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與樹的故事 60年堅守沙土坡變林海

我與樹的故事 60年堅守沙土坡變林海

「俺在這種了一輩子的樹,和它們都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只要身體允許,都會過來瞧一瞧,要不心裡老惦記著。」3月14日,在春日和煦春風的吹拂下,高唐縣清平鎮國家級生態森林公園內處處迸發著勃勃生機。已79歲高齡的庄其法老人,在孩子的攙扶下,再次來到他心中的「老林場」,沿著林間小道,撫摸著昔日與他並肩抗風沙的「戰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春天百花吐艷,夏天鬱鬱蔥蔥,秋天落葉飄香,冬天大雪壓枝。一年擁有四景的清平森林公園,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平原森林公園,近2萬畝的固沙林早已成為高唐縣一處綠色地標。「以前這裡是一個沙土坡,到處光禿禿的,風起漫天飛沙,種的莊稼根本無法存活。」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森林公園植樹造林前的場景,庄其法老人記憶猶新。

地處黃河故道的清平鎮,土地沙化嚴重,四季風沙肆虐,為了防沙護田,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清平鎮開始在沙土地上植樹造林,構築綠色屏障。「種樹的最初階段,那條件別提有多差了,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庄其法與植樹同事還專門編了一首歌謠:走進林場地,先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再給補;從春刮到秋,種啥啥不收。真實再現了林場職工當時艱苦的工作環境。

缺食少房,無處棲身,這是老林場職工必須首先解決的難題。「當時條件特別差,既沒錢,也沒材料,蓋房子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庄其法回憶,為了能夠儘快解決棲身之所,他們集思廣益,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在沙土地上挖地窖,然後在上面搭上簡易的帳篷,住在裡面防沙又保暖。

居住問題暫時解決了,如何將樹苗栽活,又成為擺在林場職工面前的一道難題。「當時這裡全是沙土地,土質特別鬆散,根本就不保水,造林難度特別大。」庄其法介紹,他們當時查閱了不少資料,在借鑒其它地方沙地植樹成功經驗基礎上,將平地種植改為壕溝種植。「我們首先將凹凸不平的沙土崗平整整齊,然後再按照一定距離挖壕溝,把樹苗栽種在溝里,可防沙保水。」

採用壕溝種植法,樹苗成活率雖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依然躲不過風沙的侵蝕。「尤其在春天,風沙特『勤快』,每天一小場,三天一大場,剛栽下的樹苗,根本禁不起它們的騷擾。」在春季每天清晨,庄其法和同事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沿著壕溝查看。長此以往,他們都幽默地稱自己為護苗員。

要想讓樹苗茁壯成長,定時澆灌必不可少。然而,「水」恰恰是清平「老林場」最缺的東西。為了能讓樹苗喝足水,庄其法每天都需要步行,將幾公里外的水,肩挑背扛進林場。「累是累了點,但看著樹苗發芽吐綠,心裡甭提多高興了。」如今,60年過去了,回想起昔日辛苦的保苗經歷,庄其法依然樂在其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多年種樹植綠的堅守,庄其法和他的林場同事們,先後在清平鎮的沙土地上,栽種了加拿大楊、菜青楊等耐旱楊樹2萬餘畝。在防風固沙的楊樹林的守護下,生態環境有了根本改觀,周邊農田再也不怕風沙的侵蝕。

伴隨著清平鎮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昔日沙土坡巧變美家園,讓「老林場」聲名遠揚。清平鎮則依託林場豐富的林業資源,打造生態森林公園,讓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融合在一起,發展觀光旅遊產業,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成為高唐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

2015年,庄其法心中的清平「老林場」,獲批國家生態公園,並成為中國森林體驗基地,固沙林多功能利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有效推動了清平森林旅遊產業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

歲月無情,人有情。庄其法老了,但其親手栽種的固沙樹苗,依然在茁壯成長,成為推動清平綠色發展的寶貴資源。

來源:聊城日報 作者:鄒 輝 通訊員:張 波 王良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聊城 的精彩文章:

深度:比失業更可怕的是35歲之後不知道幹啥
聊城明清進士的大義氣節:一身錚錚鐵骨 滿腔家國情懷

TAG:文明聊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