(宋·岳珂《桯史?劉改之詩詞》)又如:「漁洋先生以詩鳴海內,而風骨亦自不可及。」(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

根據上面對「」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後演變關係):

三、含有「鳴」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在含有「鳴」字的相關成語中,「鳴」字主要保留有四種含義:或者表示禽鳥在鳴叫,或者表示其他動物在鳴叫,或者表示物體發出聲響,或者表示人的言說發聲。現分別舉例如下:

其一,「鳴」字表示禽鳥在鳴叫的,例如:

鳳鳴朝陽——朝陽:早晨的太陽。鳳凰在早晨的陽光中鳴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發揮的機會。源自《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朝陽鳴鳳——比喻品德出眾、正直敢諫之人。源自《詩·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鶴鳴九皋——九皋:深澤。鳴於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源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鶴鳴之士——指有才德聲望的隱士。源自《周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鴻雁哀鳴——哀:悲哀。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生活凄慘。源自《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雞鳴而起——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語見《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狗盜——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源自《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雞鳴狗吠——雞啼狗叫彼此都聽得到。比喻聚居在一處的人口稠密。語見《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

雞鳴戒旦——怕失曉而耽誤正事,天沒亮就起身。源自《詩經·齊風·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雞鳴饁耕——比喻婦女勤儉治家。源自《詩·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又《豳風·七月》:「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龍鳴獅吼——比喻沉鬱雄壯的聲音。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王子喬墓在京茂陵,國亂時,有人盜發之,都無所見,唯有一劍,縣在空中,欲取之,劍便作龍鳴虎吼。」

龍躍鳳鳴——象龍在騰躍,鳳凰在高鳴。比喻才華出眾。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君兄弟龍躍雲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

鸞鳳和鳴——和:應和。比喻夫妻相親相愛。舊時常用於祝人新婚。源自《左傳·庄公二十二年》:「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鳴鶴之應——比喻誠篤之心相互應和。源自《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王弼註:「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孔穎達疏:「處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於外,為同類之所應焉。」

鳴野食蘋——比喻誠心待人,同甘共苦。源自《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鳴於喬木——比喻仕進達於高位。源自《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梧鳳之鳴——比喻政教和協、天下太平。源自《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梧桐盛也,鳳凰鳴也,臣竭其力,則地極其化;天下和洽,則鳳凰樂德。」

一鳴驚人——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源自《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語見《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其二,「鳴」字表示其他動物在鳴叫的,例如:

篝火狐鳴——夜裡把火放在籠里,使隱隱約約象磷火,同時又學狐叫。這是陳涉、吳廣假託狐鬼之事以發動群眾起義的故事◇用來比喻策划起義。源自《史記·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狐鳴魚書——指起事者動員群眾的措施。源自《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弄口鳴舌——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語見南朝梁·任昿《奏彈范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人頭畜鳴——鳴叫。這是罵人的話,指雖然是人,但象畜類一樣愚蠢。也比喻人的行為非常惡劣。源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胡亥)誅(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

蛙鳴蟬噪——蛙聲和蟬聲,使人聽了厭煩。比喻拙劣的議論或文章。源自宋·蘇軾《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蛙鳴青草泊,蟬噪垂楊浦。」

黿鳴鱉應——比喻互相感應,一倡一和。源自《後漢書·張衡傳》:「高祖踞洗,以對酈生,當此之會,乃黿鳴而鱉應也,故能同心戮力。」

其三,「鳴」字表示物體發出聲響的,例如:

風不鳴條——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語見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塳,風不鳴條。」又見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孤掌難鳴——一個巴掌拍不響。比喻力量孤單,難以成事。源自《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鼓角齊鳴——鼓:戰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語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郺。」

擊鼓鳴金——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髮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語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羊放馬。」

戛玉鳴金——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源自唐·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雲不遏入青冥。」

金鼓齊鳴——金鼓:指金鉦和戰鼓。金鉦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源自《呂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鳴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源自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鳴金收兵——用敲鑼等發出信號撤兵回營。比喻戰鬥暫時結束。源自《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鳴鑼喝道——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為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源自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時而作一得意想,便彷彿坐在四人大轎里,鳴鑼開道的去接印一般。」

鳴鑼開道——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為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語見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時而作一得意想,便彷彿坐在四人大轎里,鳴鑼開道的去接印一般。」

鳴琴而治——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源自《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鳴鐘列鼎——鍾,打擊樂器,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著樂器,眼前列著鼎器,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源自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鏘金鳴玉——金玉相撞而發聲。比喻音節響亮,詩句優美。

山鳴谷應——形容迴音響亮,也比喻此鳴彼應,互相配合。源自宋·蘇軾《後赤壁賦》:「戛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雲湧,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瓦釜雷鳴——瓦釜:沙鍋,比喻庸才。聲音低沉的沙鍋發出雷鳴般的響聲。比喻無德無才的人佔據高位,威風一時。語見《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鐘鳴鼎食——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源自《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里擊鐘。」語見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鐘鳴鼎重——謂官高位重。語見明·唐順之《章孺人傳》:「徒苟且富貴,即鐘鳴鼎重,亦何足道。」

鐘鳴漏盡——漏:滴漏,古代計時器。晨鐘已經敲呼,漏壺的水也將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語見漢·崔寔《政論》:「鐘鳴漏盡,洛陽城中,不得有行者。」又見《三國志·魏書·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其四,「鳴」字表示人的言說發聲的,例如:

百家爭鳴——百家:各種觀點的人或各種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也指不同意見的爭論。源自《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說,以此弛說,取捨諸候。」

不平則鳴——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源自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自鳴得意——鳴:表示,以為。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語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姊妹相逢無他語,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的精彩文章:

細說漢字:只雞樽酒——說「只」

TAG: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