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技術能夠自己生長?

如果技術能夠自己生長?

技術能夠自己生長嗎?

在講述新媒體技術發展的課程時,為學生們推薦了由經濟學家布賴恩·阿瑟撰寫的《技術的本質》一書。從跨學科角度出發,重新為技術定義,提出技術在產生和進化的過程中所具備的「自然性」。技術的進化像是搭建「樂高玩具」,通過組合不斷演變?組合的威力,來自於「指數增長」,新技術會產生更多的新技術?技術的進化具備「自創生」的特點...

前人對技術的定義大多集中於探討其功用,強調「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技術是工業過程中的社會知識」等…亞瑟認為這些對「技術」的定義讓技術發展落入了一種「路徑依賴」,限制了技術發展的可能。因此,對技術的重新定義,有利於打破固有思維。

阿瑟對技術的探討,將重點放在「本質」之上。書的英文名「The Nature of Technology」:Nature一詞,一指「自然」、一指「本質」。一語雙關的道出他所理解的「技術」內涵:技術的本質具有「自然屬性」。

那麼,如何理解技術的「自然性」呢?首先,技術的產生,源於人對自然現象的捕獲和利用。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技術,都源於直接或間接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習得和利用。當人們觀察到乾草受熱能夠產生火苗,推論出「摩擦生熱」的原理,隨後便產生「點火」的技術。

其次,技術進化和生物進化有相仿之處。在書中,他提到了技術遵循「組合式」進化機制。技術的進化,得益於技術模件的「組合」——技術存在最小的「元件」,一些元件和另一些元件在一起,便組合成「技術單元」。而不同的技術單元,通過不同的方式組合,形成了更加複雜的技術系統。沒有一項技術的進步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伴隨與之相關的其它技術。不妨想一想市面上流行的「樂高遊戲」,小的樂高元件通過拼湊形成模塊,再通過組合模塊搭建出不同的造型。當然,在書中阿瑟通過各種具體的案例分析了技術系統的演變過程。

這種「組合式」進化背後,還存在一種「遞歸性」邏輯。什麼是「遞歸性」呢?「基本元素」通過簡單規律的重複,能夠演變出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基本元素越多,系統會越龐大。想一想齒輪鐘錶技術,通過結構自相似的齒輪層層咬合,最終形成了複雜的鐘錶系統。而「遞歸性」,在語言和數學系統中有非常直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形」原理產生的幾何圖案——當我們按照一種簡單規律重複一種圖案,將會得到複雜而龐大的圖案系統。再比如,「斐波那契數」在自然之中的體現,同樣遵循遞歸的邏輯。

然而,生物的進化也是一種組合進化的結果,只是它的「元件」並不是最小的技術元,而是「基因」。雖然很難想像一個人和一隻魚在基因上的傳承關係,但複雜的物種結構的確是隨簡單結構組合而創造出來的。「簡單結構經過組合,出現真核細胞」、「單細胞經過組合,出現多細胞」…

除了1.技術的產生和自然現象相關2.技術的進化遵循「組合式」規律外。阿瑟還在書中還提出第三個自然性的體現——技術具有「自創生性」。也就是說,技術能夠通過組合進化、演變、最終實現自我生長,只是,它的「宿主」是人類。人類的需求讓技術具備了生長的條件。

比本書結論[技術的本質具有「自然性」]更吸引人的是它的論證過程。這是一本講述技術何為的書,但並非只聚焦技術本身,還涉及數學、物理、生物、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理論和知識點。通過對技術本質的挖掘而找到不同領域之間的共性。更有意思的是,書籍撰寫的過程就是一次對知識重新「組合」的過程,通過對不同領域「知識單元」的積累,組合成一個複雜的知識系統。

當然,書中關於「組合式」進化的觀點也並非憑空出現。曾在一本研究中國文化的書《萬物》中,讀到過相似理論,只是從不同角度做了論述。德國學者雷德侯在研究中國文化的生產方式的時候,提到了一種「模塊化」思維。在《萬物》原版文本中,雷德侯使用的『module』一詞被譯者翻譯為「模件」;而《技術的本質》中,『modularity』被翻譯成了「模塊化」,我們姑且把它們都稱之為模塊。

《技術的本質》關注模塊的「組合」,而《萬物》關注「模塊化」本身。從秦朝兵馬俑到活字印刷術、甚至追溯到中國文字的產生——都離不開一種「模塊化」思維。通過構建「模塊」,通過不同的組合規律,發展出千變萬化的文化、藝術形式。以漢字為例,200多個基本的文字結構(偏旁部首),組合成了五萬多種不同的漢字變形。而這種「模塊式」的思維還存在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國人「趨同」和「模仿」的本能。

其實,學習的過程,同樣可以理解為「組合式」知識構建。首先需要積累「知識元件」,而掌握「基本定義、原理」,就是積累元件的過程。通過對各種定義及原理的「組合」構成知識模塊,最後再通過模塊的組合形成知識的系統。當你所掌握的「知識元件」越多,那麼你所能構建的知識系統將會更加複雜和龐大,通過遞歸效應,產生巨大影響。

書中的一個章節,談到創新和知識的關係,我覺得非常微妙。「真正前言的技術,那些處於邊緣的複雜技術並不是源於知識,而是源於別的東西,我把它稱為『深奧的手藝』。深奧的手藝並非知識,而是一套認知體系。」

(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由計算機按照分形幾何學的演算法生成的分形圖案

作者: 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標題: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作者: [德] 雷德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標題:《萬物—— 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OBJECT 的精彩文章:

TAG:物OBJ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