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00 年之前的空氣污染是什麼樣的?

1900 年之前的空氣污染是什麼樣的?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所製造的空氣污染只能算是些許塵埃。接著在50萬年前人類駕馭了火,點亮了地球景觀,也將其他氣體釋放到大氣層中。儘管我們對火如此投入,但對大氣的影響仍然有限。大氣仍由千萬億微生物穩定的作用及偶爾出現的大規模火山爆發等自然過程所支配。

當人類佔據洞穴,開始燃燒薪柴取暖煮食,室內污染就此開始。幾千年前人類居住過的洞穴,壁面都因煙霧堆積而染色,當時穴居人應該因為暴露在煙霧中而飽受肺部與眼部疾病困擾。舊石器時代木乃伊的共通點就是染黑的肺部。人類開始建造住所後,通常還是無法解決通風問題,(或許是因為要驅趕蚊蟲)只好住在一片室內煙霧中。

當時一些因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影響,數千年後仍如影隨形。

只有城市會造成後果嚴重的戶外空氣污染。早期的城市和現代一樣,會因為腐爛的肉類、食物和糞便而散發出刺鼻的氣味。被臭味籠罩的城市因為無法清理這些令人不快的氣味源頭,可能變得令人無法忍受。古埃及文獻記載了一個實例:赫爾墨波利斯(Hermopolis)的居民因為受不了城內的氣味,寧願向圍城的努比亞(Nubia)人投降。古代的都市煙霧甚至染黑了大理石,不但讓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這樣的古典作家們抓狂,古代猶太人也因此制定大量相關法律。初期空氣污染史乃以煙霧和煤煙為主,而非微量氣體。

古代冶金術帶來了新的污染物,其中有些會在海洋與各大陸之間漂浮,這是區域性污染的首例。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區,採礦與冶金在經濟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銅與鉛是主要的金屬污染物。在羅馬時期,瑞典、瑞士的沼澤以及格陵蘭的冰核(ice core)都有可觀的鉛沉積物,約為背景比較值的10倍。檢驗格陵蘭的冰層後發現,工業革命前銅排放到大氣層中的有毒氣體數量曾兩度上揚,一次是古地中海區引進錢幣鑄造之後,另一次則是中國宋朝年間(960—1279)經濟市場化加強導致銅產量飆升。低效率的冶金技術,會讓高達15% 的溶解銅有毒氣體進入空氣中。

儘管當時銅產量不到現代水平的1%,羅馬與宋朝時代銅的有毒氣體總排放量,約為20世紀90年代的1/10。

而區域性的空氣污染呢?或許你怎麼也想不到,它已經有大約2500年的歷史了。

至少就銅的有毒氣體排放量而言,1875年以前的嚴重程度均不亞於古羅馬與宋朝時代。都市的空氣污染隨都市規模與人口密度而有所不同,只看當地的工業活動,特別是燃料的使用。由於公元1000年後中國、地中海盆地及西非加速都市化,大量人口居住在煙霧與煤煙當中。

哲學家兼物理學家邁蒙尼德曾遊歷從科爾多瓦曾到開羅等諸多城市,他發現,都會的空氣「停滯、污濁、厚重且霧茫茫」,並且認為這會使都市居民「理解力遲鈍、智力不足及記憶缺陷」。

與此同時,運輸不便也限制了都會空氣污染的程度。

大部分需要燃燒的工業,例如瓷磚、玻璃、陶器、磚窯與冶鐵,都設立在靠近森林的地方, 海港城市有時會出現例外,因為可通過船隻以更低廉的價格運送木材或木炭。因此,威尼斯才能靠外地的木料供給,長期維持玻璃製造工業。

中國的城市也曾因為水路運輸系統發達而經歷過嚴重污染,例如宋朝的首都開封。但多數都會空氣污染主要源自糞便或木頭等家用燃料,有時還有無煙的木炭。

對於缺乏薪柴的海港城市,則可改用煤炭作為家用燃料。13世紀的倫敦就少量改用煤炭,16世紀比例更高,將當地的空氣污染史帶入新的一頁。家用煤炭讓17世紀的倫敦空氣一片煤煙,好似人間地獄,天色霧蒙蒙有如身處火山中—致命的煙霧侵蝕鐵,損害所有會活動的物體,所到之處都覆蓋上煤煙;損害居民肺部其致命程度之深,幾乎沒人能逃過咳嗽與肺病之苦。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由於人口增長造成爐床及煙囪數量增加,倫敦的空氣質量仍然未見好轉。

對此,英國詩人雪萊記錄了這個有如煉獄的景象:倫敦有如地獄,一個人口稠密又煙霧瀰漫的城市。

1780年後煤炭崛起成為工業革命的主要燃料,污染的天空開始在英國其他地區萌芽,最後甚至向外擴大。1870年英國約有10萬台以煤發動的蒸汽機,不斷噴出煙霧及二氧化硫。英格蘭中部成了著名的「黑鄉」(Black Country)。韋爾斯的斯旺西(Swansea)谷區銅冶煉工業產生的酸雨,破壞了植物生態。居民也深受其害: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有將近1/4的人口死亡與肺部疾病有關,大部分為支氣管炎與肺結核,而這些疾病多半因為以微粒為主的空氣污染而加劇,有時正是因為空氣污染而染病。空氣污染在維多利亞時代奪去英國人性命的數量,粗估約為20 世紀90年代全球平均數字的4~7倍。

到了20世紀初,西方人開始漸漸意識到經濟活動正在影響他們生活的環境。鮭魚再也無法在遭到化學污染的水域中洄遊。工業城市周圍的空氣充斥著化石燃料燃燒後產生的顆粒物,並隨風吹送至田野。每年有數千人因煙霧造成的呼吸道問題失去性命。為獲取煤炭,大地被開挖得千瘡百孔,往昔風景宜人的鄉間也點綴著一堆堆的醜陋礦渣。

於是,面對這種狀況,世界不少知名專家、學者都開始專註於此,試圖呼籲人類在了解環境的前提下做出理性的回應,其中最典型的一位,當之無愧要屬全球環境史大家約翰?麥克尼爾。

綜觀20世紀世界環境變遷,他曾寫出《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一書,這部作品打破了傳統史學的狹隘視野與史料來源,將環境史與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等研究領域有機結合,並運用醫學、生物學、氣候學、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 揭示了未來社會與生態的關係。與此同時,《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不僅是一部講述20世紀環境史的史學作品,也是一部優秀的科學普及作品,被《泰晤士報》評選為「年度最優秀的科學作品」。書中講述了20世紀人們對待環境保護這一問題的認知變遷,為21世紀的我們如何看待環境與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生物技術的進步又將在這一進程中提供怎樣的支持等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來源:《見識叢書·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著/[美] 約翰·R. 麥克尼爾 譯/李芬芳 中信出版集團】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蒼涼的歸途
老照片∣珍貴的對越反擊戰照片(二)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