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項羽在性格方面是怎麼樣的?

項羽在性格方面是怎麼樣的?

項羽,是一個在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剛愎自用,才會失了江山,最後落得烏江邊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賞他的豪情,寧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我難得欣賞的古人之一。喜歡他的豪氣和俠義。試問:如果,不是他對劉邦絕對的信任,又怎麼會有機會給劉邦的暗渡陳倉?當時,項羽已算是奪下秦朝的天下,當時,若是他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又怎會有後來的劉邦?項羽就是項羽,他為人爽直,暗箭傷人是他所不屑的。 人生起碼有兩種,一種是功利的人生,一種是藝術的人生。大多數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難理解藝術人生。劉邦、項羽正好是這兩種人生的代表。對項羽,我們總是從杜牡的角度去理解:「捲土重來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個女子告訴我們的藝術人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女士的後面兩句,不是為項羽婉惜,認為過了江東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樣了。她的後兩句是對前兩句的反覆,不肯過江東,才是生為人傑,死亦鬼雄呵。這樣的壯懷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項羽到最後還是沒有弄清楚他為何是這樣的結局。是「天亡「還是「人亡「?

項羽的形象可算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斷和岳飛的愚忠一樣,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欣賞標準。我覺得項羽是有英雄「氣質「的,正如人們說的,他的豪氣、俠義和坦蕩,值得人們敬佩。他也是有實力的,他對戰爭的把握,恐怕十個劉邦也敵不過。誰說項羽有勇無謀?從他"破釜沉舟「的一戰,就可以看出他的領兵才能和為將的自信。其實「破釜沉舟「是有點心理學的味道,項羽是洞察出了這一點,還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這一戰確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確立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一般來說像項羽這樣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並存的。他是「戰神「,卻不是治世的謀士。也可以說他是「君子「,在同劉邦這樣的「小人「的鬥爭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毀掉他。這樣的人,雖可獨霸一方,但是很難能成為國君。 他的死帶有明顯的悲劇色彩,一個健強人格的隕落,總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聲。他那「不肯下江東「的氣節,更奠定了一代悲劇英雄的主色調。再加上他的身邊有個至死不渝的虞姬,也為他的死添加了幾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對於項羽的死,人們多是「惋惜「,而不是「可憐「。因此他的悲劇值得思考,他的形象也更加接近英雄。 營壘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營壘內,燭火昏沉,美人哀婉。一杯濁酒,一曲悲歌,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一個從不流淚的漢子,哭了,淚流滿面——「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世豪傑,發出了「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鳴。一幅英雄末路的畫面,就這樣色彩鮮明地呈現在後人面前,令他們唏噓不已,遺憾不已,感動不已。這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其傳世名篇《史記&8226;項羽本紀》中所描繪的場景,所傳達的情感——深深的同情與惋惜。 或許是因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際遇的緣故,太史公對悲劇人物是有些偏愛的,悲劇人物在《史記》中佔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對西楚霸王,這個與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對頭,太史公更是偏愛有加,不僅讓其位列朝代承繼之帝王本紀,而且通過幾個典型事例的濃墨重彩的描寫,如:巨鹿救趙時,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大破秦軍;垓下突圍時,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等戰爭場景,將項羽塑造成一個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蓋世英雄。

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感動,又有多少人掩卷嘆息,為項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讚美之詩,甚至連宋朱熹,這位理學家也對《垓下歌》讚嘆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這自然是有賴於太史公《項羽本紀》的強大藝術感染力了。

項羽和劉邦完全是兩種人物,他的確魯莽的,但他是天生的英雄式的人物,獨一無二的,空前絕後的。如果你真的認真的讀過那段歷史,你就會被他的勇猛所折服,很多戰爭,都是他一個人面對成千上萬的敵人,與之搏鬥;有時徒步與數百敵兵激戰。項羽,他高傲、他霸氣,這是一個熱血男兒的英雄情懷,這是一代叱吒風雲的雄主的豪邁氣概,同時這也是他不肯過烏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說,或許項羽少那麼一點霸氣,少 那麼一點高傲,就能渡過烏江,待他日東山再起,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欣賞項羽,因為項羽的豪邁性格,我敬重項羽,因為項羽的傲氣和霸氣,我欽佩項羽,雖然他的失敗不能不說是自己的悲哀,我讚賞項羽,更因為李清照的點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湖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有誰被封過武聖?

TAG:平湖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