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老師講述:學佛最難、最重要的一項

南懷瑾老師講述:學佛最難、最重要的一項


南 師 國 學 堂

品讀國學經典,從這裡開始

 


 

南師說: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重點是三個,就是見地、修證與行願。……


 


我們的綱要已提出來了,就是——見、修、行,三位一體。我們可以拿這三個綱要讀一切佛經。功夫作不上路,是見地不對;見地不對,理不對,行願沒有到,功德沒有圓滿。換句話說,見地為什麼不到呢?是修證沒有到,行願沒有圓滿。行願為什麼沒有到?功德也沒有圓滿呢?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三位一體,不可分的。……







我們學佛最難的一項,就是慈悲心很難生起,也就是說真正發起行願心很難。

我們口口聲聲要想幫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裡雖這麼講,實際上,很難辦到。所以我們修行,單說一個功德心,在行願上根本就很難建立,也可以說,根本沒有建立過。行門很難講,歷代祖師都只講見地,行門不敢多談,真正談了行門,徒弟都跑光了,因為要求太嚴了。但教不嚴,師之過,寧可要求嚴格,門前草長三尺,豈止三尺,十丈都無所謂,沒有人都可以,一個人在裡頭蠻舒服的。老實說,行門很難,太難了。……

 


「佛法在世間」是見地,也是行願。

因為世間是五濁惡世,所以需要布施,需要守戒;因為世間是很痛苦,很壞的,所以在這裡自度、度人,才能圓滿功德。這是以第二義來講的,在形而上道而言,並沒有什麼世間與不世間的分別。


 


六祖壇經中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開世間,無法求得覺悟;若沒有痛苦,則不知快樂的舒服;若沒有煩惱,亦不知清凈的安詳。所以煩惱即是菩提,也可以從這個層面來發揮。離世覓菩提,真跳出世界、三界外,本身就是佛了,已經在菩提中,不須再求菩提,沒有成兩個佛的道理。所以大乘佛法說佛法在世間,是指「行門」而言。


 


打坐修道不過是行門的萬分之一而已,其他做人做事,通通是佛法的行門,所以講佛法不離世間,就是這個道理。千萬不要以為佛法不離世間,你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就想,一切功名富貴,酒色財氣樣樣都要,如這樣想,那就錯了。

……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

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

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

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智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

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

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

 


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

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

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

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裡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

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其實並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今天結論重點就在這裡。這次的課程以見地、修證、行願為三大綱要。

最後強調一句——行願最重要。

行到了,見地才會圓滿,修證功夫才會證果。古人證果的多,就是在行願。


 


——南懷瑾先生《如何修證佛法》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同修|公眾號平台已開通留言功能,


歡迎同修師兄

在文章底部

留言評論,也讓我們做的更好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南師國學堂 

更多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1.28南師語錄】:嚴以責己,寬以待人
王陽明心學4大驚人智慧:「百病不侵,逆轉命運」

TAG:南師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