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終將聲震人間

誰終將聲震人間

《尋找小糖人》

誰終將聲震人間

(上)

:在這個塵世被否定過的靈魂,也許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里萬人敬仰。

輕快的民謠緩緩響起,略帶沙啞卻帶有蠱惑的意味。

南非絕美的自然風光隨著鏡頭的移動展現在面前,根據影片題目的懸念,「小糖人是誰?」、「為什麼找尋找他?」讓我們不禁帶有幾分疑問。我們跟著不斷切換的景色彷彿也在尋找些什麼,漫無目的又堅信不疑。

隨著視角的「主人」——「老糖」——一位音像店老闆的入鏡和緩緩的訴說,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他尋找的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民謠歌手——希克斯托·羅德里格茲,他有一首歌叫做小糖人,所以南非歌迷給他的外號是「小糖人」。這位歌手既沒有鮑勃·迪倫顯著的名聲和影響力,也沒有能夠使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在大眾的視野中可以說是默默無名的存在了。根據「老糖」的描述羅德里格茲是南非家喻戶曉的民謠歌手,這不禁激起了我們的好奇心,他的專輯被帶進南非,為什麼短短時間內獲得當地人的推崇和追捧,紅極一時,成為反種族隔離時代南非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

威廉·莫勒是南非音樂革命的標誌人物,他講述了《I Wonder》這首歌帶給他的震撼。「我還記得當時我在上高中,我們聽到這首歌唱『我在想,你做過多少次愛』,那個時候的南非是非常保守的,種族隔離嚴重,一切都被禁制,一切都被審查。」羅德里格茲成為了反叛的旗幟,在70年代時期,你隨便走進一間白人中產階級家庭,只要有一疊流行音樂磁帶,那一定是羅德里格茲的《冷事實》,它傳達的是「反體制」,對社會有異見的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爭取自己的權利。就像冥冥之中的指引,碰見就一發不可收拾。

「每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都需要一個聖歌」,在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最激烈的時候,南非白人社區組織起來一群音樂家,被稱作「自由行動」,用「非暴力」的形式反對種族隔離,尋求精神解脫。

這是不僅是對偶像的追隨,更是關於自身解放與救贖的信仰的追尋,而音樂正是這種情感的載體,開放的歌詞讓躁動的靈魂載歌載舞。跨越地球南北兩端讓他們彼此疏離,一個不了解羅德里格茲本人,一個不知自己的歌被一個國家激情昂揚的民眾傳唱,這樣的矛盾衝突是「尋找」的緣由和動機,帶著探尋的原始憧憬和信仰。

而「尋找」同時帶有著撲朔迷離的懸疑感。這種疑惑首先由Dennis Coffey講述出來,他為我們大致描繪初次見到這個神秘的音樂人。他們為了新的音樂製作驅車去底特律尋找羅德里格茲,幽暗的夜和星星點點昏黃的燈光在迷霧中若隱若現,「我看見一個人影,但看不見臉,」燈在牆上投射出一個抱著吉他的身影,羅德里格茲沒有露面。這個遮蔽的畫面使觀眾不能夠完全了解事件,「遮蔽可以利用畫面語言實現,如在實際拍攝中的遮蔽式拍攝,它最顯著的特點 是在具有關鍵信息的事件中,鏡頭僅僅對準主要人物的次要部位進行拍攝」,但是又捉摸不透行為人的身份,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如果此刻就給羅德里格茲一個正面鏡頭,那又如何讓這個背景成為遠隔重洋的粉絲們牽腸掛肚?這個幾秒鐘的鏡頭,搖擺、模糊,灰濛濛的畫面不算太沉重,猶如一個特寫,深切地凝視著這個不肯示人的略孤寂的背影。而這個背景堅定著尋找他的人們的信念。

這部記錄片有大約一半的時間都是在以「尋找羅德里格茲」開展的,隨著尋找的深入,通過旁人的描述,逐漸編織串聯整個故事,使得觀眾對「小糖人」有了初步但不完整的了解。「影片製作者用真實的素材編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並努力使這個故事保留真實性的同時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而這種感染力要淵源超出將故事各要素相加之和所產生的效果。」這些素材碎片伴隨著尋找的深入拼接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老糖」對歌手羅德里格茲的崇拜和傳聞他在謝幕演出中自殺的懷疑、「酒坊」的酒保對他底特律生活的描述——「我聽說他幫人修屋頂,做一些施工的活」、音樂製片人與他進行音樂製作的探討——「那個時代,唯一與其媲美的作家歌手,或許只有鮑勃·迪倫了,只有他才能寫得這麼棒」……

這些與「小糖人」打過交道的人描述的都是他生活的零散片面,一個個普通的小故事讓人物鮮活立體,而不局限於單純地敘述現實生活的片段,從他們的敘述中我們了解到這並不是要講一個失意者的故事,但是他為什麼能得到讚不絕口的同時又稍顯落魄,這與人們平常認知的明星有很大不同。我們在一個故事中沒有得到答案,又聯想出一個接一個的困擾。即時此刻還沒有見到羅德里格茲的真面目,也讓人生出了「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感嘆。

在「老糖」和克雷格尋找到「小糖人」之前,紀錄片的故事充滿了尋找的撲朔迷離意味。如果說「敘事通過將劇情推向高潮來解決因果關係中的問題」,那麼戲劇化的設置則為安排高潮的出現帶來絕佳體驗。《尋找小糖人》中通過揭開層層迷霧,來讓觀眾感觸到影片的傳遞的情感信息。

「老糖」他們在調查中發現「羅德里格茲並沒有死」這個消息。「尋找」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他們先是調查了唱片公司,又排查了歌詞中出現過的地名,分析過羅德里格茲的姓名種族膚色,建立了以「羅德里格茲大搜尋」為名的網站,直到被羅德里格茲的女兒看到聯繫他們。這位「小糖人」的真實生活狀況才被大眾熟知。由於羅德里格茲在美國本土的事業毫無起色,所以他放棄了音樂並在告別演出上傳出了「自殺」的消息,當「老糖」他們調查到羅德里格茲還活在人世的時候,可以想到這種意外之喜,意味著人們有機會去當面了解他,而不是透過音樂和僅有的信息去嘗試認識他。不用再以追尋的姿態,當做郵寄崇拜的唯一信函。

人們發現這位被捧上神壇的歌者在生活中卻不盡如人意,一個被美國流行樂壇遺忘的歌手,正在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樣強烈的身份反差使得故事衝突達到高潮,人們心心念念的偉大歌者竟然以他們想像不到的方式生活,更震驚的是,他們的偶像雖然被找到了但是卻生存在歌壇偏暗一隅,他沒有殊榮沒有認可,他們是他唯一忠實的聽眾。他用來彈吉他的手正做著粗糙的瓦匠活,他的音樂無人賞識聆聽。正如他女兒評價他的那樣:「爸爸說他有兩個人生,就像馬車變成南瓜車一樣。」

眾里尋他千百度,穿千萬里高山、涉幾度重洋的歌聲,使得素未謀面的人心靈共振。找尋的意義在心跳起伏間有了隱約的答案。

除是無愁與莫愁

一身孤注擲溫柔

信有人間知音客

一夜閑話天方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異只 的精彩文章:

TAG:異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