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厲害了我的國:新聞刷屏間,她默默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

厲害了我的國:新聞刷屏間,她默默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

原標題:厲害了我的國:新聞刷屏間,她默默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



凱風清韻原創內容,歡迎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授權


這幾天,重磅消息一個接一個,各種報道評論簡直刷屏。或許你沒有注意到世界科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女科學家張彌曼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


▲張彌曼


首先科普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值此獎項20周年之際,2018年的3月22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走上了領獎台。「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頒獎詞如此評價張彌曼。


說起張彌曼,大多數人並不熟悉,但在古生物界,張先生的成就可是有目共睹,她有很多頭銜: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



1992年,國際古生物協會(IPA)在日本舉行了理事會及會員大會,改選了常務理事和公職人員。張彌曼教授被選入常務理事會,併當選為協會的第14任(1992—1996年)主席。


2016年10月,張彌曼還榮獲了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當時張彌曼用字正腔圓的牛津英語做了簡短風趣的答謝致辭,頻頻引起台下的掌聲與笑聲,展示了中國女性的知性與優雅、風趣與博學。


不僅英文說得好,因為有在多國的遊學經歷,張彌曼會很多種語言。在莫斯科留學,她學會了講流利的俄語;同時,她還能讀一些德文、法文的文獻。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張彌曼的父親是醫生,她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但當時的中國,由於勘探技術落後,石油資源很少被發掘,石油大部分依靠進口,中國還被西方地質學者稱為「貧油國」。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加快了石油勘探的步伐,於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有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


張彌曼毅然改變了志向,希望為祖國的石油事業出些力量,她報了地質專業。起初母親不同意,女孩子去學地質,那是要在大漠戈壁之中風餐露宿,實在辛苦。可張彌曼年輕氣盛,帶著母親趕製的厚棉襖,坐了20多個小時火車,到北京地質學院去學習。


她對於這門專業此前可謂一無所知,所有的知識都要從頭學起,卻從未放棄,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擔任校學生會與團委幹部,經常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誨人不倦。同學們愛稱她為「我們的張彌曼」。


參加工作後,張彌曼從事的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新生代地層魚類化石的研究,她不僅在古生物學基礎理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也給石油勘探工作中的地層對比、地層時代和沉積環境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信息。



▲張彌曼在野外勘探


大慶油田開發之初,不少專家都認為含油層應該在距今1.5億年的早白堊紀,石油勘探也應該集中在相應的地層內進行。但張彌曼根據地層中的化石樣本,結合對東亞地區古魚類演變規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豐富的地層應該在距今1億年左右的晚白堊紀時代。她的觀點為地質專家在尋找油層時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後,隨著大慶油田裡第一股石油從地下汩汩而出,張彌曼的觀點也被隨之證明並引起轟動。


不僅如此,勝利油田開發時,張彌曼發現海洋曾經覆蓋那一區域兩次,因而成油地質時代也會與普通油田有所不同,這一觀點也為勝利油田的順利開發提供了條件。



不忘初心

張彌曼的工作果然像媽媽說的那樣十分辛苦,在外行人看來枯燥無味,但她從事工作幾十年,不忘初心、無怨無悔。


科學工作經常需要外出考察,她要一個人用扁擔,用柔弱的肩膀挑著被子、鎚子、化石紙、膠水,跋涉在荒山野嶺之間。有時候甚至要背著30多公斤的行李,走上20多公里山路。



風霜雨雪、坎坷泥濘、蛇鼠蟲蟻,晚上露宿是常事。若是普通的女孩子早就嚇壞了,但對於經常獨自一人行走在深山中的她來說卻是家常便飯。即使再苦再累,但張彌曼從未想過退縮。「我一直堅持自己採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給化石拍照,自己研究。」 



▲2011年,張彌曼在新疆進行野外勘探


1980年,張彌曼赴瑞典訪學,當時學術界對於「哪一種魚是陸地四足動物的祖先」這一課題尚無定論,爭論不休,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總鰭魚類是陸地四足動物祖先。而張彌曼本著科學的求真求實精神,採用連續磨片法制出產自雲南曲靖的楊氏魚顱骨蠟質模型,並藉助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和設備進行研究,發現楊氏魚沒有內鼻孔,而沒有內鼻孔就不能離開水呼吸空氣,也就不存在上岸生活的物質基礎。


美國著名的魚類學家羅森在寫給張彌曼的信中指出:這一發現使傳統理論發生動搖。這一結論與當時國際學術界權威的看法相左,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張彌曼顯微鏡下畫了540多幅線條圖,有一些複雜的圖一張就要畫十四五個小時。



2017年4月,在新昌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進行野外考古的張彌曼(圖中右一)

正是因為對工作的滿腔熱忱、一顆真心,她才能取得卓越的成績。


2015年10月,張彌曼領銜的專家團隊和紹興科技館簽約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這是全國首家在科技館成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如今,紹興科技館新館裡不僅陳列了張彌曼院士的手模,還有她捐獻的珍貴書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


張彌曼平生最不喜歡接受採訪。遇到非要採訪的記者,她總會說:「不要為了這些榮譽而寫我,我真的沒覺得自己做了什麼,比我做得好的人有的是。」在她看來,這些榮譽屬於整個中國古生物界,而她,只是幸運地「被天上掉的餡兒餅砸到了頭上」。


張彌曼有一篇學生寫她的小傳,題目是「事業如山,名利如水」。恰如斯人,她把事業看得重如山,以山的穩重厚實做每一項工作;她把名利看得淡如水,以水的隨性優雅隱藏在盛名的背後。



張彌曼用連續磨片及蠟制模型的方法製成的楊氏魚化石等比例放大標本


研究一塊塊化石,解開一個個謎題,她醉心於工作;親自考察、嚴密驗證,她用行動詮釋著工匠精神;淡泊名利,謙遜若谷,她甘於默默無聞。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是最有價值的國家寶藏,值得每一個人尊敬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風清韻 的精彩文章:

人物|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
「神功」治病了解一下:為了展現神力,他將180斤的音響壓到了信徒身上

TAG:凱風清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