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創 滿囊金豆換消息:康熙帝近臣高士奇軼事

原創 滿囊金豆換消息:康熙帝近臣高士奇軼事

作者:史遇春

在說高士奇的軼事之前,可以先簡單認識一下其人。

高士奇(公元1645年~公元1704年),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樟樹鄉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鎮高家村)人,後入籍錢塘(今浙江杭州);清聖祖康熙帝近臣;在文史哲諸方面均有貢獻的學者。

他早年家貧,後在詹事府做記錄官。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升為內閣中書,領六品俸薪,住在清廷賞賜給他的西安門內。他每日為康熙帝講書釋疑,評析書畫,極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死後,被追謚文恪。

他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鑒賞,所藏書畫甚富。著有《左傳紀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銷夏錄》、《扈從西巡日錄》、《經進文稿》、《天祿識余》、《隨輦集》、《北墅抱瓮錄》、《左傳國語輯注》等。

另,《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傳五十八《高士奇傳》可作參考。

話說,清聖祖康熙朝,高士奇入直南書房。

南書房,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之所,在京師乾清宮西南(南書房在乾清門西側,北向;上書房在乾清門東側,北向),本是康熙帝讀書處,俗稱南齋。初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奇入值,此為選翰林文人入值南書房之始﹐即內廷詞臣直廬。翰林入值南書房﹐初為文學侍從﹐隨時應召侍讀﹑侍講。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論經史﹑談詩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隨扈。皇帝即興作詩﹑發表議論等皆記注。進而常代皇帝撰擬詔令諭旨﹐參預機務。

清世宗雍正朝,軍機處建立後,軍機大事均歸軍機處辦理,南書房官員不再參預機務,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於入值者常能覲見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書房亦被長期保留,直至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撤銷。因接近皇帝﹐對於皇帝的決策﹐特別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響力。故入直南書房者位雖不顯,但備受敬重。有清一代士人﹐視之為清要之地﹐能入則以為榮。

高士奇在南書房時期,最受康熙帝的知遇眷顧。

那個時候,還沒有後來的軍機處,所以,皇帝撰寫、敘述諭旨時,都是囑託南書房的諸位臣工捉刀的。其時,南書房的發展,已經不是僅僅供奉皇帝書法繪畫、賡和詩句那麼簡單了。

南書房有地利之便,可以常常親近至尊,因此,南書房入直諸臣的權勢也就日漸崇隆起來了。

傳聞,高士奇剛剛來到京師的時候,他徒步而行,是自己背著行禮和鋪蓋卷進入彰義門的。

彰義門,即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道光朝,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廣安門。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高士奇是浙江人,按照當時的交通路線和行走習慣,進京時他走的是彰義門。

進入京師之後,高士奇大概也找了一段時間的工作。

最後,高士奇坐館,在相國明珠府邸執掌門戶的管家家裡做塾師。

了解清史的人,對明珠不會陌生。

納蘭明珠(公元1635年~公元1708年),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在康熙議撤三藩、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後雖官復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傳五十六《明珠傳》可作參考。

高士奇在明珠相國的看門人家裡坐館時,有一天,明珠相國非常著急,需要寫好多封書函。大概是相國府的主筆不在吧,倉促之間,明珠相國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執筆。

相國府執掌門戶的管家知道消息之後,稟報明珠,說是自己家裡有一位坐館的先生,很有些學問,或可代為執筆。

明珠著急,馬上命令那位管家招呼高士奇入府書寫。

高士奇進入明珠府內,相國將要書寫信函的內容大體向高士奇講了一遍。高士奇立刻執筆,一揮而就,幾封書函沒用多大功夫就完成了。

明珠相國一看高士奇所寫的信函,完全出乎其意料之外,不但措辭得當、表達完整、文從字順,而且,書法工整、筆力深厚。

於是,明珠大喜。隨後,就讓高士奇掌管相國府邸的書記事務。

後來,高士奇能夠進入翰林,入直南書房,全都是得了明珠相國的助力。

原本,高士奇的才能就非凡,遠在許多名士之上。等到入直南書房之後,因為親近皇帝,所以,他就居於勢要之地了。

自此之後,高士奇一天一天富裕起來了。

高士奇富裕的原因,小部分是職俸,大部分是收納。

富裕之後,錢財自然不在話下了。

為了探聽皇帝的起居消息,高士奇用盡全力,結交皇帝的貼身侍從。

那些侍從每告訴一件關於皇帝的消息,高士奇就會有給他們一顆金豆作為酬謝。

據說,那個時候,高士奇每次進內入直時,荷囊中都會裝滿金豆。一天入直結束,傍晚回來的時候,則已經是囊中空空了。

就是用這滿囊金豆換來的消息,使得高士奇對宮廷之中的很多事情了如指掌。

有時候,高士奇通過皇帝的侍從,偵探得皇帝近期在讀什麼書,回府之後,他就會翻出該書,認真閱讀。偶然間,皇帝問及該書時,高士奇往往能對答如流。就因為這樣,康熙帝更加寵愛並欣賞他。

前文已經提及,高士奇之所以被康熙帝結納並任用,全是因為明珠相國的薦舉。

等到高士奇可以滿囊金豆換消息的時候,明珠相國轉而要向他探知消息了。

傳聞,那個時候,高士奇每次入直晚歸,朝中九卿的肩輿都會守候消息,以至於高士奇府邸門前的巷子都被官員們等候的肩輿擠滿了。當然,明珠相國的肩輿也在其中。

高士奇會直入家門,視等候的官員如無物。

這些等候的官員會派僕從們打探高士奇的動作,他在洗臉、他在用晚飯……僕從們都會將這些細節告知等候的官員。

不一會兒,高士奇府中會傳出話來,延請明珠相國入府。

明珠相國進入高士奇府中之後,肯定會交談很久之後,才出來。

接下來,高士奇又會安排,延請一兩位大臣入府見面談話。

高士奇府邸門口巷子中,那麼多守候的官員,當然不會一一會面的。

一般都是,明珠相國談罷、再邀請一兩位重量級的官員相談,接下來,就有高士奇的家奴出來宣告:

「天色太晚,恕不能一一接見大家了,請大家回府歇息,他日再來!」

到了第二天,高士奇府邸前面,大約還是如此這般的狀況。

就因為這樣,高士奇的聲勢赫奕,猜忌與怨恨他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高士奇也是一刻不敢馬虎大意。他一般都是五鼓時分(凌晨四點左右)入朝,至薄暮才出來。那時,他是一刻也不敢離開皇帝左右的。

儘管高士奇小心翼翼,但還是有人在皇帝面前告他的狀,說是:

「高士奇自己背著鋪蓋卷徒步入京,那時他是多麼地貧困,而今,聖上僅僅問問他的家財有多少,大概就知道他招權納賄的情狀了!」

關於這件事情,有一天,康熙帝問了問高士奇。

高士奇也不隱諱,他據實回答說:

「總督、巡撫諸臣,因微臣蒙受皇上眷顧,所以對微臣有所饋贈,微臣所積的家財,每一絲、每一毫,都是從聖上的恩遇中得來的!」

康熙帝笑著點了點頭。

到後來,忌恨高士奇的人太多了,康熙帝收到劾章後,不能不有所動作,最後,安排他致仕回籍,以保全他有始有終。

高士奇還鄉時,康熙帝還安排他帶了書籍,回家編篡,以榮寵他的返鄉之行。

有人曾感嘆,高士奇所得的恩遇,真是文人遭際的最高極致啊!

據宋史記載,盧多遜任宰相時,也有與高士奇類似的情形。

盧多遜(公元934年年~公元985年),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北宋宰相;後周太祖(郭威)顯德初進士,歷任秘書郎、集賢校理、左拾遺、集賢殿修撰;北宋建立後,歷任祠部員外郎、權知貢舉、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吏部侍郎、中書侍郎、平章事、兵部尚書等職;後因罪流放至崖州,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在流所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那時,宋太祖趙匡胤常會從史官取書。盧多遜知道這一情況後,就告訴史官的官員,宋太祖每次取書後,一定要立刻將書名告訴自己。這樣,他就會通宵研讀該書。遇到皇帝問道書中內容時,他都能應答無礙。

另外,魏書記載,溫子昇也有與高士奇類似的遭遇。

溫子昇(公元495年~公元547年),字鵬舉,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人;東魏大臣,著名文學家,北地三才之一;晉朝大將軍溫嶠後代,父親溫暉,曾任兗州左將軍長史,行濟陰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年,東平王元匡召募辭人,補充御史,時年二十二;永熙中,為侍讀兼舍人、鎮南將軍,加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館客元瑾作亂,高澄懷疑溫子升同謀,囚入晉陽監獄,餓死獄中;著有《文筆》35卷、《永安記》3卷傳世,輯錄《溫侍讀集》。

溫子昇早先在廣陽王元淵家的馬坊之中,教其奴子書。此間,他曾做有侯山祠堂碑文。常景【(?~公元550年)字永昌,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 ,北朝魏文學家,魏太常卿常林八世孫、宣威將軍常爽孫;仕北魏,東魏初,官至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加儀同三司。】看到碑文後,很是讚賞,於是,訪知溫子昇。由此,溫子昇聲名漸著。

本文參考清人趙翼《簷曝雜記》卷二《高士奇》一節而成。

(全文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原創 亂局:清王朝潰亡前的八黨爭權
清穆宗同治帝死因之謎:笑看筆記中的宮闈記述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