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惡魔蟹養殖介紹與繁殖記錄

惡魔蟹養殖介紹與繁殖記錄

戳上面的

水族圈

關注我們哦!






來源:

無名小的



惡魔蟹俗稱吸血鬼蟹/吸血鬼惡魔蟹


原生地: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淡水環境生活


個體尺寸:長大後的背殼1-2CM,


一、系列分類:惡魔蟹有著豐富的色彩,其中最為常見的有紫色系的吸血鬼惡魔蟹,紅色系的火焰惡魔蟹,粉色系的金粉惡魔蟹,稀有的藍背系惡魔蟹,還有些更為特殊的顏色表現與及雜交的特殊個體但缺少圖片就無法在此文列舉出來了。



首先下圖是金粉惡魔蟹,金粉的表現:一雙紅色的眼睛,粉紅色的身體,紫色的鉗子。腳部紫色漸變粉色。我最喜款的一個品種。


幸運的是我第一批繁殖帶大到成體的就是金粉系列,在我的養殖環境里金粉比以下幾款的個體要略大一點,體質和成活率都是這幾款蟹裡邊


最高的,現在我的第一批金粉苗己經帶到成體,金粉入蟹的數量最少現在己經占缸里的大部分了,可見這品種有一定的生長優勢。








下圖是吸血鬼惡魔蟹:紫色系列,最典型的惡魔蟹,它們最大的不同是背面長著一塊大片的黃斑,不同的黃色斑紋有不同的表現,


小部分個體背面沒黃色斑紋那些顯得普通一些,一開始進口過來的吸血鬼惡魔蟹眼睛通常是黃色的,後來進口過來的出現了黑色的眼睛。








下圖為火焰惡魔蟹,背殼和鉗子表現為紅色或橙色,眼睛有白色和黃色兩種表現







下圖是藍背惡魔蟹,藍背系列是我2016年一年偶然的機會在網上購到,可能族群數量極少,目前很難搞到。它的最大的表現特點是


藍色背殼,額頭從藍色漸變至黃色直接眼睛,眼睛黃色,腳部有個別是黑紫色,個別是漸變紅色,此品種極為稀有,









下圖是黃背惡魔蟹:發色表現和藍背差不多,不同的是它的背面是黃色的










下圖是金睛白手:黑紫色的身體和腳,黃色的眼睛以及白色的鉗子是這款蟹的最大表現。








下圖是甜橙背惡魔蟹   黑色的眼睛紫色的鉗子和腳,鮮艷的橙色背殼是這款蟹的最大看點。







下圖是變色的火焰個體:這款蟹是網友贈送的,火焰的後代長大後的成體顏色,因為網友的人工養殖環境特殊本身紅色的背殼養出來的居然是黃色的,還有本身鮮紅色的鉗子養出來的是暗紅色或略顯微紫紅色。











以下是不同表現沒分類的顏色。








下圖是白瓷娃娃蟹:白瓷和惡魔蟹是不同品種的蟹,目前我發現唯一能和惡魔蟹和諧相處的蟹,它們的個體大小和習性跟惡魔蟹極似,不同的是它們更喜歡爬高比惡魔蟹更活躍,能在陸地脫殼,唯一不好的是不能在淡水繁殖,但和惡魔蟹混養能解決單純養惡魔蟹的審美疲勞。






區分公母:很簡單,母蟹的肚臍比較大程圓形,公蟹的肚臍比較小程三角形,公蟹的鉗子普遍比母蟹要大,顏色也是公蟹略佔優勢。




飼養環境:惡魔蟹屬於陸生蟹它們大部分時間在陸地生活,一般不下水,但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到水裡脫殼換殼才能長大,所以它的環境須要設置一個至少2CM的水域,水不怕深,深水它們能爬上岸上,但水位至少過背,過低的水位會造成它們脫殼失敗。




水陸生態缸和雨林缸是惡魔蟹最理想的人工環境,當然簡單的盒子盤子也能飼養它們。因為惡魔蟹以陸地為主所以我建議設置的陸地部分佔整體環境的三分之二,環境內盡量多的設置躲藏,簡單的用石頭堆疊出蟹洞,有一定的流水,達到它們最理想的生活環境。




首先下圖為我的水陸雨林缸環境缸體尺寸150CM長*50CM寬*90CM高,水陸雨林缸的優點是能仿造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缸內的植物和小蟲和水下爆缸的蘋果螺和米蝦讓惡魔蟹有了足夠多的天然食物,缸內設定的抽風和噴淋保證了缸內的濕度和清新的空氣。植物和石頭的搭景, 增加了惡魔蟹的躲藏,能容的下更加多的惡魔蟹。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惡魔蟹無論是體質還是發色都是很好的。可以說惡魔蟹是水陸雨林缸的絕配,惡魔蟹不但能給缸內滅蟲,還給缸內增加了靈氣。
























下面是我2015年整出來的水陸石景缸,缸尺寸90 CM長*50CM寬*60CM高和雨林缸各方面的特點一樣的,


不同的是水陸缸一般不設背景板,少了一些惡魔蟹爬高的活動空間。






以下是我的小型惡魔蟹缸。對於不懂的建設複雜的雨林缸和水陸缸,以下的這款環境也是網友們極佳的選擇,這樣的環境雖然沒有雨林缸的那種天然環境,但是簡單的維護,更方便的餵食,在這樣的環境我們同樣能把惡魔蟹養好,而且也能繁殖,至少我己經成功讓母蟹抱卵了。




這個小缸是我的水陸石景缸改建過來的,90CM的缸上面分隔了五個小缸,小缸尺寸17CM長*25CM寬,水位3-5CM,用陶瓷粒鋪起三分之二的陸地,剩下三分之一或更少的水下空間供惡魔蟹脫殼,陸地上用大塊火山石和海邊撿回來的貝殼。陸地上隨意弄點莫絲讓蟹們有點植物性的食物,水泵從缸體下邊抽水然後分流入每個小缸形成簡單的過濾,整缸的製作就這麼簡單的完成了,或者我們用個30CM的方缸像這樣搭建起來原理也一樣不過要注意防逃。它們的攀爬能力不可小看。











溫度和濕度:惡魔蟹的正常生長溫度是20-30度,長時間超過溫度範圍對生長不利甚至會造成死亡,為提高成活率將溫度控制在20-30度很有必要。濕度80%以上,濕度不怕高畢竟它們能長時間泡水裡在都沒事。




食物:省心,蝦糧,紅蟲干,冰凍蝦肉和冰凍紅蟲,它們更喜歡活體,比如黑殼蝦,蘋果螺,一些日常的水果。我主要還是喂蝦糧和冰凍蝦肉,一天一喂忙時兩天一喂,在我的養殖環境中魚蝦蟹螺共生,水中的米蝦和蘋果螺會在環境裡邊爆缸繁殖,惡魔蟹常常會自己抓來吃,它們也會少量吃掉環境內的苔蘚和莫絲,缸內的跳蟲和螞蟻也會成為它們的食物能在水陸缸的陸地部分起到滅蟲的作用。




水質:鹼性硬水,最理想的水質是PH7.5-8.5 GH8.0或更高,適合的鹼性和硬度的水質是養好惡魔蟹的關健,硬水含有蟹類體內所須的微量元素,是它們體內所需而且能促進體內發色,如果我們剛購回來的惡魔蟹顏色很鮮艷,如果放入軟水養殖的話很快它們體質和體色會慢慢弱化直至死亡,鹼性水質有利蟹的脫殼,如果水質是酸性水質,不利於它們對鈣質的吸收,不利於脫殼,那麼酸性水質養的惡魔蟹往往會造成它們脫殼後沒幾天就死掉了,因此,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在保證清潔的水源還須檢測水質的PH和GH值有沒達標,檢測方法可購PH筆和硬度測試液來檢測水質,若不達標可用鹼水劑來提高鹼度,或增加鹼性石頭來提高,如果是軟水可用赫根硬水液來提高硬度,或者在水下加入大量的珊瑚砂和青龍石,因為這兩款砂石能增加水質硬度和提到水質的鹼性。




脫殼:脫殼是蟹類生理固有特性,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標誌。可以說在蟹類的生命周期中,從它們幼蟹下身開始每脫殼一次,它們的軀體在增大,形態的改變及斷肢的再生都能在脫殼中完成,脫殼次數越多,生長增重速度就越快,它們脫殼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蛻殼時是它們體質最虛弱的時候,也是受病菌、敵害乃至同類侵襲的最危險期,在脫殼前幾天它們會停止進食,脫殼時全身泡在水裡進行脫殼,在脫殼過程中若受驚打擾或同類襲擊都會造成脫殼失敗死亡,體質好的會在幾分鐘內就能完成脫殼(我們極少有機會看到換殼全過程,我養了兩三年的惡魔蟹也就只看到一次換殼全過程),脫殼後由於身體的硬殼還沒硬化,全身疲軟,這時候它們體質最虛弱,若受到同類襲擊會造成至命危險,退殼後它們的顏色比退殼前要暗淡,在成長的過程中換殼後的顏色會發生變化,亞成體的灰色保護色會隨換殼後變的鮮艷,脫殼後它們會泡在水中一段時間,泡水時間一般要幾天具體時間由水質和水溫與及蟹自身的體質決定,在泡水過程中大量吸收水份使身體澎漲變大,大量吸收體內所須的微量元素使蟹殼達到一定硬化程度後再離水上岸,脫殼前後不會進食。




下圖為惡魔蟹脫出來的脫





習性:它們喜歡早上和傍晚活動並且喜好陰涼的地方,一般在水邊的陸地上活動。它們喜歡攀爬,喜歡挖洞,活動的同時鉗子總是在鉗地面的東西吃至於有沒有吃到東西這個真的是讓人費解,由於它生性膽小,喜歡躲藏,而且公蟹具有一定的領地意識,所以足夠多的躲藏,被免為爭奪地盤而造成互相傷害,此外保持養殖環境的安靜舒適,不要過多地干擾它們的攝食、蛻殼過程,以提高成活率。




往往剛入住的惡魔蟹總是躲起來讓我們找不著也看不到,它們給我們一種很神秘的存在,常常看不到它的出現,我們常常關注它們的出現,也許這也是我們喜歡它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得有足夠的耐心,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它們對環境的熟識,養殖一個月後大概能達到百分之五十的見面率了,和養魚一樣它們也須要與人互動才能增加膽量,它們對不綉鋼夾子比較害怕,可能是反光的原因吧,所以我習慣上用果凍的小勺子放幾條紅蟲干來引誘它們來搶食,適應後可以用手粘點食物餵食,習慣這樣的餵食後它們見到人有時候會迎面而來,一些膽子大的甚至會跑到我們面前用大鉗子舉鉗以示等吃的動作。




再生能力:惡魔蟹在混養過程中常常因爭食,爭領地而發生互相打架,造成斷肢斷腳斷鉗也是常有的事,但它具有再生能力,它們在脫殼後能完成斷肢的再生。但當它們長到完全成體發育成熟時,會很長一段時間不脫殼或停止脫殼,不脫殼的話也就不再具備再生能力了。




繁殖:惡魔蟹的繁殖其實早在許多年前就有一些玩家繁殖成功而且能帶大了,由於它有著鮮艷且豐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顏色雜交繁殖使其顏色的多樣化,與及有著特殊的淡水繁殖能力,一直深受玩家喜愛。


     


其實繁殖惡魔蟹並不難,我的惡魔蟹裡邊母蟹要是繁殖抱卵後就躲起來了,由於缸內環境和躲藏太多,我根本上看不到抱卵母蟹出來活動,要等到幼蟹下身後母蟹才出來活動,可能足夠多的躲藏也是能讓母蟹順利繁殖的主要原因,總之環境一旦附合,玩家購蟹入缸順利的話公母蟹在一個月內完成了交配母蟹開始抱卵,抱卵後蟹卵粘附在母蟹的肚臍上,卵在母蟹身上大概一至兩個月孵化出仔蟹,仔蟹孵化出來後在母蟹身上一段時間,等仔蟹長到一定大小後母蟹就讓幼蟹下身到水邊讓它們自己生長了,從抱卵到幼蟹下身大概是兩三個月時間,繁殖一窩幼蟹在30個左右,剛下身的幼蟹為透明灰色背殼1MM左右大小,顏色由淡變深,它們在未長到亞成體前的6個月一直是保護色(身體灰色)幾乎看不到顏色,和成體惡魔蟹的活動空間不一樣,成蟹惡魔蟹能長時間在比校乾的陸地生活,而幼體蟹會在水邊或水裡呆更久,幼蟹們喜歡在高度濕潤的地方活動,隨著個體長大它們會慢慢降低對水的依賴,如果我們的環境足夠多的躲藏,幼蟹也能在缸內自然生長帶到成體,因為成體和幼蟹的活動空間不太一樣,當然要是想提高成活率的話我們可以隔離到獨立的幼蟹環境帶大那樣成活率更高。對於幼蟹吃什麼好,就我個人養的幼蟹一直喂的是蝦糧,通常我都是將蝦糧弄碎弄小放在幼蟹經常活動的地方讓它們自己找吃,當然缸內也有些跳蟲它們也會吃掉還有吃不完的苔蘚和水草莫絲。




以下是金粉惡魔蟹從下身幼蟹至成體的記錄圖片全過程。


下圖是幼蟹剛下身發現拍下的圖片下身時間為2016年10月17日,剛下身的仔蟹程半透背殼1-2MM大小,很細心才能發現







二個月大的幼蟹,第二張圖是第一次發現幼蟹爬到離水很高的背景板位置,這個階段說明了幼蟹極大的減少對水的依賴了。






三個月大的幼蟹,從圖中可以看出幼蟹的眼睛有些個體略顯紅色了




四個月大的幼蟹





五個月大的幼蟹,下圖可以看出有一個蟹的額頭多了些許粉色,






六個月大的亞成體蟹,之前的灰色身體變成了半粉顏色了,這個階段應該可以說是亞成體了。



七個月大的亞成體蟹更接近成體了





八個月大的成體蟹,這個階段幾乎是成體顏色了,身體和成體蟹一樣,但還沒完全長到成體顏色還能發色這是最後的記錄圖片。






以下圖片是我第二批繁殖帶大的苗子記錄圖片。從眼睛顏色來看應該是藍背和火焰的雜交體。因為當時就只有一個藍背母和一個金粉母,金粉母剛繁殖出來沒這麼快繁殖,而這批苗子雖然是火焰的表現,但我的火焰沒有黃眼睛只有白眼睛,而這批苗子出來的是黃眼睛,而且只有藍背母所以斷定是藍背母和火焰公雜交出來的火焰惡魔蟹個體。








下圖是繁殖過程中幼蟹各階段脫出的背殼對比記錄圖





長按保存圖片放大查看




 

 

 

 ●


分享到朋友圈


就是對水族圈最大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族圈 的精彩文章:

水族箱裝飾家裡原來這麼美!

TAG:水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