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懿成了第二個霍光,原因其實只在兩個字?

司馬懿成了第二個霍光,原因其實只在兩個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塵埃飛揚,湮沒往事,但若真回頭看,很多人的命運其實是那麼的相似,例如西漢霍光與魏國司馬懿,兩人同受先皇知遇之恩,以顧命大臣而身負託孤之重,在各自所處的動蕩時代維持政權穩定,建立卓越功勛。

許多人都說,司馬懿就是第二個霍光,但更多人說,司馬懿與霍光其實截然不同,後者的依據主要來源於霍光死後,其權力並未真正過渡到後人手裡,霍家最終滿門被誅;而司馬家族的後人,卻在司馬懿死後,成功奪位,彼時的司馬懿雖然魂歸地府,卻依舊被認為是西晉王朝真正的奠基人。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真實的司馬懿和霍光,他們擁有著一樣的初心,一切可以從高平陵之變說起。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在曹芳繼位之後,一直對自己不斷排擠,讓自己從輔政大臣變成手無實權的太傅的政敵曹爽陪同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之時,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而這一舉動讓曹魏軍權自此落入司馬氏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事變後不到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而高平陵之變成了他的一生令人記憶最深刻的,也是最為人詬病的里程碑事件。司馬懿死後,其後人在之後改寫歷史,西晉建立,曹魏天下被司馬家族取而代之,當然,更多人稱司馬家族之舉為篡位。可這些,是司馬懿願意看到的嗎?又或者說,如果司馬懿再多活幾年,他會像他的兒子一樣行篡位之舉嗎?答案是否定的,司馬懿是不會的,因為他發動了事變,本就是無奈之舉。

明帝駕崩,新帝年幼,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輔臣,可關係最終卻成水火不相容之勢,筆者認為,這其中的主要責任並不在司馬懿身上。而是曹爽先對司馬懿處處刁難,奪其兵權,逼其放權,但這些司馬懿都忍耐了下來,可曹爽卻不以為然,他並不知道,司馬懿的隱忍是因為他的這些行為,僅僅是攻擊到司馬懿本人而已,並不是他的底線,更不會是為此發動事變,而司馬懿最終發動事變,那是因為曹爽觸碰到了他的底線——專權亂政,倒行逆施,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就連天子都的對他忍讓三分,如此囂張跋扈,他怎能不除?這樣的分析,是否把司馬懿拔到了另外一個高度,甚至是美化了他呢?並沒有,因為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其實並不願捲入朝堂政治之中,也不願爭權奪利,否則在當年,曹操數次征舉他時,他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在那個時代,哪個男子不想建功立業?可他再三推辭,是因為年少的司馬懿當真只想一心只讀聖賢書,縱情山水,無意於權力,哪怕後來他不得不出仕了,在司馬懿的政治生涯里,無論他到達了怎樣的高度,都不是他內心真實的慾望,即使他擔任了大都督,大統帥,因為他之所以任職,是因為當時國內人才緊缺,政局不穩,而外還有敵手,從他的角度來說,此時他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國家挺身而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說完了高平陵之變,對於司馬懿又了另外一個角度的了解,這個時候再來看他和霍光,關於前面所說的他們其實擁有著同樣的初心,就不難理解了。在世人眼中,司馬懿和霍光都有一個共同的概括詞——權臣。

所謂權臣,往往不被人理解,因為他們複雜多變,手腕多端,他們也會捲入朝堂紛爭,也要排除異己,沒有人能做到一雙手乾乾淨淨,一顆心光明磊落,但,也往往是這一群人,他們在動蕩不安的時期,以一己之力,為一個王朝的發展傾其所有,平天下,安四海,讓百姓安居樂業,他們偉大嗎?偉大,可他們的偉大太難被理解了,因為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他們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想要輔佐君王讓四海清平,百姓幸福,就不得不擁有權力。而他們的手握大權,總是會讓人心生忌憚,尤其是像司馬懿和霍光這類託孤大臣,他們昔日輔佐的少主,極有可能將來會視自己為眼中釘,肉中刺,這些他們都心知肚明,但他們面對這一切時,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承擔自己的責任,至於結局,他們已經不在乎了。

無論是霍光還是司馬懿,都沒有謀朝篡位之心,他們的大權在握本就是無奈之舉,另外,在當時,人受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而無論是霍光還是司馬懿,他們自幼接受的都是尊君愛國,讓他們自己謀篡之事,幾乎不可能。而他們的後人之所以會行與先父作法完全相反之事,筆者認為,第一,是為了自保,政治是複雜的,帝王之心千變萬化,權臣家族,少有善終;第二,大概是子不知父吧,他們對父親一生所做的一切,其實並不真正的理解,就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他們的專權,是為了自己,甚至想將帝王取而代之,但其實,他們一直都只想著天下太平,朝政清明,四海之內,一切安好,這簡簡單單的願望,最後都被隱沒在時光深處,史書沒有寫,也無人信,只有不會說話的時間,和很久很久之前的清風明月還記得…….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術上諸葛亮是成功的,戰略卻輸給了司馬懿,原因只有一個字
三國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執著勝過諸葛亮,可惜最後一計失敗了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