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薩拉·莫里斯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啟!

薩拉·莫里斯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啟!

薩拉·莫里斯:奧德賽

時間:2018.3.24 - 2018.6.17

地點:UCCA大展廳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於3月24日至6月17日呈現個展「薩拉·莫里斯:奧德賽」。本次展覽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完整展出藝術家的全部影像作品,並將之置於由繪畫、素描和一件專為UCCA大展廳設計的巨幅牆上繪畫組成的宏大背景中。

開幕現場

這十四部影像作品呈現藝術家對在一系列空間進行的開放性探索,這些空間逐漸成型於對其建築、主體、情境和日常運轉方式的全面概覽中;影片被呈現於一組為展覽特別設計的、貫穿原為工廠廠房的UCCA大展廳的空間之中。

開幕現場

展覽名稱暗示薩拉·莫里斯創作軌跡也可以十年為計量標準來進行劃分,正如特洛伊戰爭持續了十年,而奧德修斯則漂泊了十年才回到家鄉伊薩卡:莫里斯於1998年拍攝其首部作品《中城》,2008年她拍攝了影片《北京》;而在2018年,她回到了這座激發了其創作這部影片與數幅繪畫的城市。她的藝術創作過程同樣是奧德賽式的,其間充滿了無數異國旅行,也歷經與試圖迫使她改變既定航線的人事權力之間的反覆糾纏。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薩拉·莫里斯的繪畫與其影像作品齊頭並進;藝術家將之稱為一枚硬幣的兩面。這些作品以點、線和角在二維平面上描繪出城市、社會和官僚政治的拓撲圖。這些作品並非某種形式的抽象,我們更應將視作「用以描繪已被資本主義改造為一幅抽象畫的(關於建築、社會或經濟)可見現實的語彙表」(尼古拉斯·伯瑞奧德語)。在本次展覽開幕前,莫里斯將於UCCA創作一幅約9米高、58米寬的特定空間牆上繪畫,畫作將布滿整個展覽空間。

薩拉·莫里斯,《控制塔·阿布扎比》,2017,布面家用光澤塗料,214 x 214 cm。

薩拉·莫里斯,《煉金葯·阿布扎比》,2017,布面家用光澤塗料,214 x 214 cm。

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的圖表一樣的抽象畫作利用並且創造了一種「虛擬的建築」,它以不太認真的方式處理了社會空間、身份及資本主義等各種理念。她在創作中融入了大量別的元素,例如建築大師奧斯卡·尼邁耶、香水的蒸餾、機場、人群控制、奧運會、廣告、埃菲爾鐵塔、演員羅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等等。她的畫作處于波普、概念藝術與幾何抽象主義的交叉處,呈現了藝術家、社會以及掌控它們的權力機構之間的複雜的對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將繪畫與影像視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邊,它們都描繪了社會空間。繪畫是緩慢生成然後不斷演化的,而影像則是涉及了許多交涉和個體的活動的爆發。她的影像作品鼓勵我們去做夢,但同時也鼓勵我們去思考。它們通過一座城市的建築、政治、人口、工業、文化和閑暇時光來探索這座城市。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在影像創作中混合了從紀錄片到故事片的不同的電影風格,儘管她對影像的剪輯方式是不受約束、不帶嚴格的故事情節的。

與查爾斯·埃姆斯和雷·埃姆斯夫婦一樣,莫里斯將對細節的關注與對物理世界的好奇相結合。她成長於後「水門事件」時代盛行的懷疑主義之中,其作品由某種在偏執和否認之間來回擺盪的張力所推動——這也是全盛時期的後現代主義小說中主人公的特徵,他們竭力想要看清所處的被過度定義的體系。她的作品中充滿這樣的懷疑,即日常現實的表面之下實際隱藏著巨大的陰謀。這種認知上的躁動不安最終導致觀念源頭的崩壞:如果晚期資本主義是一部龐大的劇本,那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也被消解了,正如J. G. 巴拉德所言,「外在的真實即是虛構。」

薩拉·莫里斯,《1972》(靜幀),2008,高清影像,38分12秒。

薩拉·莫里斯,《羅伯特·唐恩》(靜幀),2006,高清影像,34分26秒。

這正是莫里斯於2008年拍攝的影片《1972》的主題。影片的拍攝對象格奧爾格·賽貝爾博士是一名警務心理學家,與莫里斯影片《羅伯特·唐恩》(2007)中的好萊塢編劇一樣,他的工作是撰寫「劇本場景」——他受國際奧委會僱用,負責預測慕尼黑奧運會的潛在安全威脅。

薩拉·莫里斯,《里約》(靜幀),2012,高清影像,88分33秒。

莫里斯的影片作品是不同模塊的集合,每部作品都可以被作為獨立個體看待,也可以在與其他作品聯繫構成的語境中進行重聯。《1972》《里約》和《北京》都與曾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有關;《首都》是一部美國執政黨的影片,記錄了柯林頓在白宮處於衰落時期的執政生涯;《阿布扎比》則記錄了發源於歐美例外論的資本主義對這種例外論本身的嘲弄。如果一場奧運會是否成功取決於它是否成功展示了財富、權力、國際威望與身份認同感,那麼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盛會。

薩拉·莫里斯,《北京》(靜幀),2008,高清影像,84分47秒。

然而,莫里斯於中國首都拍攝的時長86分鐘的35毫米膠片電影,仍然撼動了西方世界將中國視作某種強大的整體性力量的刻板形象。影片《北京》中,與環形有關的意象反覆出現,並相互鏈接,形成轉喻關係:奧運會五環、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幾條同心環形公路,還有藝術家在試圖記錄這座正處於意義非凡時刻的城市的過程中,所必須跨越的官僚體制禁錮圈。為獲得拍攝權,莫里斯與多方進行了交涉:中國政府;國家體育場的設計師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前瑞士駐華大使烏里·希克——他向國際奧委會推薦了她。經過一系列漫長的協商,國際奧委會同意授予她拍攝許可。她充滿偶然和意外的拍攝之路,她與各種口徑不一的守衛所進行的周旋,均揭露了遊戲背後的複雜性。

薩拉·莫里斯,《芝加哥》(靜幀),2011,高清影像,68分10秒。

薩拉·莫里斯,《芝加哥》(靜幀),2011,高清影像,68分10秒。

莫里斯的影片之間遍布著各種聯繫。展覽中的最新影片《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記錄了藝術家與曾被法蘭克福學派視為代言人的作家、導演亞歷山大·克魯格的對話,他們共同探討了文化產業中的關鍵概念與後結構主義「遊戲」之間的區別。作品《線上的點》也探討了這一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過渡:影片將密斯·凡·德羅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和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極為相似的玻璃屋並置,使得現代主義關於獨創性和著作者的概念更為複雜化。《芝加哥》探索了這座密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逃往的城市中的建築,正是在這裡他創立了「新包豪斯」。

關於藝術家

薩拉·莫里斯1967年出生於英國,現工作、生活於紐約。其作品曾於芬蘭埃斯波現代藝術博物館(2017)、奧地利維也納美術館(2016)、比利時魯汶M博物館(2015)、德國不萊梅美術館(2013)、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衛克斯那藝術中心(哥倫布,2012)、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巴塞爾,2008)、奧地利格拉茨現代美術館(2005)、巴黎東京宮(2005)、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2005)、蘇黎世藝術博物館(2000)、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1999)等藝術機構展出;她也參加了聖保羅雙年展(2002)和泰特三年展(2003)。其作品也被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新漢堡車站美術館(柏林)、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泰特現代藝術館等機構收藏。

素材致謝尤倫斯UCCA、藝術眼ARTSPY

文藝星球綜合整理


★美術生和文化生的區別,簡直太形象了!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項目合作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星球 的精彩文章:

畢加索1932年—「知天命」的畢加索都幹了什麼?
傑夫昆斯:藝術與錢到底是什麼關係?

TAG:文藝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