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記者們的「一帶一路」跨文化體驗與認知

記者們的「一帶一路」跨文化體驗與認知

原標題:記者們的「一帶一路」跨文化體驗與認知


本文以參與2016年《長江日報》 「一帶一路」跨國探訪系列新聞報道的9名記者為訪談對象,結合記者們在跨國探訪報道中的工作細節和個人體驗,以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展現記者們對「一帶一路」中國企業採訪和報道中的思考和記者群體的跨文化認知。


歸根到底這是一次跨文化之旅,這種「跨文化」體現在被訪國的客觀實情不斷豐富充實著記者們先前存在的概念化認知。幾位探訪記者帶著對被訪國的概念化認知走進他國,實現了「固有印象」與「真實圖景」的交織與碰撞。


認知印證——對概念化詞條的直接佐證


探訪前,記者們對被訪國的印象停留在某些詞條或概念層面上。拿非洲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來說,「貧窮」、「骯髒」、「破敗」以及「混亂」等詞條是記者們腦海中浮現出的對被訪國的初始概念化認知;探訪後,被訪國當地實景所激發出的直觀感受,從某種程度上說,強化和印證了記者在探訪前形成的某些「固有印象」。

1.對「貧窮」的概念化認知得到印證。A1跨國探訪首站——肯亞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好,但沿途隨處亂扔的垃圾,四處流動的污水,破落的民居以及大片與現代工業文明毫不相干的荒涼地,使人難以將其與「經濟條件好」等字眼聯繫起來。


當地人穿的很破,路邊沒有像樣的房子…...沿線也看不到工廠,也沒有看到煙囪,沒有什麼現代化的東西……非洲的貧窮和落後,跟你的想像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沒想到他們村子的村貌差成那個樣子。



被訪國的現實圖景無疑直接印證了筆者對非洲國家「貧窮」的概念化認知。


2.對「破敗」的概念化認知得到強化。「破敗」主要體現於被訪國基礎設施的嚴重落後。道路的擁堵,配套設施的匱乏均令不少記者出乎意料。


A1:內羅畢城市內道路的堵車狀況也同樣嚴重……從市中心去往內羅畢機場,短短十幾公里路,要留足至少4個小時的提前量……作為坦尚尼亞的經濟首都,達累斯薩拉姆也是一個港口城市,但出入港口的道路常常被排成長龍的大貨車堵得水泄不通



A5更是表達了探訪後對被訪國「基礎設施落後」固有印象的加深。


對印尼的最初印象就是基礎設施比較差,確實也比較差……首都那個樣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他們道路等級不是很高……收費站特別多,所以堵車堵得特別厲害,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堵車,每天可能30公里要走兩三個小時的樣子。


3. 對「混亂」的概念化認知得到佐證。探訪前,記者們對國外安全局勢格外注意,多數記者流露出對人身安全的擔憂。

A3:我對安全局勢會有一定的擔心。因為之前經常聽到一些爆炸恐襲等,巴基斯坦離阿富汗也很近,因此會有安全局勢上的擔心。


A4在實地探訪的過程中目睹到的現實情境則直接佐證了國外局勢相對「混亂」的初始認知。


A4:在孟加拉國大家都不大敢出去,在孟加拉國壓根就沒逛市場,去了就走,趕快走,酒店裡面全部都是背槍的,他們的警察都是拿AK的,不是我們這種;


A1:項目部反覆叮囑我們不要擅自離開項目部外出,更不要單獨行動,以免引發不必要的人身安全問題……入住內羅畢的酒店、進超市購物時,所乘車輛的後備廂、車底都要經過嚴密搜查。


記者們回國後,曾在「一帶一路」採訪交流中紛紛感嘆,只有出國以後才知道什麼叫愛國。


認知顛覆——對刻板印象的重新思考


由於地理時空的阻隔和信息交流平台的缺失,記者們在探訪前的認知往往囿於有限的信息流之中,從而導致「刻板印象」的生成。而此次跨國探訪打破了地理時空的阻隔和雙向交流的缺失,在真實圖景面前,記者們的固有認知不僅得到了「印證」,更發生了「顛覆」。換句話說,除了部分得到印證的概念化印象外,記者們的初始認知同樣經歷了從「顛覆」到「重構」的過程。


1. 貧困中浮現的現代化氣息


多數被訪國雖顯露「貧窮」和「破敗」的痕迹,但「貧窮」和「破敗」中依然浮現著現代化的氣息。在A1和A2探訪的非洲三國中,尚比亞是非洲大陸中南部經濟欠發達的內陸國家,但A1在訪談中提到,尚比亞芒古城內一些現代化建築與配套設施卻與整個國家基調格格不入,某些當地人的富裕程度更是顛覆了先前的概念化認知。


新開的大超市,蠻漂亮,比沃爾瑪弄得還漂亮些,新超市嘛,看到裡面逛的都是有錢人,雖然都是黑人,但是穿的都很好,打扮得很時尚,開的也是好車,開著去購物……一買就買一堆。

A2同樣表示,探訪國與自己的想像存在些許「反差」。


我們先是認為非洲很骯髒、很混亂的……我們去的肯亞首都內羅畢,其實還是一個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包括之後去的達累斯薩拉姆,這個城市雖然有些地方可能不如人意,但是這個城市還是井井有條,有地方特色,該有的東西都有。


而記者A4在探訪後認識到,印度的某些先進性往往被國人忽視,存在因不了解而產生誤讀甚至是「妖魔化」的情況。


網路上面印度人永遠都是坐在火車頂上的……實際上來來往往的火車,並無一輛車頂上坐人,火車車速比較快……它的人均環境確實比中國糟糕很多……它最原始的村莊裡面,還可以在公路旁邊看到大量的泥土的房子,窩棚的房子……這是事實,但不是所有的,還有另外一個事實……它的中高層這種精英化、國際化……都比中國強一些。



2. 本土文化與殖民文化的雜糅共生


從整體上看,不少被訪國國內出現的本土文化與殖民文化相互交織而成的雜糅式文化景觀同樣顛覆了記者們的固有認知。事實上,本次「一帶一路」跨國探訪到的許多國家曾是英法西殖民地,受殖民文化影響深遠。現如今,這種殖民文化在被訪國內依然留下了些許文化痕迹:無論是國家的政治制度,還是國民的生活習慣,不少被訪國均與英國和法國有諸多相似之處。這種殖民文化滲透進本土文化,從而形成了本土文化與殖民文化雜糅共生的局面;從另一層面講,這種雜糅式的文化景觀,與記者先前對被訪國形成的基本認知差異巨大,從而導致記者固有認知的顛覆。例如,A8在探訪摩洛哥後表示,摩洛哥的「開放」和「歐洲化」完全顛覆了之前的對該國的初始印象。


就摩洛哥來說吧,摩洛哥是位於非洲大陸上的一個國家,同時也是一個阿拉伯國家,所以在去之前,我感覺摩洛哥並不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國家......但到了那邊之後,摩洛哥完全顛覆了我的感覺...摩洛哥被稱為「歐洲的後花園」,北部與西班牙隔海相望,有很多歐洲人,有很多歐洲的車......一些飲食......也完全是歐洲化的......與摩洛哥的南部是完全不一樣的。



A4在實際探訪後則說明了印度社會隨處可見的「英式」痕迹,同時提出國人對印度社會層面的普遍認知存在誤差

(中國)很多人覺得印度人社會層次是比較低的,恰恰相反......(印度)社會分化是比較嚴重的,我們在不了解印度、不去印度時,總覺得印度整個社會、人的層次都是比較低的,但是事實上印度它的中高層,它的人才全都是一水的英式,包括他們喝下午茶......全部都是英式的。他們待人都非常客氣、非常溫和,包括它的制度,全部都是英國的、英式的制度。


總的來說,在此次「一帶一路」跨國探訪工作中,記者們帶著對被訪國的固有認知走進他國進行新聞採訪與交流,地理的阻隔和信息不對稱的客觀障礙得以消弭。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停留在概念化層面的認知有了可供佐證的真實圖景,部分認知從而得到了直接印證;而正是由於物理空間的阻隔和信息的不對稱,記者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具有明顯的局限性,記者往往容易依據極其有限的信息形成一以貫之的「刻板印象」。因此,面對被訪國的真實圖景,記者的固有認知又會經歷從「顛覆」到「重建」的過程。


本文摘選自《「一帶一路」跨國探訪報道中記者的跨文化認知與反思》,作者:谷萍、閔津、林礫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總第16輯)

單波 主編 肖珺 執行主編

2017年12月

▼戳閱讀原文購買本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我的鐵路 | 最頭條
莎士比亞的童年時光與倫敦歲月

TAG: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