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當時覺得沒什麼,回頭卻發現,自己曾經的一些決定影響太大

當時覺得沒什麼,回頭卻發現,自己曾經的一些決定影響太大






題圖: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你在職業生涯中做過哪些決定,當時覺得沒什麼,回頭看卻發現影響深遠?




知友:一苒

(1000+ 贊同,汽車話題優秀回答者)




一 失而復得的實習機會




畢業前一年,大眾(中國)總部來同濟汽車學院招募實習生,獲得 Offer 的人,可以在畢業前的最後那個夏天在北京三里屯度過三個月的時間。




當年的德國大眾,是中國神車;外資企業在國內依然有美妙的光環效應。那裡是每個汽車學員學生都想去的地方。




大部分同學都遞交了簡歷,等待著競爭激烈的選拔。




我也期待這個選拔,但我連簡歷關沒有通過。在選拔開始前就被淘汰了。




作為一路靠個人單打獨鬥,在應試教育體系中遊刃有餘的我,從小不愛求人。



但我那次不得不求助同年級的某位學生會幹部——他恰好可以幫這個小忙。




無論他是跟誰打了招呼,或者是簡單的把我的簡歷重新塞到了那個正確的箱子裡面,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第二天我可以參加面試了。




後來變得順利起來。



我通過兩輪面試,拿到了 Offer,去遙遠的北京待了三個月。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全職工作。




分配在大眾中國進口車財務部門,作為一名實習生,你沒有什麼選擇權。




但實際上,這個分配對我幫助極大。




在我入職對大概第三天,一位經驗豐富的女同事突然離職,她的工作被在幾天內移交給我,負責整個公司的預算控制和一些其它的數據統計 / 促銷獎金髮放等等——我當時還不會使用 Excel。




事實上,第一次我的上司,董哥,問我的時候,我大方的說我會使用,不就是 1+2=3 嗎?輸入幾個數字,單元格里做計算,非常簡單。




董哥掏出了自己的電腦,展現了他當時處理的數據量和漂亮、精準、複雜的公式和圖表。在這種殺人不見血的無情鄙視之下,對電腦知識極為匱乏,僅限於打打遊戲的我,開始奮起學習 Excel 技術,鑽研財務業務。



每天在公司幾乎都要工作到 9 點或者 10 點,大多數實習生大概 6 點就下班了。




更糟糕的是,需要餓著肚子——因為三里屯的餐廳超越了一名大學生的費用承受能力。




我提醒自己每天中午在食堂儘可能多吃,然後在晚上搭地鐵回家的路上,買一份快餐填飽肚子。



三個月之內,我成為了部門裡,也許 Excel 水平最好的之一。我編了一堆愚蠢的複雜的不美觀的公式,但總之能把前任每個月花費 3 天做的事情,在五分鐘之內搞定。




大眾中國、董哥,還有當時的王姓總監,都對我幫助很大。人們說第一次總是令人難忘,實際上確實如此。




當然,這源於自己最開始,經過百般糾結,丟下「讀書人的清高」,請學員里的幹部同學幫忙「走了個後門」。




二 畢業時,從多個畢業 Offer 中做出痛苦選擇




畢業那年,我最想青睞的地方是上海大眾,但是我的戶口不是上海,所以我在某次面試成功並獲得高分以後,還是被「優化」了。(上海的國企有優先考慮本地戶籍就業的政治訴求,這個也可以理解。具體的故事這裡不分享了。保證屬實。)




作為一名同濟學生,我學過兩年德語,有一些德國情節,還在大眾中國總部實習過,錯過了上海大眾的機會,讓我有些沮喪。




後來,我先後拿到了上海通用、福特中國、東風日產的 Offer。




我面臨一個選擇。




選錢最多的、行業名氣和地位最高的?




選最洋氣的、充滿美式公司文化、在陸家嘴黃金地帶辦公的?




還是選一家坐落在陌生廣州的郊區、薪水最低的公司呢?




我從沒去過一次廣州,但我還是選擇了東風日產,作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各種各樣的因素我都綜合考慮,非常糾結。但真正促使我下定決心的因素是:




製造工程師這種事情根本不是我願意去做的事情。




在同濟車輛工程學習了五年以後,沒有掛在學校里,就謝老師的不殺之恩了——面試我的兩位大哥,江湖風範十足,隨時要掏出煙抽兩口,問的問題基本都是家長里短——我估計去工廠里做他們的跟班小弟,不會太有人生樂趣。




去福特可以做進口車項目的銷售助理,面試我的那位經理,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現在應該是林肯品牌在國內的最高職位。




我特別欣賞福特這家純外資面試中展現的一切,從人到流程到內容,都合理高效,尊重彼此的同時能夠有效的考察面試人。當時福特計劃重啟中斷了多年的進口車業務,計劃通過合資夥伴的渠道售賣。我真的對這份工作很動心。




但東風日產給予我的工作是產品規劃:這份工作需要我綜合掌握行業的宏觀情況,企業的內部資源,基於市場和內部能力,以及未來趨勢,規劃自己的產品布局。




我不是說這份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實際上並不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家中國內地的合資車企或者任何一家車企里,產品規劃的地位和存在感比市場部或者銷售部高,那就是最大的謊言:)




但這份工作是我當時非常喜歡,而且覺得合適我的個人特質:我愛看書、愛分析、愛跟人討論問題、喜歡觀察社會、做綜合性的思考。我不知道如果我不適合這種工作,還有誰適合這種工作。




我當時還年少無知,不了解汽車這個行業:但我隱約覺得,我的 Offer 選擇,不能看錢的多少,不能看公司的名氣,不能看企業的風格,我應該關注的是本質。本質的東西是,我是否有足夠的天賦和意願,來做這件事,並且努力把它做到別絕大多數人都好一點。




三 在你想要放棄的時候,堅持一下




當我跳槽到上海通用凱迪拉克品牌的時候,我的工作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產品經理變成了營銷經理,而且主要負責渠道營銷。




老實說,我當時根本不懂什麼是營銷——別光笑話我,知乎上大多數從事技術工作、或者技術背景的學生,你們對營銷也是一無所知。




我說的不懂,不僅僅是看不懂 ATL、BTL、Campaign 這些術語,不僅僅是搞不清楚公關傳播和廣告投放的本質區別,實際上,也包括對甲方、代理公司、銷售管理體系和經銷商渠道各自的角色、職能的一無所知。




很多掌握了計算機技術或者任何技術的專業人士,經常誤以為營銷沒有技術含量,非常簡單。




事實恰好相反——你覺得最不技術的東西,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東西。舉個例子:宗教、哲學,都是如此。




營銷跟宗教和哲學實際上有共通之處,難以統計、難以量化、難以制訂清晰的邏輯、難以總結明確的得失、難以做出慎重的決策。而市場環境又瞬息萬變,你得到的信息往往嚴重滯後、不準確、不完整。




營銷是一門讓最嚴謹的理科生感覺到頭大的學問——因為他們從小習慣了在確定的條件下,思考特定的問題,解決難題——但營銷有點像是在黑暗森林是舉著幾根蠟燭,叫囂著要砍死對手——其實你連對手在哪裡,你要去哪裡都搞不清楚。




還有一點很麻煩,就是人際關係的處理和維護。




在產品規劃或者戰略研究或者研發這種部門,人際關係其實跟大學的實驗室里差不了多少。




當然也會有政治和江湖,但其實已經很單純了。




在營銷體系里,在 B2B 的企業間溝通環境下,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很多時候你不得不看著 A,想著 B,說著 C,指著 D。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個遊戲規則,我懂。




但我玩不來,笨拙不堪。




我非常不適應這次跳槽。




在工作的第一年,有領導直接明示我辭職可能是一個更妥當的結果。




從小到大,無論是學業生涯還是職業生涯,從來沒有陷入到這樣的不利境地:經常被公開批評,辦事總是不利,工作毫無思緒,居然被人勸退。




失眠是當時的家常便飯。差點就準備去找工作,換一家企業繼續。




但內心的驕傲感把我拉住了——我可以退出一家公司,但不是從後門,我想要把事情做好了,再從容離開。




後來我在這家公司多堅持了 2 年。




這兩年我改善了與領導和同事的關係,先後負責華北和華南市場,出差訪問過至少 20 個全國各地不同城市的至少 30 家汽車經銷商。




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是跟當地的經銷商經理人、主管、員工、甚至消費者,找機會進行各種各樣的交談,觀察在這個終端市場里的微觀百態,以及汽車品牌的產品和營銷,在終端的種種體現:Good or Bad。




我把這段經歷看做難得的學習機會,絕大多數汽車公司產品經理、戰略評論員、市場調研工專家,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只能在寫字桌里藉助情報和信息開展工作。




在我看來,這有些紙上談兵,實際上有不小的局限性。




隨著信心的增強,我開始大膽嘗試。舉一個小例子:




內地某省省會音樂廳的一次區域新車發布會,現場有接近 2000 名觀眾,活動目的是推廣我們的重磅新車。




因為覺得總部預留的演講詞空洞而又無趣,而我當天早起洗澡時恰好靈感大發,於是我用手機寫了一段發布會產品介紹的文案(得益於以前我做過產品經理,業餘喜歡寫作,這不是很難的事情),心裡默默背誦了 20 遍直到倒背如流。




在發布會中,我代替了聘請的當地專業電台主持人,上台介紹產品。




最後的效果非常好。




但事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冒險:如果搞砸了,責任都是我的,罪名可以是不守規矩、漠視品牌同事的勞動成果等等。即使效果好,也不會有任何人讚揚。




「正確」的做法是,讓主持人按部就班的背誦稿件,播放冗長的官方產品 PPT,不管現場的消費者是否喜歡。




四 在你又一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帶著非常感恩的心情離開上海通用後,我和幾個夥伴一起,加入了國內一家電商導購平台。負責組建汽車事業部,拓展汽車業務。




這家公司在國內的電商導購領域是一隻常青樹。由於他們正在衝擊 IPO 的緘默期,我不會多說。




說點跟公司大局沒關係的:




剛加入公司的時候,我和一起加入的夥伴發現,我們預先準備了三個月的所有規劃方案,全部都是錯的。




我們從所謂的「世界 500 強」公司得意洋洋而來,卻立刻陷入了水土不服。




想像和現實的差距是巨大的。業績慘淡,頻道流量很差,產品開發進度緩慢。時刻感覺公司管理層和其它部門的同事在看著我們拙劣的表演。




三個月左右,最初的團隊核心成員就開始陸續退出,另謀高就。




當時我也想走,還去了一家汽車公司面試,相聊甚歡。




不過我又考慮了一下,還是那句話:我可以退出一家公司,但不是從後門,我想要把事情做好了,再從容離開。




後來,我接管了整個團隊,跟管理層充分溝通,新招了一些年輕人,穩定了團隊里剩下的成員。我們一起努力。運氣很好,頻道的業務有了很明顯的改善,並且走向了穩定發展。




五 如果一個一面之緣的網友,約你寫一本書




兩年前的時候,電子工業出版社的一位老師,通過知乎聯繫我,邀請我寫一本關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科普書。




第一次受邀,再加上每個讀書人心裡總有一些這方面的情愫,我非常高興,幾乎要立刻答應。




但考慮再三之後,我拒絕了。原因是:





寫書太累




寫書和在社區里輸出內容相比,要費力 10 倍。




我一小時就能寫一個 2500 字知乎回答,我認為這是在跟社區里的朋友分享觀點。但寫書的話,你必須更加嚴肅認真,字斟句酌。





寫書時間太長




一本 10 萬字以上的書,至少要花費半年以上的時間。分散的精力太多。





寫書極為不賺錢




這是中國的現狀。簡單的說,寫一本非暢銷書,費九牛二虎之力,版稅收入不到自己半個月工資。隨便做點什麼,比如去麥當勞打工,時薪恐怕也超過寫書。




當然了,如果能寫很紅的網路小說,那另當別論。




去年,因為在知乎上寫作和特斯拉汽車相關的內容,結識了劍橋大學法國文學畢業、會說四國語言的、如今在新華(香港)集團擔任創新領域投資總監的

@Emma




她是特斯拉車主、Elon Musk 的長期觀察者。她曾經在特斯拉皮卡的發布會上,坐在現場第一排的正中間。發布會結束後,Elon 特地走過來跟她握了手——可能因為她是第一排唯一的女生,還是亞洲面孔。




在我們僅僅有過一面之緣後,她有一天突然打電話給我:她說想和我一起聯名寫一本書,這本書會和 Elon Musk 有關,和 Tesla 以及 SpaceX 等 Elon 的事業都有關。




因為這個時候我腦子裡早就考慮過了寫書的麻煩、辛苦和吃力不討好,所以我不太有意願。




我想了很多消極的因素,比如辛苦和時間成本,即使是事物的積極因素——我對特斯拉充滿熱情,也很欣賞 Elon 這位狂野天才創業家,我會把它轉化為消極的因素來考慮:正因為我很尊重 Elon、特斯拉等等,所以我們如果要寫書,這本書就必須格外認真、格外嚴肅、格外用心。這意味著時間和精力成本的翻倍增加。




我心想:還是算了吧。




再說,我跟 Emma 可不熟,我們只是吃過一次飯而已。




我常住上海,她則是在南方或者國外,我們能遠程合作,做好這樣一件事嗎?




再說了,我們能寫好這個重要的主題嗎?需要搜集多少資料,做多少採訪呢?




還有,我有自己的全職工作、還要每年在知乎寫超過 50 萬字,上哪找時間呢?




跟 Elon Musk 相關的書籍,已經有好幾本了,還有一本是被 Elon 授權過的,我們能超過他們嗎?




... ...




內心想了無數不寫的理由。




但最後我跟 @Emma 說:寫!




我覺得:你不應該拒絕另一個人如此真誠、熱情而且充滿想像力的邀請。這件事情本質上是一個好事。我應該去勇敢承受壓力和麻煩,不拒絕這個挑戰。




現在不是退縮的時候。




即使最終這本書沒有寫好,或者沒有寫成,至少你曾經勇敢的開始了。




我們生命中各種的奇蹟、喜悅、夢想、美好,很多時候,最初都來自於你在彷徨、猶豫、懷疑、懼怕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定向前。




就像前東家,凱迪拉克品牌的最新 Slogan: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最後跟大家通報一下這本關於 Elon Musk 書的進展: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它本來應該在 2017 年底出版。




但一如每一件重要的大事,進展相當不順利,我們遭遇了各種困難,包括 Emma 和我,都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職業生涯的重大變動。




書畢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要兼顧考慮各個方面。




大多數時候,是我在厚顏無恥的拖延著進度,Emma 會一直提醒我繼續向前。




Emma 的家人和我的家人,在這件事情上,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這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放棄的重要原因。




希望它能夠在今年,儘早跟我們自己見面——我相信,見自己,比見世界更加重要。




本質上,我們總是在和自己一起相處、一起撕咬、一起和解。




我祈禱這本書會有不錯的封面設計,也祈禱你們中有一些人會喜歡它。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知乎熱門文章


你堅持過哪些細小的好習慣?


經常熬夜的人身體到底損失了什麼?


該不該和資助我留學的人發生性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事 | 就奢侈這一回
為什麼社會上會有「歧視」?經濟學是這麼解釋的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