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憑介紹信住旅館算什麼?憑介紹信燙髮了解一下

憑介紹信住旅館算什麼?憑介紹信燙髮了解一下

原標題:憑介紹信住旅館算什麼?憑介紹信燙髮了解一下



周六專欄|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作者|宋燕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這張看起來很cyber punk的照片,是1982年1月,上海最大的理髮店——南京理髮店顧客排隊燙髮的場景。這張照片流傳得很廣,但攝影師是誰我沒有查到。


最近有篇講80年代出差住旅館,需要開介紹信的文章在網上流行,很多人看了都嘖嘖稱奇。其實何止住旅館要開介紹信,很長一段時間裡,燙髮都要開介紹信的,而且只有文藝工作者和出國人員,憑正規單位的介紹信,理髮店才敢給燙髮,普通人就算找地方開一張,都沒人敢接。

經歷過革命年代的中國,曾經把燙髮、穿短裙等女性化特徵較強的行為都視為「資產階級思想」,這種認知經過反右鬥爭、大躍進等強化後,更加深入人心,在1966年夏季開始的「*」風暴中,梳長辮子的人必須將辮子剪短,不許超過肩膀;燙髮被視為「資產階級」的髮式而銷聲匿跡;短剪髮流行,成為革命者的標誌。


1966年8月的一天,一群「紅衛兵」闖進了北京著名的理髮廳「四聯」,用大字報將鏡子全部給糊上,然後勒令「四聯」不許燙髮。不僅不許燙髮,連捲髮、包頭都不成,甚至要求頭髮不許過肩。從這天起,「四聯」女部的生意就沒了,女部的師傅們只好轉到男部去理髮,「四聯理髮館」的名字也變成了符合當時時代特色的「新風理髮館」。


直到1976年「文革」結束,觀念才慢慢開始鬆動,這年年底,「四聯」開始偷偷重啟燙髮,但只面向有形象需求的出國人員和文藝工作者,且要求單位開具介紹信。


據四聯美髮廳的吳永亮師傅說,他當時接待的第一個拿著介紹信來燙髮的是電影演員田華,她要去日本出訪,結果一張開給田華的介紹信,她帶來了四個人。老顧客王綠紋回憶,當時,有燙髮業務的全北京僅「四聯」一家,自己代表單位在全市匯演中表演獨唱,拿到了一紙介紹信,內容是:「今有我宣傳隊同志,因演出任務到貴店燙髮,請予辦理,此致敬禮。」


有個名為「張抗美」的人曾撰文回憶他在1977年在上海「新新理髮廳」(如今已不存在)剪頭時目睹的一件事:

一位約20歲、說著一口流利上海話的女青年與她的母親也來到店內。女青年坐下後張口就要求理髮員給她燙髮,然而接待她的那位理髮員回答她說「不可以燙髮」。女青年有些不高興了:「我聽說你們這個理髮店是可以燙髮的,而且我的一位同學就在這裡燙髮的,那你為什麼不給我燙?」理髮員一聽話中有話,就連忙把該理髮店的負責人請來過來。


負責人很快就到了,是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負責人和氣地向女青年詢問道:「是你想燙髮的嗎?」女青年點了點頭。負責人接著問道:「那你有沒有(燙髮的)介紹信呀?」女青年一邊回答說「有」,一邊立刻從隨身攜帶的、當時最流行的軍用書包中拿出了一張介紹信遞了過去。負責人看了看後說道:「你這張介紹信只是介紹你來上海出差的證明,並沒有說你可以燙髮,而且此信的『級別』也不夠,所以我店不能給你燙髮。」見到負責人不同意給自己燙髮,女青年有些著急了,她連忙對負責人解釋道:「我是3年前從上海『下放』到江蘇某農場的,過段時間我將代表農場去參加省里的一個文藝會演。如果我能獲獎的話,就有可能調到省城的某劇團去。因此,我很想燙燙頭髮打扮得好看些。」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歡迎轉發朋友圈)


女青年的母親也一邊幫腔:「阿拉(我)年輕的時候是經常到這裡來燙髮的,而且為了阿拉女兒的前途,還是請師傅幫幫忙,給我的女兒燙髮吧。」然而,無論這位姑娘和她的母親再說什麼,那位負責人就是不同意,女青年和她的母親只好怏怏的離開了。  我看到這一幕後感到很好奇,於是就隨口向正在給我理髮的理髮員問道:「師傅,現在允許燙髮了嗎?」那位30多歲的男理髮員一邊很認真地給我理著發,一邊小心翼翼地回答說:「現在還沒有公開允許燙髮,但有所鬆動。因為根據上級領導的有關安排,我店可以為少數因外事演出需要的演員或者是特殊需要的人燙髮,但一定要憑縣級以上的介紹信,否則是不與燙髮的。就拿這位姑娘來說,她又沒有正規的介紹信,那誰敢同意給她燙髮;萬一傳了出去,那我們店的頭頭就要倒霉了!」我這才恍然大悟。


這位理髮員的擔心並不多餘,據老一輩人回憶,在當時,就有私下為人燙頭的理髮師,被上級知道後給了警告處分。


不過,人們愛美的心是擋不住的,被壓抑了許久之後更容易爆發。進入80年代,改革的空氣越來越濃,要求鬆綁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1984年6月13日北京日報頭版刊發評論《談「鬆綁」》:「到幾個商業、服務業的基層企業走了走,更加痛切地感到,大大小小繩索,把下邊捆得緊緊的。不鬆綁,經濟確實難以搞活。全市聞名的四聯理髮館,對目前女同誌喜愛的幾種費工很多的髮式,本來是會做的,只因為物價管理部門規定,燙髮必須按一個標準收費,他們怕影響經濟效益,不得不假稱不會做,即使顧客願意多付錢,他們也不敢收。」文章指出要給基層企業以更大的自主權。此外,該報還轉載評論員文章《污染須清除 生活要美化》:女青年愛好燙髮,年輕人喜歡服裝款式新穎,節假日跳跳健康的集體舞,同所謂精神污染完全是兩回事。青年總是嚮往美的。這種願望本身是正當的、積極的。在可能的條件下,穿得漂亮一點、吃得豐富一點,不應受到非議。

討論歸討論,管制歸管制,當人民群眾決定干一件事的時候,無論什麼都是擋不住的。正規理髮店不給燙髮,就找民間師傅燙,或自己燙,有種叫「火鉗子」的東西了解一下:




慢慢地,燙髮再也管不住了,終於進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並逐漸發展出更多更新的技術和潮流。


1978年北京最著名的四聯美髮廳門口的燙髮樣式,攝影 李曉斌



1979年,內蒙燙髮也放開了,幾個姐妹一起去美髮廳燙了發,然後進照相館拍下了這張照片


上一期:老照片背後的故事:建國以來第一個被報紙點名批評的部級高官


*備註:《老照片背後的故事》和《翻新怪談》都是周六更新,由於是一個作者,所以不同時更新,最近周六宋燕老師專欄都是更新《老照片》系列,謝謝轉發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唐朝牛人劉叉
我們為什麼必須過婦女節?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