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亡國不亡國,你說了不算

亡國不亡國,你說了不算

文|滄浪釣徒

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年的三月十九日,大順農民軍統帥李自成率領百萬義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宣告覆亡。

就在這一年,我們見證了歷史的波詭雲譎,風雲變幻。就在這一年年,中華大地上並立著三個彼此敵對的政權,開始了一段逐鹿中原的血與火的鬥爭。

熟悉明史的人,可能都曾聽過崇禎的一些名言:「朕非亡國之君,大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事實果真如此嗎?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雖自幼生長於皇宮帝王之家,卻沒有享受過太多的歡愉。

三歲喪母,九歲喪父,打小只是一個有著皇室身份的高級孤兒而已。皇帝哥哥也只顧著自己痴迷的木匠活計,也沒有給過他一絲親情的溫暖。

童年雙親的缺失,深處宮廷的層層監視之下,導致他身邊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家人。崇禎童年經歷的孤獨、被監視、遺棄、挫敗都為了埋下了日後致命的性格缺陷。縱然宵衣旰食,有雄才偉略,也掩飾不了他內心的猜疑、偏激、自卑要強與剛愎固執的性格。

哥哥天啟皇帝,把大明王朝交給魏閹打理,瞎折騰了七年,一病嗚呼死了,卻沒留有一根苗兒,皇帝寶座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這唯一的親弟弟的屁股上。

繼位後的崇禎帝,藥到病除,輕而易舉地剷除了魏忠賢這一夥閹黨毒瘤。

這位十八歲的少年天子,放鬆之間,驕傲之餘,那種志得意滿的驕縱之氣溢滿胸膛,他頓覺自己是個天縱英明的帝王,恨不得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下頃刻之間就能振興崛起。

不可否認,崇禎皇帝,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清查魏忠賢閹黨逆案,撥亂反正,營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他治理國家太過於急切。此時的大明,就好比一個奄奄一息、渾身都是病的老人,只能慢慢調養,恢復元氣,而決不能用猛葯。

歷史也證明了崇禎帝朱由檢確實是一位沉猜之君,他自毀長城,千刀萬剮了袁崇煥,在位十七年,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曾誅總督七人,殺巡撫十一人。

而他手下的十四任兵部尚書,不是自殺(張鳳翼、楊嗣昌),就是被殺(陳新甲),或遭削籍,少有善終的人。

一朝生殺大權在握,人殺的差不多,國也將不國了。

一個人一時有點兒走霉運不要緊,可悲的所有的壞運氣都砸到他的身上來,就有點子讓人招架不住了。

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短短的八個字,足以讓一個昌盛的王朝,急速的衰亡。當時的天災,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人禍更是幾朝幾代積攢的弊政,官員貪暴、老百姓無路可走,只有一條路:早反。

大量的流民暴動,就造成了烽火燎原的農民起義的內憂。這三壺已經夠崇禎皇帝喝的了,可別忘了,東北那旮沓,還有幾萬滿洲兵,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破關,劫掠中原。

崇禎深陷「剿寇」與「抗虜」的兩難。

崇禎帝是個自尊心、虛榮心極強,極好面子的人,他很想與清廷議和,攘外必先安內,誰都清楚,這樣才能騰出手來一一剪除內部「流寇」。

一日,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動請纓,與滿洲和議,但後來事情敗露,崇禎死不承認是自己要和滿洲講和,只能殺陳新甲,自然明清之間的和議便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它集中力量對付內患的惟一歷史機會。

歷史的黑色偶然性,在這一刻又露出了它猙獰的笑臉。

一面是內地百萬義軍的攻城略地,一面是滿洲夷狄鏖兵遼東。兩個拳頭都要打人,叫一個渾身是病的老人王朝大明,如何招架?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稱號,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崇禎自知來日無多,頓感末日的到來。本想著御駕親征,這時大學士、文人、山西富豪李建泰適時地站了出來,把崇禎皇帝感動了老半天。

崇禎帝選他,並不是因為他有謀略,有帥才,而是他有錢,可以拿家財犒軍。你看都到這地步了,還派這樣的貨色帶兵出征,老李還真是個慫包軟蛋,一出北京,剛到保定,一槍沒放,一看農民軍旌旗鐵甲,連綿百里,馬嘶人喊,勢大得讓李大學士拉了一褲子,馬上就作了決定——投降。

出征沒戲了,垂死掙扎之際,崇禎帝還有兩招可想,一是南遷,二是調山海關外的吳三桂遼軍入京。

崇禎的臨陣撂挑子,事後不負責任,在閣臣們的心中留下了太大的陰影面積。崇禎帝也死要面子,始終不敢自己提出來南遷,希望有個臣子能主動提出,而此時的閣臣們師心自用,他們惟恐皇帝跑了,自己要與太子留下來當炮灰,所以沒一個人正式出來明確表態。

廷臣們反而一個個率先表態願意與社稷共存亡,與崇禎死守京城。把崇禎氣得半死,還得違心地稱讚:愛卿們忠心可嘉。爭吵商議,終日不絕,結果南逃就逃不成了。

這樣一來,只有勤王,調吳三桂一路可走。但吳三桂部路遠,短時間內不能趕到,崇禎帝只得下令先調薊鎮總兵唐通和山東總兵劉澤清入援。結果唐劉二將,拒不奉詔,都與不願意跳到京城這個大熔爐、大火坑裡來。

三月十六日晚,李自成至城下後,派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帝談判。李自成提出割地西北,自立稱王,犒賞百萬白銀,便可退軍,還願意聯手抗清,條件似乎還不算太苛刻。

崇禎帝召大學士魏藻德計議,老魏膽小多年後,養成了一個「言不我出」的好習慣,深恐自己蹈陳新甲後塵,一直低頭不吭聲,把崇禎皇帝氣得呀,把他直接轟走了。

出征、南遷、勤王,議和。歷史機會的一再喪失,明朝,不能不亡!

三月十八日夜,崇禎帝與太監王承恩逃上煤山(景山),四望之下,北京城內殺聲一片,農民軍已經入城。

朕非亡國之君,大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崇禎帝嘆息良久,寫下遺言。隨後,他與王承恩相對縊死於樹間。

大明王朝,從此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樂學苑 的精彩文章:

TAG:詩詞樂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