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野哭:弘光列傳》閱讀筆記

《野哭:弘光列傳》閱讀筆記

1 寫作視角:文明的損失

我們於中國因被滿清所主所遭受的真正損失的解讀,不在民族主義方面或感情。不矻矻(kū)於民族情緒,而是著眼於文明的損失。

明亡本身無甚可「痛」;可「痛」者,乃是明為清亡,亦先進文明被落後文明所毀。那意味著,中國從一個已經達到的歷史高度,大幅跌落並裹足不前。這才是明清鼎革無限悲涼處。

實際上以明代最後五十年思想、政治、社會的情形來看,若非這一干擾,中國經過當時業已啟動的思想啟蒙,得以進入制度變革、完成歷史蛻變,可能性相當大。然而,異族統治尤其是文化落差,突然間扭轉了歷史方向。中國落在西方後頭,關鍵就在這二百餘年。我對滿人這個民族不抱偏見,但從歷史角度說,滿清統治在攪擾中國歷史進程這一點上,實難辭其咎。

2 獨樹一幟的寫作方法

(I)文史分家,才學相濟

文史是分家的,或者說應該分家。

(1)文學和史學,一為藝術,一為學問;

(2)一個是主觀、情感的表現,一個是客觀、事實的陳述。

不分家,既不合道理,還有不少副作用。

歷來說「文史不分家」,實際文與史斷乎不同,善治史者固然未必有頂尖的文才,但頂尖的文才更未必可以成為一流的史家,因為一流史家所應備的胸襟、識學、實在是很難達到的。

(II)有一件材料說一分話

這樣做,真正的目的在於:

(1)對歷史拿出誠意;

(2)歷史需要敬畏;

(3)尊重古人,堅持「當時事,當時語」的原則。

後人或許比古人高明,但不要以此笑古人,古代的事情有它自身道理和緣由,嘲笑和批判之前,至少該向讀者講清楚古人何以作此想、有此舉。

(III)語言極有質感、有溫度

倘若語言有質感、有溫度,非虛構非但不損失文學性,相反本身就帶來獨特的文章之美和閱讀快感。

001 朱由崧-偶然的謝幕人

對「皇帝」這個物種的解讀。

(1)過去,我(作者李潔非)講過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可悲,眼下則補上一句:只知皇帝可恨不知制度之壞,更是一葉障目。

(2)皇帝的好壞,不取決於個人或心性,有什麼「此賢彼愚」之分;取決於時勢。凡恰當勢,「皇帝」這行當以其固有之惡,不出萬一很難有什麼好東西。這由制度使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3)所謂「皇帝」,命中注定,與生俱來,無待能力與知識的檢驗,而天生握著至高無上權力。普天之下,沒有第二件事比這更荒唐透頂。我們且不說稟性的良莠,單論不讀書、沒學問、少見地,胸無點墨、於世間萬物的道理一竅不通,而國家、百姓福祉卻託付在他的身上,這種制度何其兒戲?而帝權之下,這樣的兒戲竟然是家常便飯。

(4)「皇帝」一物,天生與之(指讀書)背道而馳。它建立於另一種道理,如用一句話做最簡單概括,便是杜牧痛斥的「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霸道到極點。它簡直就是專為將公共規則、普世價值踐踏於腳下而來,又怎屑於對後者加以學習和認識?之所以每有皇帝不耐煩讀書,視讀書為仇讎,其底氣蓋在於此。

002 左懋第-一個人的證明

證明什麼?

他應該是把自己視為明朝的代表,以至中國歷史和精神的代表,進行一番「中國有人」、「中國精神猶存」的證明。

003 史可法-拋骨竟無家

史可法的平凡與樸素。

讀《史忠正公集》卷三所收十四通家書和五份遺書,那是人所不知的史可法;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左支右絀、半籌不納。既憂老父沉珂,復慮妻母不和,還要操心弟弟的婚事和前途。每信,從無片語豪言,更不見半點風花雪月、閒情逸緻,有的只是焦勞和苦惱。

004 阮大鋮-詩與人

民族思維中急功近利的一面使我們忽視了「人性的多面與複雜」。

(I)我們對道德,歷來重實用不重認識。

知道一個人的壞,何需吹灰之力,了解他們為什麼壞才最重要、對社會最有參考的價值。

(II)把目光移出政治,我們將面對一個全才人物,以致可以說他凡所涉足,不處頂尖、即為大家。

(1)園藝方面的才華

目前所知「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論述造園藝術的專書」、日本人尊為「世界最古之造園書籍」的計成(表字無否)《園治》,便是阮氏出品。

說到「懂」,阮大鋮於造園不止於鑒賞,也是實踐家。

(2)中國戲劇史上的巨子

他的劇作,有兩點他人無可比擬之處。一是真正的原創,情節人物不惜自改編,儘是自己虛構;二是他大破文人作劇的格局,真正將劇本與戲曲自身規律熔於一爐,不但在文學層面上求善美,更在戲劇表演層面求當行,別人作品往往可讀不可演,他的作品則首先便於演、利於演,在舞台上大放碩采。

(3)作家、音樂家,乃至表演藝術家

從前引時人「金陵歌舞諸部甲天下,而懷寧歌者為冠」的評論,可知他的獨步天下,乃世所公認,連政治上的敵人也不持異議。

(4)有明一代唯一詩人

假如不以人廢言,陳三立願視阮大鋮為明清至今五百年詩史上第一人!

005 夏完淳-才子+英雄

歷史不得以成敗論英雄,飛蛾撲火之中,自有一腔熱血,適為民族精神不死之證。

其實人們忘記了甚或已根本不知,直到明代末年,中國文化及其知識分子並未失去創造力與激情,更未墮落其品格 ;落後西方的那二百年,對中國來說,亡國猶屬其次,更主要在於被一種落後文化死死拖住了後退,原已浮現的晨光熹微因而遮蔽和驅散了。面對夏完淳們的故事和存在,我們應該知道,在中國,知識分子並非生就委瑣之相,也絕不是天然的搖尾系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嘉的讀書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見嘉的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